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雄波
(浙江杭州 311202)
口述史是在访谈口述史料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在全国第二轮地方志书编修过程中,各地对收集口述史料并记述口述史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已出版的第二轮地方志书中,缺少口述史,尤其是反映人的思想性资料记述得更少,使编修的地方志书没有能充分利用且体现口述史的价值,直接影响新编地方志书质量。本文以浙江省《萧山市志》的实践,证明口述史可以弥补资料的缺失,复活历史事件的细节,挖掘和抢救“活史料”;反映历史的真实场景、历史事实;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修志理念,加强对“人”的记述,反映人民的生活、生产和精神面貌;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等。口述史不仅起到了档案资料、文献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作用,还对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补充、鉴别和印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口述史入志还具有生动形象,内容翔实的特点。
《萧山市志》书影
第二轮地方志书没有重视收集口述资料并记述口述历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老观念、老思想,对地方志书的特性缺乏足够认识,对编修地方志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修志模式仍按首轮编修地方志书的老办法、老习惯“闭门修志”。解决新编地方志书不重视利用口述史的问题,要首先运用新观念、新思想,力求摆脱传统地方志书的“官本位”旧思想,真正确立“民本位”的编纂思想。需要参与编修地方志书的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口述史是编修地方志书不可或缺的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编修高质量地方志书的需要,这是地方志书的性质所决定,也是发挥地方志书“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需要,是反映一方人之精神的需要和突出地方志书特点的需要。
地方志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地域性、资料性(思想性)等特征。地方志书的本质特性是“资料性文献”,全面性、系统性和区域性等特征都要建立在资料性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加以体现。在第二轮编修的地方志书中,由于对地方志书的特性缺乏足够认识,只强调收集有形资料,要求做到覆盖面广而全,而没有重视要求收集口述资料。地方志书缺少口述史,有悖于地方志书的最基本性质。
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与作用,即人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地方志书被称为“一方之全书”,而贯穿于“一方之全书”之中的是一方人之精神。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第二轮市县志编纂经验交流性会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指办字〔2006〕36号)精神,地方志书记述的内容,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记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内容的记载,注意记述“人”,反映“人”,从中反映一方之精神。[1]地方志书记述口述史,不但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程度,而且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即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人格、理念和理想及对事、对物、对事件的看法、想法等。记述来自亲历人(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更能反映事物、事件的真实情况,又能弥补有形资料的不足。将人的思想性资料录入地方志书,这对当地政府及部门研究一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将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资料载入地方志书,对现代人、后代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人们为振兴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是十分可贵的资料。
但是在已出版的第二轮地方志书中,由于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编修人缺乏开阔的视野,记述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编修的地方志书很少看到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品格和人的形象等反映人精神面貌的内容,以致出现“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的状况。有的地方志书虽然加强了“人”的记载,但对人民生活的反映仍然存在不足,对“民生”问题,如医疗、住房等根本问题的记述不足、不深。
