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春
(松阳县史志研究室,浙江松阳 323400)
松阳县是浙江省建县较早的县份,有18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18年,松阳县史志办公室入选浙江省市县方志系统“十业十佳”“用”业单位。2019年,县史志办与县档案局(馆)整合为松阳县档案馆,挂松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牌子。县史志档案工作机构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修志问道,服务大局,努力传承松阳方志工作已有的丰厚积淀,活化方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以松阳之志助力松阳之治。
修志问道,松阳首先关注其“修”。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修志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志鉴编修是方志部门的主责主业,在编修志书、年鉴、地情书、地方史中,松阳县史志档案部门注重历史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地方志蕴含历史规律和历史智慧。如何通过对方志成果的挖掘研究,让书写在志鉴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助力社会发展,这是松阳史志人员的不懈追求。
1.整理旧志(前志)。县地方志机构先后完成民国和清顺治、乾隆、光绪4部松阳县志的标点工作。标点后的民国版《松阳县志》共60万字,于2007年出版发行,是全省首部旧志标点本的县志。其后并着手元至大和明正统、成化、嘉靖、隆庆、崇祯年间的古本县志标点工作。经整理后的这些旧县志极大丰富了松阳志乘内容,可资利用。1949年后新修的第一轮《松阳县志》于1996年出版,曾获得浙江省地方志成果二等奖。鉴于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详今略古”,因此2009年启动重修《松阳县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可以说,第二轮修志过程也是对第一轮修志的一次再整理。新修的《松阳县志》于2018年12月完成初审,2019年11月完成复审,2020年7月完成终审,全书共5册600余万字。
2.征集宗谱。2005年,启动松阳姓氏志编修,至2017年,摸清全县286个姓氏人口结构、分布情况。万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叶、王、周、李、潘、吴6个,千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35个。至2021年,征集了102姓646支宗谱1000余卷册,建立电子扫描文档,制作纸本书籍长期保存。在此基础上,对各姓氏的渊源流衍、郡望堂号、集居村落、宗族文化、人文集锦、风流人物、文物文献、宗谱宗祠考等部分进行整理,陆续编纂各个姓氏志。此项任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社会大众渴求和期盼的互动下,延伸编纂《松阳百姓源流序集》《松阳百姓族规家训》等,为县内外人员寻根问祖提供便利。值得一提的是征集到的《四川茂县顺氏宗谱》,契合印证了民国时期叶葆彝《叶雪庵有后在川释疑》一文,为进一步研究松阳历史人物叶希贤和明朝松阳历史提供可供参考的史料。
3.搜集地情资料。2015年,建立近百平方米的地情资料馆,收藏民间地情文献资料千余册,有蔡克猷(1884—1920,清末秀才,生前从事蚕桑教学)《散溪遗书》(该书是松阳县现存唯一被《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引用书目)、刘德元(1867—1958,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贡生)的《赤溪存草》、周笃的《高亭村志》等珍贵资料。县史志办与县档案馆机构合并后,又征集千余份明清以来的已税契据、官发契尾、收户执照、田赋缴纳执照、田赋缴纳收据、各种杂税收据、炼铁炉照、铁砂采集和毛铁生产流水账、收租簿、家书尺牍、山场纠纷判决书及其他契约。
机构合并后,松阳县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参与、众手成志”的工作体制,县委将史志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内容,按照工作完成情况实行举证扣分,分值占2分,由县史志研究室针对各单位是否有分管领导和编写人员、是否及时按要求提交《松阳年鉴》等相关资料、是否认真审核承编的《松阳县志》内容等情况,据实扣减考核分。县地方志研究室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推进地方志信息资源的拾取、整合,引导全县各级干部群众“读志”“传志”“用志”,彰显方志功用,更好地配合和服务松阳经济社会发展。
县史志档案机构紧盯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早谋划,主动出击,为松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方志之力,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品位,延续乡村传统文脉。到乡镇、到村落、到农家对接松阳特色传统文化,深挖各地民风、乡风、家风,尽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参与规划和打造了一批以农耕文化、农事文化、礼俗文化、节气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村落。主动建言献策,提前介入,把松阳历史沿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人文典故等元素融入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中。在松阳有史以来自主投资最大的项目——黄南水库移民拆迁前,派工作人员参与采志,形成《黄南水库移民志》大纲,未雨绸缪,以备后用。
