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德与灵州

2021-11-25 13:20郭勤华
西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宁夏黄河

□郭勤华

张九德,字成仲,又字威仲,生卒年不详,别号曙海,浙江慈溪(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慈城镇)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万历三十六年(1608)任松江知府,泰昌元年(1620),以按察副使饬河东兵备,天启二年(1622),晋升按察使驻守灵州。戍边期间,张九德兴修水利,增田百余顷,创制“水戽”提水工具,改善灌溉条件。为保护灵州城,他修筑黄河堤坝六千余丈,成为宁夏黄河治理载入史籍的一大工程。后人为纪念张九德,将这段黄河护岸长堤称为“张公堤”,并将其供入灵州城三贤祠。学界对张九德治理黄河的功绩进行了梳理[1]。笔者就张九德在灵州的作为再作一梳理。

一、明代灵州与兵备道设置

灵州设置时间较早,始设于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因洲在黄河水中,潮涨潮落,洲未曾沦没之故,遂名为“灵洲”。北魏孝昌(525—527)时,改置为灵州。隋朝大业三年(607),改为灵武郡;唐代改为灵州,亦称灵武郡。明代灵州的设置,中间有过变化。元末有灵州的建制,明洪武三年(1370)罢废,直到弘治十三年(1500)九月复置,隶属陕西布政司。[2]1010复置的灵州,存在时间不长。由于频繁的战争冲突,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无法使地方政权建制延续下去。明弘治十五年(1502),始设置千户所。从明代的整个进程看,除中间有过一段时间的地方政权建置灵州之外,灵州一直是军事建置。

宁夏镇的军事防务,成化(1465—1487)以前,边患多在黄河以西,即宁夏镇早期军事防御在黄河以西,嘉靖以后转入黄河东岸。当蒙古部落入据河套之后,黄河以东三百里的大片地域空间就成为敌冲。如果进犯固原、平凉,蒙古骑兵就由花马池以东南下;如果进犯灵州等处,蒙古部落就沿兴武营、清水营一带南下,这里成为兵锋通道。灵武“北控河朔,南引庆凉”[3]184-185,成为重要防御通道。灵州千户所西控大河,为“宁夏之咽喉,中原之门户”,管辖范围较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原额驻军四千八百余名,还有备御西安右护卫的官军七百余名,驻防大小城堡二十余座。境内居住的民族成分也较复杂,包括从贺兰山后归附明朝的六百余户蒙古族。杨一清出任陕西三边总制时重视灵州防御,认为“灵州不守,则宁夏隔为外境,环、固势孤无援,无环、固则无陕西矣”[4]257。灵州千户所属于宁夏卫所辖,治所在灵州城。正德元年(1506)九月,杨一清奏改灵州千户所为灵州守御千户所,“专设宪臣一员,在彼常川驻扎”,同时,“将环庆兵备改作整饬环庆、灵州等处兵备”[4]258,属陕西都司管辖。灵州驻军的级别提高,兵力得以增强,尤其是兵备驻节灵州,防御能力大为提升。

明朝为加强地方防御力量,在各省重要地方设置整饬兵备的道员。兵备道是文官系统按察司的一级军事权力层级。明代宁夏沿边,防御任务极为重要,是镇、卫、所系统的纯军事建制,不设地方府、州、县地方政权建制,但兵备统管军事与民事。张九德以按察副使整饬河东兵备,既要负责军事防御,也要管理地方民政。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张九德在灵州任上提供了施展其双重才能的特殊空间,履行的是军事与民政管理的双重任务。

二、黄河改道与灵州城迁徙

明代灵州城有过三次迁徙。明代初年由于青铜峡以北黄河河道不断向东移徙和曲流侧蚀冲刷,灵州城数次向东北移徙并另建新城。洪武十七年(1384),由于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河水向东“迫近”,灵州城被河水冲毁,“移筑新城于旧城北七里”[5]2949。永乐(1403—1424)中,灵州城再次遭遇黄河洪水的侵袭,居民不得安居,遂放弃洪武时期修筑的灵州城,再次向东北转移,择地点另修筑新城。

明代初年,黄河水量较大,对宁夏平原沿黄河城池或城堡冲刷破坏相对严重。永乐时期修筑的灵州城,距黄河三里地。永乐至宣德二年间(1403—1427),“先是河屡决而东,城亦屡避而东且迤北。洪武以来,三徙城矣。”[6]748可见,明代灵州城,因黄河水患先后数次迁徙并别筑新城。后期灵州城修筑原因,地方志书记载简略,已看不出缘于何种背景。灵州城迁徙、新筑,主要是因为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冲刷,不仅影响灵州城的东移,而且影响了灵州城及其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

