张 楠
(嘉应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1]。大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各地高校需加强重视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总结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专业化,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和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提供坚强的后盾。
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届应届毕业生,采用在线形式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66份。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时间、形式、效果的意见及学生个人偏好的就业指导形式、内容等。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地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安排线上线下的就业创业培训、比赛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的引导、指导;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其就业创业过程给予指导。但学校、学院、教师及学生本身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都有待加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24.81%的同学认为学校尚未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片面,指标单一
首先,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求职信息,发掘更多求职渠道及提供就业流程服务,对于解读政策、调适就业心理、解决就业困难,包括处理问题和纠纷等工作重视不足,甚至部分工作尚未开展。从衡量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指标上看,几乎各高校的指标都只有就业率,极少或尚未关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其他方面开展的工作,如为学生提供建议、解答疑惑、心理疏导等,导致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仅仅是围绕着就业率开展工作和服务。
2.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主体单一
从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主体来看,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人都是各个学院内的辅导员教师。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工作,是大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衡量学院、学校培养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从这个层面看,当前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主体是有所缺失的,就业指导工作氛围不够强,就业指导工作力量和成效有限。
3.就业指导类课程不受重视
从就业指导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方面来看,该类课程学分普遍较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学院层面,对该类课程都缺乏重视。部分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没有意义”“没有知识含量”,甚至部分教师也不认同该类课程,不愿意讲授相关课程。
当前,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阶段,平时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开展较少。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众多,针对每位同学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时间就较短,有些同学通过网络招聘顺利就业,未体验、享受到学院、学校开展的各项就业指导服务。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有30.83%的同学认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个别指导不足。
1.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都大力推行课程创新,但受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限制,创新方式难以推行。以嘉应学院为例,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师资培训,促进任课教师及就业指导工作负责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新,但很多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仍难以实际推行。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沉浸体验式”教学方式,受教室场地、授课课时等限制;还有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传统,不愿主动改革授课方式等。
2.课程内容缺乏新意
在课程内容方面,总体呈现出教学内容较陈旧、不贴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及现实生活的特点。就业指导类课程理论性并不强,但在实际授课中,时常出现内容偏理论、案例分析不深入的情况。由于授课内容枯燥且难与个人生活和现实情况相联系,因此很难对学生产生触动,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
3.任课教师就业指导知识储备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由辅导员教师担任授课,相关知识和经验储备仍有待加强。以嘉应学院为例,就业指导类课及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超过90%由辅导员教师承担,外聘企业专业讲师0人。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有24.43%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
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对某些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储备要求是比较高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部分辅导员受专业限制,对心理学方面内容的了解较少,难以把课程内容拆解糅合后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课程讲得不够清晰透彻,没有吸引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经验、行业经验要求比较高,但部分辅导员教师就业经历并不丰富,讲授时难以凭借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同时由于任课教师本身缺少行业工作经验,无法从企业或者面试官的角度给予学生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对于许多辅导员教师而言更是缺乏经验,很难将相关概念和内容讲透、讲好。
1.就业指导服务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如联系企业单位、宣传就业信息、组织举办招聘会及宣讲会、印发毕业生就业求职材料、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咨询、解答毕业就业流程的相关问题等。此外,担任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讲师,主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等课程;而对学生就业其他方面,如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困难学生帮助、创业指导及就业相关法律咨询等工作开展较少,也不够专业,对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面比较窄。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有9.0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48.50%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求职经验,在关于就业指导相关服务和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中,66.54%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27.44%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就业心理辅助,46.99%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相关法律咨询。因此,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还需进一步扩大,应高品质更高、更完善、更全面。
2.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团队
在应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专业知识需求较强的问题上,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如在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为学生提供劳动相关法律咨询等。如,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教师或相关就业指导负责人应先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只是较轻微的就业不良情绪,那么通过疏导是可以缓解的;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应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干预,或到医院治疗。总之,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借助更专业的力量,以协助判断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与否,对部分比较严重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需要专业法律咨询。如关于三方协议签约注意事项、协议生效及协议失效的时间节点和情境,三方协议中违约条款的设置及其有效性,还有违约情况的认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部分学生与企业签约时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因不懂或不注意违约条款、违约金规定而造成损失。此外,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合同条款陷阱甚至就业诈骗、企业克扣工资或恶意拖欠工资、劳务纠纷时,第一时间想要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就需要法律专业人员或团队来给学生提供指导或建议,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高校都还没有设立法律咨询部门,也没有专业法律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只能求助辅导员教师,而辅导员教师又很难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帮助,导致学生求助无门。
首先,改变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单一落实主体的格局,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和班主任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专任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及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行业、职业及岗位知识,指导学生就业;班主任可以利用每次主题班会时间开展就业指导相关工作,如为学生介绍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让学生经常了解相关资讯,尽早主动思考和关心就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开展就业动员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某个学生提供就业建议、帮助学生疏导就业不良情绪,解决就业时遇到的一般性问题等,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其次,改革就业指导类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引起学生、教师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和教师对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偏见和轻视态度,提升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相关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激情和创造力,全面提升教育成效。
最后,积极采用更全面、多元的指标,考察、衡量各学院、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成果,关注就业率背后的工作,激发、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强化提升。
加大推进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让就业指导类课程更具吸引力,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成效。首先,促进授课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主动跳出传统教学思维,将就业指导类课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掌控力;推进教学内容资源更新,通过教研室活动分享与交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紧跟时代潮流和热点,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就业指导类课程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任何场地进行各种“沉浸式体验式”高互动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认真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进一步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
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专业化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组织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对学生开展指导和培训,在学生就业技巧如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针对性专业化培训,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咨询部门的专业资源和力量,为学生组建起就业心理调适和心理问题干预的专业团队,为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保驾护航;此外,可以通过外聘专业律师、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优秀学生及校友的力量组建起较为专业的就业相关法律问题咨询和协助团队,为学生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纠纷提供指导、建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