修志问道,松阳关注其“用”。地方志有“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的作用,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打造编研阵地、资政基地、文化高地是松阳地方志工作的主攻方向。
精心策划地情开发选题,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建设成果、反映群众需求的地情研究成果。
1.编纂文化丛书。2014年至2021年,松阳方志工作承担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和六大文化工程的大量工作,挖掘茶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水利文化、玉石文化、红色文化八大文化资源,负责“田园松阳文化丛书”的组稿、初审、编排、出版,已编纂七辑41本。《松阳历代人物》《松阳历代诗词》 《松阳历代书目》 《松阳历代文选》 《松阳方言》 《松阳乡俗散记》 《松阳民间故事》 《松阳金石志》 《松阳历代书法》等,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田园松阳”文化品牌。同时,编纂《松阳地舆图志》 《松阳航运史》等,推动了地情研究。
2.深入发掘松阳地方人文历史。近年来,为发掘地方人文历史,延续传统文化,彰显名人效应,助推“田园松阳”战略升级,深入发掘了叶法善、项安世、张玉娘、周权、练鲁、叶希贤、王景、詹雨、詹宝、何登熊等历史名人。如:项安世的《平庵悔稿》在全宋词中有1400多首,经县地方志研究室查阅古文献,整理成《项安世诗词》,收录1490余首,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张玉娘的《兰雪集》,有宜秋馆本和县署本两个版本,予以重刊;周权的《此山集》在正史中只录40余首,经县地方志研究室多方发掘,整理了360首诗词,也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引导社会各界深入探索松阳历史名人,如协助成立了“兄弟进士”詹雨詹宝研究会。
“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随着地方志资源的深入整理开发,地方志为松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与价值渐渐显现,尤其是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寻可靠记录、珍贵史料,提供参考凭藉和决策依据。
1.撰写资政文章。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编纂资政文章,《古邑松阳的“田园文化”》《古邑“田园农业”是“田园松阳”的源头活水》为县委、县政府打造“田园松阳”提供支撑;《松阳古村落的历史、现状及人文价值与保护》为县委、县政府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金名片提供依据;《松阳行日》促成保留利用行日(民间集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定期出刊的《松州史话》,开辟党史研究、革命风云、方志精粹、姓氏文化、民俗花絮、景观集锦、古迹风韵、名人轶事、文献赏析、要事存档等栏目,借以促进松阳县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整理工作,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2.发挥宣教职能。近两年,融合档案和史志宣教职能,县史志档案机构累计在各级各类媒体刊物上共发表280余篇信息、新闻和论文。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跟着档案去旅行》栏目三次走进松阳,拍摄播出“松阳石仓契约篇”“松阳芳溪堰治水篇”“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 推进红色价值转换”“探访江南秘境的一抹茶香”四期专题片;《文化匠人,打造乡土文化传承活样本》在省联谊报头版整版刊登;配合县委宣传部推出线上视频“古城故事会”栏目,史志专家变身“主播”讲述松阳故事,广受好评;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松阳本土文化,出品《红色浙西南》《清廉樟溪》等绘本,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松阳原创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箬寮风雷》《红色浙西南》和越剧《张玉娘》提供史料,参与完善剧本,三剧均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3.助力文旅项目。主动融入县域治理,助力文旅项目。参与老邮电局、文里区块、王景纪念馆、张玉娘诗文馆、松阴溪水文化布展等文旅项目的利用、设计、评审,丰富了松阳旅游文化内涵。
方志的文化底蕴不言而喻,它是记载一地之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历史百科。方志部门理应在文化领域占领高地。
