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煊赫 陆国志2*
(1.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吉林 四平 136000)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师作为改革的推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为有效落实培育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化学教师要加强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将素养的内涵真正释放出来[1]。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使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我国依据现有国情,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及内容。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确立为各学科的教育指导方针[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形成的学科化的科学素养。具备学科特质,是化学学科价值的特性与学生发展的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化学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实践探索,引导学生从化学学科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化学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具备参与社会实践、发现甚至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发展认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观念;既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也体现了教师发展的专业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化学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修订,意味着中学化学教师需要适应国家意志的改变,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完善,合乎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同时,中学化学教师作为教育的专职人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更新教育价值观念,满足教育需求,实现专业化成长。这一专业发展过程不仅是化学教师不断追求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化学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
化学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教师作为学科与学生的桥梁,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而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学化学教师,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若想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获得协同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意识,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的教育功能。从化学学科承担的“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来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一致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化学教师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改进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在最终目的上也具有一致性。
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开创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定位教育的最终诉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是对核心素养的深化及学科化,反映的是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4]。身为世范,为人师表,中学化学教师理应为了满足学生新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我,达到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的目标。
传统教育受到现有的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唯成绩论”在家长和老师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师的自恋式教学行为,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有知识而纸质低的问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量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通过浅显的记忆灌输知识,利用作业考试验收习得情况。这种知识本位理念造成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丧失、学习信息失真、化学学科迁移应用价值失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化学知识仅仅是素养的载体[5],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素养。也就是说,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从“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侧重于引导学生建立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思考与理解,培养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领域中,教师忠实地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被动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单纯吸收专家组的教育科研成果,游离于实践研究之外,形成了“重教书,轻科研”的狭隘教育观念。也就是说,中学化学教师虽然在一线奋斗多年,却始终缺乏实践精神的熏陶,没有意识到参与教研工作的重要性,造成了职业发展的停滞不前。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化学教师掌握全面的人文底蕴、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科技前沿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跨学科的发展。化学教师的能力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照本宣科,更需要激发自身创新活力,分析学生真实需求,利用多平台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化学学科本质,积极参与化学课程设计,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情境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杜威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中学化学教师能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教育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前,传统的化学课堂采用的是去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脱离了问题生成情境,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导致学生在机械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化学学习主动性,导致思维僵化,无法体现化学学科的迁移价值[6]。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硫氮性质时展示新闻报道的雾霾天气,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探究酸雨危害的课外拓展,使学生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有效推进与落实关键在于教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品格与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就必须融合当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鼓励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主动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
知识是素养的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立足于扎实的专业知识之上,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就无法实现。当下,一些化学教师人文底蕴相对匮乏,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价值”的追求,教师的人文知识扩充刻不容缓。化学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学科知识之一,一味地照本宣科,必然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授时如果能够引经据典,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形成跨学科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化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估、资源评估时,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信息资源收集利用、思维工具等实践性知识,要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方便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将知识转化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切忌让学科内容绝对化、碎片化,割裂学科的完整逻辑,要使学科知识呈体系化、网络化,将显性的知识内化为隐性的知识框架,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明确学科的根本价值,真正做到从“知识核心”转化为“素养核心”。
教学研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层学校和教师具有引领、服务和督导的功能。传统的教师师徒制培训,显然无法应对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形势,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时代呼唤教师教研共同体的产生。相比于其他学科,中学化学教师数量不多,更应该加强教师间沟通合作,创设教研氛围,建设专业化队伍,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教师长期奋战一线,专业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深度不够,缺少前瞻性。为加强教师的教育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专家指导、学科讲座、专业阅读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自发地根据教学困惑,构建教师教研共同体,通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公开课的观看点评、教学案例的共享分析、论文写作与交流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对化学专业发展的认识。例如,有些教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不够深刻,就可以建立课题小组,成员间交流见解,观看视频、文献阅读,通过思维碰撞,最后将集体的智慧在全校化学教师间分享,使教研方式更灵活,教研内容更具包容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创造良好教研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发展。无论是完善知识结构,还是提高专业能力,教师若只是作为被动承载的客体,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必然会导致其职业倦怠,影响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多样性的,教师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是内驱力。在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中学化学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估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化学素养培养情况,弥补不足,改良教学设计,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扩展,中学化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科学前沿,掌握最新的化学理论,拓展课外知识,关注化学学科最新动态,主动研修,完善教学活动,激活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问题的回答,也是对中学化学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的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相应转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认识自身不足,坚持化学核心素养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问题,主动地进行教学创新,才能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激发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实现专业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