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中的自然观及其成因探微

2021-11-25 15:07赵舒源
华夏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游牧榆树蒙古族

□赵舒源

一、蒙古族民歌中的自然观

蒙古族民歌反映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蒙古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充分体现了质朴纯正的雄壮之美和壮阔之美,再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民歌中的自然意象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展现了蒙古族的游牧文明自然观。

(一)蒙古族民歌中的自然意象

蒙古族的民歌中,会出现大量的植物、动物及其他自然意象,最常出现的自然意象有骏马、鸿雁、月亮、云彩、草原、天、大地、榆树、河水等。例如民歌《云青马》中:“我们的马群五颜六色,在美丽的草原上嘶鸣缭绕”;《启程曲》:“飞来的鸿雁温柔歌唱,是北方变暖的时刻”;草原叙事情歌《达那巴拉》:“榆树柏树如果枯干倒下去,金香,莺歌就落在树干上去唱歌”;英雄歌《陶格陶胡》中:“要说陶格陶胡喝那儿的水,滚滚向南流的淘儿水”。这里淘儿水是英雄出征前喝的水,它被赋予了英勇的民族精神。上述无论是英雄赞歌、游牧歌还是思乡歌,这些自然意象都在歌词中大量出现,并被寄予深厚的民族感情。

(二)蒙古族民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歌歌词中还会描写蒙古包、奶酪、奶茶、蒙古袍等日常用品,这些描述展示了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游牧生态及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态自然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例如科尔沁民歌中大量出现“榆树”的自然意象,它不再单纯的只是植物,而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逐渐发展成为榆树文化。蒙古族民歌中有用“榆树”的意象来象征母亲,寄寓对母亲的思念,从而把人和自然用信仰紧密结合起来。榆树还代表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自然关系的形成得益于榆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蒙古族人民生存环境的相适应。此外,榆树品性也与蒙古族崇尚顽强的民族性格相呼应。蒙古族民歌中自然意象的描写,不仅让人们在欣赏蒙古族民歌时能够感受到茫茫草原的宽广,而且还能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战天斗地的乐观思想。

在长期的游牧活动中,蒙古族人民逐渐认识到草场的合理使用和人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转场放牧的风俗。因此,在其叙事民歌中,“草滩”、“草场”成为民歌中主人公抒发情感、连接故事、铺陈情节的主要意象。通常,主人公借助“草滩”、“草场”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情动人。

二、蒙古族民歌自然观的形成原因

蒙古族民歌中的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生态审美价值。这种自然观是在与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使得蒙古族的游牧生态自然观中有保护生态、崇拜自然和珍惜资源的优良传统。

(一)自然环境

蒙古族人民长期处于封闭的草原自然环境中,逐水草而居,与天空为伴,千年的游牧生活,决定了蒙古族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游牧文化自然观。协调“人与自然”作为民族生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已成为草原民歌中最珍贵的情感结晶。例如上文所言,蒙古族民歌中经常出现榆树,就是由于植物与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契合,在民歌中赋予榆树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榆树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独特的榆树通常生长在平原、戈壁旷野、沙丘地带。从生态习性来说,榆树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根系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强,寿命长。古代蒙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降水少,多大风、沙丘、坨甸地多,自然环境与榆树生长环境相同,所以古代蒙古人崇拜榆树的坚韧与顽强,从中延伸而出的情感还包括爱情中的坚贞。

(二)人文环境

蒙古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天有天神,山有山神,这些神灵各自掌握着不同领域中的一切,也掌握着人的生死命数,人们必须对自然万物心怀敬畏。蒙古族还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阐释自然与生命关系时,含有神秘的色彩,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内涵也显而易见。首先,佛教的生命观认为万物皆有佛性,宇宙间的一切生灵都相互平等,不仅限于人类。其次,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认为生命个体应该对大自然的召唤做出正确回应,因为生态环境与生命个体是紧密联系且无法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种思想促使蒙古族人民在民歌中形成“万物一体”的自然观。

一方面,大自然为蒙古族先民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生活场所;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之心。因此,蒙古族先民需要一种信仰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恐惧,萨满教是其信仰选择。蒙古族人民信奉萨满教,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会附着于具体他物上。例如古代蒙古人认为榆树在天空中生长,人死后的灵魂也会像榆树一样升上天空,且榆树又与苍天同色并与苍天有关联。所以,民歌中“榆树”象征母亲,源于将榆树视为祖先的文化,母亲则是祖先崇拜的情感延伸。同时,榆树具有根深牢固、抗旱的特点,与蒙古族崇尚顽强勇敢、自强不息的审美观相契合。所以,榆树成为蒙古族人民在民歌中表达情感时经常使用的、最珍视的自然意象。

三、结语

蒙古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传承并建构着草原风景审美体系。在民歌中,蒙古族人民自然地将周边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连结在一起,可以看到蒙古族以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为特征的游牧文明自然观。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对于少数民族民歌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曲谱和技术性知识的研究,更应从民歌中探寻其思想深度和人文气息。

猜你喜欢
游牧榆树蒙古族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都市游牧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多元游牧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心底的榆林
游牧精神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