1.指导传统村落文化挖掘。松阳历史上是州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至今保存着百余座风貌完整、古色古香的传统古村落。通过地方志资源对村落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松阳县陆续申报中国传统村落,至2021年已有75个村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和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地方志部门对各村庄的历史文化与现实情况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名人名史名迹、村史沿革重大事件,梳理村落文脉,展现乡风民俗,凸显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内容,打造特色品牌。通过挖掘整理,为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村落申报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2.参与乡村博物馆布展。根据志书、谱牒、文告、契约等历史文献资料,找寻松阳文化“因子”,为生态(乡村)博物馆的布展提供可靠资料。如契约博物馆、松阳非遗馆、茶叶博物馆、航运博物馆、松香博物馆、蚕桑博物馆、二十四节气馆、平田农耕馆、客家文化展厅、红糖工坊、白老酒工坊、豆腐工坊等,使人们深入了解相关馆藏发展脉络、地方特色。
3.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松阳县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以来,县地方志部门先后参与了70多座文化礼堂建设,直接负责部分村庄文化礼堂的展板制作、规划布局、文字组织和资料整理等。同时,向各村赠送编辑出版的各种地方文史书籍,充实农家书屋藏书。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弘扬主流价值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打造成为农民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此外,还帮助打造望松街道吴弄村、赤寿乡梧桐口村、大东坝蔡宅等古村文物馆建设。
修志问道,松阳关注其“人”。“人撰志,志育人,书传世。”志载的名人、撰志的方志人、读志用志的普通人,都是地方志工作关注的对象,松阳县史志档案机构用情传播他们身上发生的生动故事,致力做方志守旧人、传承人、创新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方志事业若不守旧,方志学、谱牒学若不遵照特有体例,则容易脱离方志正确发展轨道。县史志档案机构一方面指导编纂部门志、乡镇村志等一大批史志类地情资料文献,帮助《交通志》《军事志》等部门志落实编写人员,促进松阳史志及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服务松阳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方志之理论优势,指导新时期谱牒编修,如建议白沙程氏、清源坌熊氏、桐溪叶氏、黄圩黄氏按体例修谱,使其体例愈加完备,记述愈加公允,史料价值愈有意义,使得方志学与谱牒学共促共进。
松阳历史悠久,但档案资料多次被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民国县政府绝大部分档案被烧毁,遂昌、松阳并县分县,又损毁了一部分档案,使松阳史志资料出现断层和空白。县史志档案机构坚守历史责任,克服重重困难,到遂昌等周边地区查阅相关资料,向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征集资料,包括以松阳县人、事、物为对象的各种书籍、刊物、图表、照片、视频。同时打破唯身份、唯职称、唯学历、唯资历论的人才观念,把能够吃苦耐劳、有史志特长的人,愿为田园松阳文化发展做贡献的人,以多种形式充实到方志队伍中来。机构合并后,将史志业务培训列入县委党校部门办班计划,每年组织70多个部门、乡镇的史志分管领导和干部进行为期一周的业务知识集训。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参加各类竞技平台的历练,一名干部参加2021年全市理论宣讲大赛暨微型党课大赛,获聘“丽水青年说”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团讲师。
松阳史志档案机构破除“闭门修志”的旧观念,树立“开门办志”的新观念,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编志,与县文物部门联合编纂《松阳宗祠志》,与县老促会合作编纂《松阳革命老区志》。持续提升《松阳年鉴》编纂质量,在实现“一年一鉴、当年出版”和公益版图片专题化的基础上,尝试年鉴志书化,力求体现鲜明的方志特点、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数字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方志数字化。建立“松阳地情资料”“媒体看松阳”“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专题档案数字库;主动融入全县数字化改革大局,寻求部门协同共建,参与松阳县委组织部牵头的“点亮古村落”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加入“乡村记忆”板块,吸纳各乡村档案和历史资料,方便受众查阅了解村容村史村务;在松阳县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中考虑设立松阳地情展阅中心,推动档案史志从部门空间走向公共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