三、黄河灌溉与整治智慧

明天启初年,张九德出任宁夏河东兵备道,负责军事与民事管理。秦渠是秦大将蒙恬率大军开发宁夏平原黄河农业时修筑的渠道,宁夏平原黄河东岸是较早农业灌溉开发的地方。在明人的眼里,黄河“为青铜峡约束,渐就平衍,稍潴泻以资稼穑”[6]742。因此,黄河东岸秦渠、汉渠灌溉尤为重要。张九德上任后,“秦渠溃水暴泄,不能灌溉,为筑长堤潴之,岁比稔”[6]742。究其原因,是筑长堤引水而粮食得以收获,“秦家渠常苦涸……公筑湃以护秦”[6]751,“使涸者有所蓄”[6]748。秦渠主道无法进水,“筑湃以护秦”。秦,即秦渠。以“为筑长堤潴之”看,修筑的是进水坝,而不是灌溉渠道。因修筑进水坝及时,没有影响当年的农业,“岁比稔”,依旧是个丰收年。坝体的修筑经历,为张九德治理黄河渠道积累了经验。

汉伯渠是宁夏平原黄河东岸汉代修筑的古渠。与以上修筑进水坝体不同,张九德还开挖了退水沟渠,因为汉伯渠渠尾没有排水沟渠设施,如果大量的灌溉水长时间停留在稻田里浸泡,会影响庄稼生长甚至泡死。“汉伯渠常若涨……别开芦洞以泄汉”[6]751,因有沟谷排水“而涝者有所泄”[6]748。张九德为稻田排水,开挖芦洞:“长十三丈五尺,高广各三丈五尺,自秦渠北岸抵洼桥,疏渠道三十里,泻水入河。”通过排水沟渠,将稻田里多余的水排入黄河。这样,合理灌溉与排水不仅获取丰产,而且“复故田数百顷,增税额数千石”[6]742。在张九德看来,黄河灌溉有其大利,也有其大害,关键在于有智慧与能力利用水源。

张九德对引黄灌溉体悟较深:“抑天下事,惟贤者能虑始,其次莫若因。是三役者,因法于古,因石于山,因力于民,因能于众,因主裁于上……今日所以成功之本也。”[6]742军事防御之余,对于农业灌溉的精心治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亲民情节,是一位深谙黄河治理的专家。

四、修筑黄河防御长堤

张九德上任不到一年,黄河再度冲刷灵武城,“去城仅数十武矣”(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已经危及灵州城的安全了。张九德“先是御河,岁役夫三千,束薪十万,罔虑数百千金,率委诸壑”[6]741,试图通过河道治理来保护灵州城,但“人情汹汹,议徙民徙城以为长策”[6]741。张九德既不主张移民,也不主张徙城,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他认为:“御河犹御虏也,虏阑入不逼之去,犹延之入乎?而势若建瓴,而仅仅积薪委土与阳侯(波涛之神)争,此助之决耳。计非巨石砥柱之不可,独虑费且不资。计无出,不佞即捐月俸二百金为役者先。”[6]741他决定修筑黄河堤坝。面对众人提出移民和徙城论,张九德之所以认定要做这件大事,是因为他有河道考察的思辨力。“城可徙而东,水独不可徙而西乎?乃循河故道躬理畚锸,筑石堤六十丈。”[6]748人不仅能使城池东徙,人也能够将黄河水西徙。这一论断,反映了张九德的智慧和决断能力,也体现了在黄河治理过程中人为干预的重要性。