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点是地方志书的编修原则。第二轮地方志书的上下限时段内,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企业体制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尤其是全民、集体企业职工就业从企业改革前的“铁饭碗”到改革后的市场化,等等。这些情况和人们对改革及改革后的变化的看法、想法和理解、认同程度等所反映出来的言和行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各地反映出来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记述以上这些口述史料,能使编修的地方志书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点。
但是,从全国第二轮地方志书编修的实际来看,依然普遍存在着按首轮编修地方志书的老办法、老习惯“闭门修志”,志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单纯依靠政府及部门提供资料,多对政府及部门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使用,忽视向广大群众、老领导和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熟悉本行业、本专业人士广泛搜集口述资料,特别是反映市场化后社会主体的资料缺乏。
为了解决第二轮修志“资料收集难度大”的问题,使编修的地方志书记述事物(事件)的内容完整、有深度、资料全面系统,第二轮编修的《萧山市志》实行“开门修志”,即采用“访谈式”“讲述式”等多种方式收集口述史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提升,利用设置第六册《口述历史》、设置访谈录和回忆录[2]以“附”的体裁等多种形式入志。
《口述历史》专册,访谈了91位不同典型人物与口述人工作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记忆、事业发展、成就印记、特定专题和人生经历等。访谈录,采访4家私营工业企业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谈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回忆录,由4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经营者叙述所经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萧山市志》口述史的利用,拓展了地方志书记述史料搜集的范围,改变了地方志书的传统编修方式,呈现“开门修志”特性,标志着口述史视野下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趋向。
第六册《口述历史》,是《萧山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述历史》采访了91位不同典型人物,其中萧山籍口述人(包括萧山籍在外著名人物、萧山名人家属〈后代〉)采访稿有61篇,占67.03%;非萧山籍口述人采访稿有30篇,占32.97%,其中解放初山东籍南下干部采访稿有9篇,占9.89%。采访前,根据各种人物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采访提纲并提前告知受访者,同时联系好采访地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与口述人工作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记忆、事业发展、成就印记、特定专题和人生经历等。该册尊重访谈人的叙述模式,真实保留口述内容,最大限度地保留口述原貌。口述人口述的历史,通过求证网络、档案资料、历史文献等尽量还原史实。口述人讲述的人名、地名等,转录时尽量通过文献记载或调研,予以校核,确实不能查核有存疑者,用相同发音字记录,并作括注。
1.发生在萧山的具有历史价值事件的回忆
如李岳校讲述的“李成虎领导的衙前农民运动”“李成虎墓的今昔”“捣毁米店和西小江事件”;曹寿恩讲述侵华日军、国民党、土匪所犯下的罪行;刘邦俊讲述南下萧山、深入虎穴“招降土匪蒋咏泉部的经过”;马保山讲述“剿匪反霸”;钟儒讲述“解放初期的匪情”“地方与部队合作剿匪”“俞继鹏匪部被剿灭”“萧山的土地改革”;楼祥永讲述“艰难的剿匪反霸工作”“土地改革与镇压反革命”;潘振铎讲述的1955年“萧山铁路通天案”和1956年“击落敌机、消灭敌特”事件;安敏讲述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时候“反革命复辟案件”的真相,事实上是违法乱纪事件;牛树桢讲述“见证毛主席到萧山的经过”;赵根盛讲述国家重要领导人在萧视察期间的警卫工作;韩毓南讲述开办衙前农村小学校;黄永石讲述侦破九宫后天道的经过;朱柏川讲述萧山县设市的背景、过程;施加农讲述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保护、命名过程。
2.萧山社会事业发展的记忆
