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勇 任显楷 张 茜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年会由海外汉学研究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际汉学》编辑部协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地约80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3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围绕“中国经典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汉学家研究”“国别汉学研究”“传教士汉学研究”“国际汉学视阈下的中国形象研究”等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外汉学研究总体状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以怎样的态度进行下一步研究?海外汉学研究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厘清。海外汉学研究会会长张西平教授在主旨报告《40年海外汉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78—2019)》中指出,1977年是当代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的元年,学术机构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术平台和学术阵地是衡量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外文化交流史是治海外汉学者的必修之课。张教授以耿昇(1945—2018)翻译法国汉学书籍的巨大贡献为例,指出领军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强调应持续推进海外汉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整理,提升本土学术思想深度,并强调了目录学对治学的重要意义。张教授指出,40年来海外汉学研究成就巨大,要秉持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态度,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突显海外汉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和知识系统对重构中国学术的重要性,要以平等对话、务实切磋为路径不断推陈出新。
海外中国学研究有哪些有效进路,如何解读海外中国学研究等值得探究。华东师范大学吴原元教授在主旨报告《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史进路反思——以美国中国学研究为例》中提出,海外中国学研究路径主要包括文献学进路、学术史进路、比较文学进路和知识史进路,强调应将海外中国学研究还原到它本身的文化语境之中,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视角厘清域外中国学与中国本土学术之间的交错与互构。他以美国华裔汉学史为例,深入思考和探究美国中国学是如何从“荒村”发展到“罗马”的这一历史现象,并进一步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史家及其著述在美国汉学界的接受与影响状况。
“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外汉学研究提供了宽广视野,以何种立场和心态切实与沿线国家的汉学家展开交流需要我们进行战略性思考。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在主旨报告《“一带一路”汉学研究的中国中心观》中指出,“一带一路”汉学研究目前仍欠缺人才、资金与资源,沿线国家的本土汉学家在人数上占比还相当低,应加强对域外汉学家的关注、资助和研究,例如建立相关动态在线档案数据库,为海外汉学家来华研修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资助,加强对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等。徐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汉学研究应该加强对汉学应有的文化品格、汉学自身知识体系、汉学所处的话语体系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以中国为原点拓展汉学研究半径,将学术界、出版界、文艺界、影视界等多领域纳入“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考量范畴,站在中国自身的视角推进研究。
海外汉学研究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如何更好的结合,如何加强人才培养,这与广大研究者关系密切。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在主旨报告《海外汉学:文献整理、问题导向与话语建构》中,分析了吴宓(1894—1978)所倡导的培养“博雅之士”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学者应中西汇通,囊括中外文明精华,人才培养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语言不论古今,文学不分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并以博士生选题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和阐发。他指出,海外汉学研究属于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海外汉学史是一部中外文学文化典籍、学术思想文化的交流史,强调海外汉学研究中文献整理的重要性,而海外汉学的有效路径在于语文学(文献学)与比较文学(比较思想史)相结合,以文史互证为特征开展跨文化研究。
海外汉学研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历史学、比较文学、翻译学、语文学等学术研究范式相互关联,研究方法多样。
历史分析法有助于追根溯源,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在主旨报告《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俄渐”的中国典籍传播》中历时地回溯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史,指出《大学》最早进入俄罗斯的是拉丁文译本,后经法语转译为俄语。她认为,中国典籍的这种特殊转译路径,对于俄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当时社会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18世纪俄国人中国观的构建产生了巨大作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影响与欧洲社会潮流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山大学邹双双副教授在《〈聊斋志异〉的经典日译本研究》中指出,《聊斋志异》最初以汉籍原版的形式传至日本,明治初期开始出现日文选译,迄今为止译文版本达55种以上,柴田天马(1872—1963)是其中最重要的译者。她认为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是中国经典文学实现域外经典化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法是海外汉学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上海师范大学施晔教授在主旨报告《〈铁冠图〉与〈崇祯〉:17世纪中西戏剧中的明清鼎革书写》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明清中西戏剧中的《铁冠图》与《崇祯》分别在异域的不同书写进行对比,指出两剧均以明清鼎革为素材,在情节设置、神意内核、戏剧特质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创作宗旨、戏剧结构、舞台时空方面有所差异,认为《崇祯》作为欧洲第一部表现“中国风”的文学作品,带动了西方以明清易代为题材的诸多叙事文本,折射出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欧洲人对中国强烈的好奇心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趋势。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张晗的《雍正朝在华传教士著述满族形象比较研究》一文采用比较法分析了清雍正年间在华传教士著述中的满族形象,探究了法国、捷克等国传教士在清代禁教时期观察与记述这段历史的异同。
