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探析

2021-11-25 13:18
现代交际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关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也愈来愈成为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表明,要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以“人”为本,改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紧迫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满足大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和期望之后,因‘获得’而产生的正确的、持续的、实实在在的心理感受。”[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1.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必须以“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以生为本”,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以生为本”是将“以人为本”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旨在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就是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设置,只有真正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校才是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此外,“以生为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学习和心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迷惑。对此,学校必须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发挥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始终做到“以生为本”,对学生注入更多的关心。

2.检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一种主体感受,包括世界观的获得感、方法论的获得感、价值观的获得感。而满足学生需求正是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获得感的动力。大学生对思政课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他们会带着自己的预期参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并在亲身实践之后检验实际达到的效果与预期是否相符,最终形成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既有教学内容的契合性,也有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有教师队伍、教学设施的配置等,也就是兼具“教的实效”和“学的实效”。无论这套评价体系内容多么复杂琐碎,但始终是与大学生的获得感紧密相联的;只有大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获得感,才能说明该高校思政课是有成效的。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而且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紧密相关;离开这个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成为一种摆设,一个空架子,完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指引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高校自然面临严峻挑战。思政课需要满足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了,才能扣好剩下的扣子,才能让自己更舒适,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眼睛”。大学四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影响,使得心理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必须让思政课持久地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让大学生的内心产生获得感,以推动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加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为起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而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完成好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时,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为教学评价标准,更能让教育者反省自身工作,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获得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好的期望会使学生更深入学习思政课,产生正向的效果,反之亦然。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的现状而言,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较高,但深度不足,参与度不高,肯定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但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缺失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师和课程设置的原因。

1.部分大学生学科观念不端正,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受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并不完全成熟,难以明辨是非对错,更难以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摸不着看不见的学说有理性认识,从而对思政课的科学性存在认识偏差。另外,受实用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因为它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所以很难把精力放在思政课上。此外,思政课在一些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校园人文氛围不够浓郁,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的价值所在,进而影响其学习该类课程的态度;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进而消极懈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和态度。

2.施教者对思政课教学存在误区,缺乏“理论自信”

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是教育者,教师如果对思政课有足够清晰的认识,那么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目前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理论不自信”的问题,对思政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3]。部分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离,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能站在政治的角度,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看待分析,偏离课程教学方向,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思政课。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不够,表现一种理论自信不足。另外,部分教师知识面小,讲授时照本宣科,缺乏新意,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逐渐丧失了课堂教学主导权,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反感,影响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

3.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与学生需求不一致

当今,面临着多元价值格局的冲击,大学生难以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获得对生活实践的精神指引,思政课与大学生难以真正碰撞出火花。首先,部分思政课的目标抽象,远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一些思政课比较理想化,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思政课产生距离感。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些枯燥的知识,课堂没有温度和感染力,学生也就无法从思政课得到获得感。再次,大学生的个体性得不到展现,独具特色的个体性被忽视,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自然“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思政课就无法产生获得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高校的思政课必须具备一定的实效性,而要提高其实效性,就必须聚焦于大学生的获得感,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使得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1.有棱有角,坚持导向鲜明与育人为本结合

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首先就是要导向鲜明,立场坚定。高校要培养的四有新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突出课程的政治方向,将思政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错误思潮敢于质疑,认清其本质。要加强对思政课堂的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目标与育人为本结合,让课程成为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持久的获得感。

坚持导向鲜明和育人为本相结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真懂、真信”[4]。首先,教师要有扎实专业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做到“真懂”,并且“真信”,有“真心”。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真心”教学;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科研与教学协调,既提升自己科研水平,又能用心教学、安心教学、精心教学,以良好的榜样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懂真信有真心,才能带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心真学真用,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2.“以生为本”,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供需平衡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就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必须与学生的需求挂钩,精准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双边互动,不仅需要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更需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双赢。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域,有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升华思政课的知识,使得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回应。另外,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适应性成为高效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型思政课堂。始终要按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辅助作用,避免重形式轻内容,既要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注意审视其价值,不能完全被其捆绑,使得教师和学生丧失主体思考的能力。

3.有情有义,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强迫学生接受;它让学生在感受其理性思维、深刻内涵后,收获其价值。因此,依据学生需求施教,理性认知与感性触动结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

思政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价值性、现实性与针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变传统的“漫灌”为“滴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具有亲和力的课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的诉求,扭转传统思政课供给的缺陷,实现从“真的有用”到“真的运用”的转型。亲和力的生成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对思政课的准确把握,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思政课的教学润物无声,让学生在关怀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也需要学生尊重老师,尊重思政课,积极主动探索思政课。

4.虚实结合,注重实践体验,实现思政课课堂内外的无缝对接

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要使大学生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必须是思想和行为上的双重认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自觉实现务虚与务实的有机统一。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虚”的理论和“大”的道理,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思政课难点重点的理解,感受思政课的深度。其次,思政课要让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之与课堂教学建立紧密联系。同时,思政课要联系时政热点,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肯定思政课的价值。就此,学生就会逐渐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解决难点,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印象,使课程真正“活起来”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提升获得感。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