如陈鹤讲述1949年6月接管湘湖农场后的发展历史;吴关泉讲述“吴关泉互助组创办的历程”“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邱忠宇讲述“从公私合营杭发厂到通用电气杭州公司的变化”;朱鸿讲述“通用电气杭州公司的企业状况”;张香莲、邱道明、高文照、石志芳讲述杭州第二棉纺织厂的创建、发展与改制;单元政讲述“萧山化肥厂的创办”“萧山二轻的改革与发展”;叶国珍讲述“萧山恢复南宋官窑”;徐华山讲述“从农业学大寨到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了,农村大变样”;杜文辉讲述“萧山乡镇企业的起步和发展”的历史;赵锡祥讲述“萧山花边”发展历史;莫观馨讲述了围垦指挥部成立、六期围垦,其中“最大的一期围垦——五万二”,在围垦“抗击13号台风”;费根楠讲述萧山“围垦”的壮举;丁友根讲述 “红山农场的发展历史”;陆炎明讲述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与发展;沈银昌讲述“萧山商业城筹建、开业与发展”;孔吾德讲述“萧山广电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孙庆华讲述在河上“治血吸虫病”;李立兴讲述“建立民间消防队”“救援汶川地震”;施加农讲述从建立萧山文博机构至后来的发展历程,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保护、命名及其历史地位。
3.专题性的访谈
例如裘迅翔、葛永兴讲述“民族英雄葛云飞”“葛云飞后代”;瞿独伊讲述“印象中的父亲瞿秋白和母亲杨之华”“妈妈杨之华‘一生坎坷一片丹心’”;刘宪康讲述“萧山方言的历史”“萧山方言的地方特点”“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生存权”;王炜常讲述“萧山姓氏和家谱”。
4.个人人生经历的印记
如张桂凤讲述“童年戏剧生涯的记忆”“奉献戏剧事业”;张凤翔讲述“潜伏当‘督导员’”“接管伪政权”;周群讲述“从参加浙东游击队到在萧山办报”“创办全国第一张县报——《萧山报》”;张义讲述“18岁参军,成了抗日战士”“解放战争中九死一生”“参加抗美援朝”“发展萧山卫生事业”“投身环保事业”;丁守安讲述“随军南下到萧山”“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文化大革命’后负责办麻纺厂、化肥厂、树脂厂”;吴克明讲述“参军立志为航空事业作贡献”“第一件事——抗美援朝打下两架敌机”“第二件事——当上了试飞员”;蔡大生讲述 “儿时在萧山的经历”“艺术道路——从国内到国外一路奋斗攀高峰”;蔡福源讲述 “演义”之路;陈红讲述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被划成‘右派分子’的经历”;陈来法讲述“从萧山逃难逃荒到弋阳”“萧山移民在弋阳创业发展”“开展弋阳与萧山的经济合作”的经历;费成益讲述“从养鱼到养龟”的工作经历;陈拯民讲述 “竹林寺妇科历史悠久”“两代传人的身世遭遇”;董达荣讲述“我走过的艺术道路和成就”;董光中讲述“前30年搞摄影工作的经历”“后30年镜头下的变化发展”“退休后没放下相机”;杜觉民讲述“童年少年的记忆”“走上美术之路——在中央美术学院”;冯耀忠讲述“我的微雕之路”;傅展讲述的“求学经历”“学生运动”“参加中共地下组织”“被判死刑到无罪判决”;韩济生讲述“学医从医的经历与成就”;金鸣珠讲述“‘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的迫害”;金其法讲述“‘文化大革命’的两次被‘打倒’,两次‘解放’”;莫小米(杭州知识青年)讲述1968年12月至1971年在萧山乐园公社红卫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任宝凯讲述“在波兰、南斯拉夫当大使馆武官”;魏天钦讲述“年轻时去香港谋生”“在香港吃苦耐劳、诚信为人发家”“在家乡创办传关医院”;汪忠镐讲述“在北京协和医院取得的成就”。
5.对萧山故乡记忆及未来发展的建言
口述人讲述了记忆中的故乡印象,如来新夏讲述“故乡回忆”;“牛畏予谈萧山印象”;瞿独伊“对故乡的印象”;瞿祖赓讲述“现在的萧山让我感到自豪”;任宝凯讲述“作为萧山人,我从自卑到自豪”;汪忠镐“惦着家乡的事”;吴克明讲述“孩提时记忆中的萧山”;于引讲述“数次回家乡杂忆”“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张桂凤讲述“我对萧山的印象”;周汉荣讲述“家乡度过的幸运时光”“为今天的萧山感到自豪”。口述人还对萧山未来发展建言,体现了这部口述历史与别的口述史不同之处。口述人希望萧山的文化和经济同步发展、发扬勇立潮头精神、重视环境保护、尽快恢复生态、保护萧山传统文化、提高人民文明素养、政府应该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重点向科学进军、注重创造创新、全面地融入大杭州等方面提出恳切的建言。言语中,无不包含对萧山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关切。
在第二轮编修《萧山市志》前后,由于机构变更、部门撤并,资料收集的难度增加,连续性的经济指标难寻找,遗失的资料难追回,尤其是无主管部门的私有企业,按照职能分工,相关资料都分散于各经济管理部门,难以收集全面系统的资料,而且承编单位难落实,资料收集难成为第二轮修志的最大问题之—。为全面系统记述私有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解决资料缺少的问题,编修者对浙江国泰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子仁等4位私营工业企业经营者进行访谈。
访谈前,将设计的15个访谈问题用传真的方式送达被访人员,并约定时间到被访人员所在企业访谈。访谈采访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访谈资料以“附”的体裁入志。通过对私营工业企业经营者进行访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私营企业从家长式管理到家族式管理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萧山私营工业企业业主的创业动机、如何创业、创业资金、生产资金、生产经营、发展原因、最大挫折、主要困难、从业人员(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重要历史资料。将其资料整理成《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经营者访谈录》,并以“附”的体裁入志。
如与孙子仁的访谈,资料鲜活生动、特色明显。
私营业主为改善生活而创业
问:您创办企业的动机是什么?