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法能为定量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军教授的主旨报告《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借助自建的诗歌译本库及小型英汉平行语料库,对汉语古诗语言、形式和内容等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基于6位译者的30份古诗译文,建构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运作机制模型,提出“附翻译”扩展策略,探究汉语古诗翻译过程,突出诗歌翻译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中国政法大学德语所所长李小龙的《基于语料库对〈论语〉卫礼贤德译本中“德”的跨文化研究》,分析了《论语》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译本中“德”的跨文化理解,探讨在德语语境中实现跨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卫礼贤以宏观和微观的手法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在源文中的意义。
结合新史料、访谈、口述音视频等素材的定性分析法能有效加深对事物的全面认知。苏州大学季进教授的主旨报告《夏志清的博士论文及其他》发掘了现存于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夏志清(1921—2013)博士论文《乔治·克拉伯的批评性研究》(1951),研究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审美观、人文观和批评观,指出夏志清的知识谱系与学术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为进一步评说夏志清中国文学研究的立场与趣味、意义与价值提供了可靠的理据。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陈林的《闵福德翻译思想研究》,转录和考察了闵福德(John Minford)约60个小时的相关访谈、音频视频素材、副文本等资料,解读闵福德的文化观与“达达与化”的翻译思想。
此外,典籍海外译介史的文献研究法、以汉学研究思想为对象的思辨法、描述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在学者们的汇报中也多有展现。研究者不仅关心文本的翻译过程,同时对海外汉学研究主体以及译介后的接受、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学者们还对包括与早期西方耶稣会士、近代新教传教士以及当代海外汉学研究机构等相关的汉学研究书目、所办报刊、翻译文本等进行了历时描述,既有深入的个案分析,又有着力于断代研究与通论的宏观探讨,呈现出语内和语际、文本内和文本外多种研究方法的交织与融合。新时代海外汉学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态势。
多样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海外汉学的研究路径。在典籍翻译史研究方面,西藏民族大学赵长江教授的主旨报告《〈红楼梦〉英译史研究:架构与发现》梳理了《红楼梦》英译史的四条线索,分析了《红楼梦》英译当中存在的文化交流意识、“中化”翻译与“透明”翻译、去概念化的翻译史写作路径,他还向与会青年学者分享了寻找学术选题和建构研究思路的经验。西南交通大学俞森林教授的主旨报告《海外道教学研究:现状与未来》从海外道教学的内涵界定出发,指出外国学者的道教学术研究是海外汉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以《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等目录学书目为例,梳理了国内外道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呼吁加强海外道教学方法论、学术史、国别研究、词典工具书编纂、学术译作等方面的研究,从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视角加强海外道教学人才队伍培养,增加对海外道教研究学者和成果的译介,加强对海外道教研究的文化语境阐释。
在各分论坛,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的译介受到关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龚漪璞汇报了《〈红楼梦〉韩英译本的方言熟语异译对比研究:安义运、金光烈与杨氏夫妇译》,分析了韩语与英语《红楼梦》译本在语法、句子构成、熟语措辞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在中国古代诗歌、戏曲方面,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剑平的《法国汉学家儒莲的中国戏曲翻译思想研究——以〈西厢记〉法译本为例》,探讨了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及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戏剧的翻译策略、伦理关怀和文化接受。在中国现当代作品研究方面,华东政法大学日语系讲师朱芬的《从鲁迅到莫言——日本汉学界对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译介与文学中国想象》,勾勒出20世纪日本译介同时代中国文学的流变过程、内在动机、自我批判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在学术外译现状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杨慧玲研究员的《2006—2016海外中国研究英文译著的现状与分析》,使用美国、德国等权威国际数据库源头数据对海外中国研究英文译著数据进行爬梳,有助于掌握中国当代学术外译以及中国研究译著在世界范围的总体情况。在科技史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梁勇汇报了《丹耀西东——汉学家李约瑟与〈周易参同契〉英译初探》,指出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重点研究和译介了中国丹道文化、早期化学技术。学者们的研究涉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德国、英国、法国等,研究领域宽广。各分论坛面对面的深度参与式、互评式讨论给与会学者带来诸多启发。
本次年会的另一特色是海外汉学研究与典籍翻译实践相融通,研究对象的文本取材有创新。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的主旨报告《〈萨迦格言〉英译及其特色》,介绍了藏族第一部格言诗集《萨迦格言》在国内外的翻译和出版状况,分享了他对藏族格言诗的翻译和研究心得。李教授指出,要在翻译中注重译作的文学性,保持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独特性,让文学翻译成为东西方沟通的一种软外交。据悉,李教授所翻译的英、汉和藏语三种语言对照的多部藏族格言诗集译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尼泊尔出版,收藏于当地知名图书馆并参与图书展览。四川大学陈建明教授的主旨报告《西方汉学传统的中国宗教研究范式及其转移》,在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的“范式”概念的观照下,描述出西方汉学传统内中国宗教研究的三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演变——“天主教传教士汉学范式”“新教传教士汉学范式”和“现代专业汉学范式”。他认为,反思西方汉学传统的中国宗教研究范式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权的宗教研究学派。
研究者们还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新材料,展开语内和语际间的区域形象研究。四川大学赵艾东教授的《清末巴塘中西文化互动中的变化及原因》,依据19世纪英美传教士的档案文献、著作和文章,考察该时期传教士对川边数地的认识和形象建构,指出在英、汉、藏三种语境下和多元文化互动中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佘振华汇报了《世界尽头的大城:法语世界的成都前现代表述》,指出在法语世界里,受时代、对象和主体因素制约,成都在近代曾以不同面貌出现,而西洋钦差和法国旅行家言说了别样的成都,他们在乌托邦化或意识形态化的驱动下多样地表述了这座“世界尽头的大城”。
在全球视野下,世界各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向外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摄取的需求,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要有正确的站位和思想自觉,正如张西平教授所言,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是我们展开海外汉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大会主旨报告高屋建瓴、见地深刻,发言专家对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的未来做出了科学规划,鞭辟入里的案例分析向与会学者们呈现了微观个案研究的范例。分论坛报告同样异彩纷呈,经过有效分组探讨,参会的中外学者们在同类主题框架下,针对同一典籍文本或同一汉学家进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碰撞,研究者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信在学术界、出版界等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海外汉学这样一个跨学科、跨语言、跨国别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一定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