答:那时,农村很穷,钱很少,只能用自己养的鸡去市场上卖,换回家里需要的东西。为了攒些钱,改善家庭生活,我要自己办厂生产密封件,主要是看到国家工业一定要发展,密封件产品一定有销路。那时,个人还不能明目张胆办企业,办私营企业只能戴“红帽子”。1985年5月,村里同意我以村办企业名义申请开办萧山密封件厂。向亲友借3000元,买了榔头、石棉板,在家族人员中挑选3个人,还有我和大儿子,5名职工,用手划,剪刀剪,在自己家里开始生产石棉橡胶垫圈,这是我生产的第一只产品。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有的乡镇企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尤其在面临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产品市场销售疲软中,能高瞻远瞩,机智果断,凭借自己的睿智和魄力,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发展战略,改革管理制度,广纳人才,提高职工积极性,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使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持续发展壮大;有的则无可适从,举步维艰,缺乏应变能力,使企业由兴旺到衰落,最后歇业、转让。选择鲁冠球、黄来兴、邵伟成、俞柏明四位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经营者叙述所经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四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萧山工业企业兴衰的一个缩影,为萧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对四家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初步了解,采访前设计好采访提纲并提前告知受访者,供受访人叙述或书写,由编写人员记录或修改,不注明“问”“答”,以“附”的体裁入志。如鲁冠球谈万向集团公司的发展、黄来兴谈“亚太”发展具有代表意义。鲁冠球说:万向集团公司32年持续稳步发展,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当然也靠企业自身的艰苦努力。我们主要是做了三个方面工作:“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战略”“大胆‘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展企业生产力。”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我们做了五项工作:“以制度引导员工上进”“以收入挂钩突出员工主人翁地位”“以奖罚引导员工价值观念”“以‘分家’促进员工成长”“以文化推进经济发展”。黄来兴说,回顾企业2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的体会有六个方面:“产品必须要有市场”“经营者要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发展企业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用诚信留人”“开辟企业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萧山市志》出版后,在全国方志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修志专家、知名学者高度赞赏“是二轮修志的典范之作”[3]“新方志的扛鼎力作”。[4]目前,《萧山市志》除了交流到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外,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海外著名藏书机构收藏,并被收录在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世界总书目。这部志书之所以能成为高质量地方志书,设置《口述历史》访谈录和回忆录等口述史入志,是该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和注释
[1]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第第二轮市县志编纂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的通知[EB].2006-12-19.
[2]宫丽云.关于口述历史[EB/OL].湖州文史工作室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de683f 060102yvpn.html. 宫丽云提出口述历史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亲历者(或者当事人),第二个要素—历史,第三个要素—叙述。“口述史料……可以呈现的形式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访谈录等。”
[3] 张英聘.在《萧山市志》首发式上的发言[Z].
[4] 巴兆祥.新方志的扛鼎力作:《萧山市志》读后[J].浙江方志,2016(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