张九德邀请地方绅士贤达议定以石筑堤,通过多种办法筹措筑堤费用,自己带头捐出俸银,如改征河西年例柴价银“五百金”,军民愿输地基银“八十两”,“验库藏之羡,合之得千四百有奇”。筹措费用后,即设法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根据民户各家种地多少出劳力、出车。同时,调动地方驻军轮番参与其中。“造船百艘”,利用黄河水运,取石材于峡口(青铜峡口),修成长堤。“为船者百,从峡口运石,积而顿投之,一日罄八百艘。”[6]749石料运抵齐集后集中下河,一天即向黄河投入八百艘(船)的石料。三天以后,石堤基础“始定”,坝体有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从南隅实地始,累石为堤首四十余丈,用遏水冲。继以次迤西而北,其累石亦如之。计堤长六千余丈。功甫成,而河西徙,复由故道,视先所受啮地淤为滩,可耕可艺,去城已十数里矣。”[6]741-743于是,从南边实地垒砌特别坚厚的石料修建堤首,也就是挡水码头,现在人称“丁坝”,长四十多丈,“用遏水冲”,从丁坝码头开始“以次迤西而北”累石建灵州河堤。修筑堤湃的时间,在天启三年至天启五年间(1623—1625)。

河堤修筑动工之前,张九德曾多方咨询为官于宁夏的地方大员和相关人士,听取他们对修筑河堤的看法,有赞同者,有担忧者,“恐卒无成功,适旋筑旋溃”,多认为无法修筑,“此根虚易倾耳,水岂能负石而趋耶?”张九德耗时“二年有半”,一条长龙堤湃筑成了。灵州黄河堤湃的筑成,使张九德有了更多的感悟,把自己对于黄河治理的一腔激情抒写出来,遂有《灵州河堤记》面世,并系之铭文:

浑浑经渎,亘以金堤。顺流而西,潜于灵府。祗福下土,聿筑灵武。爰固我圉,用昌我稷黍。匪处白璧,而崇绀益。是维川后之仁,俾无逢其灾害。亦越千祀,曰宁以泰。[6]741

铭文寄托着张九德的情思和心愿:希望修筑的堤坝坚固而久远,希望没有水患,年年丰稔,为人民造福,灵州康泰安宁。

五、功德与生祠

张九德离开宁夏后,御史沈犹龙曾奉命“阅边”,为张九德的功绩所感动,给朝廷上奏折陈述张九德之功绩。沈犹龙撰《张公去思碑记》,记述了张九德治河功绩和官民的追念。明代万历后期,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显现,沿边防御费用大增,驻军约束力减弱。张九德到固原时,已发生所调边兵中悍卒杀领兵官、伪署职务、掠夺财物等事。宁夏花马池一带也不安宁。张九德以书广示,宣布朝廷恩威,以平息安宁地方。同时,复设商学,“以便商贾子弟肄业。于是群商辐辏”[6]751,注重发展教育。

灵州城距离黄河较近,城池的水患防御最为紧要。黄河决堤后,灵州“居民屡夜惊”。张九德实地考察后,“从十里外建石堤,为一劳永逸策,岁省薪价工役无算,而向所冲淤转成腴壤”[6]751。灵州黄河长堤的修筑,一方面将黄河河水向西逼入故道,另一方面将黄河之前冲刷形成的黄河滩变成良田。更为重要的是,这道黄河石堤长湃避免了灵武城的再次迁徙,费用没有让老百姓出,安抚了黄河边上的老百姓并使其免受迁徙之苦。十里长堤修成后,“民怀其惠”,感念张九德,即以这道石堤命名为“张公堤”。张九德修渠治水过程中,还创制了一种名为“水戽”的水车,“利民灌溉,号张公车”[6]751,其作用影响深远。

张九德为政,亲临一线考察实施,“临机变制,声色不动而指挥若神”,深得百姓的爱戴。民间对他的崇拜已经到了神化的程度:“目光如电,坐堂上,人从辕门外窥,闪闪如灯。故虽色笑亲人,而人取干以私。若夫内靖寇氛,外销边畔,谈笑折冲,岂不贤于甲兵百万哉?”[6]751

灵州城北,原本已建有供奉杨一清、王琼二位陕西三边总制的祠堂,称为二贤祠。修建祠堂的目的,是人们追念二位总制修筑长城及其防御之功。张九德在灵州任上离去之后,“镇人思公之功不下杨、王,于是貌公像而三之,更其额曰‘三贤’”[6]751。翰林南居仁还写有《三贤祠碑记》,碑记后有铭文盛赞张九德之功:

屹屹金墉,区分昴毕。燧寝烽销,天险是设。

文襄创始,司马绍述。倬彼二公,俎豆有秩。

张公继起,循禹之迹。昔也洪流,今艺黍稷。

买犊弃剑,计安反侧。鼎鼎三贤,贞珉永勒。[6]749

在宁夏平原黄河灌溉开发史上,为百姓所怀念、推崇而备受爱戴并进入“生祠”的人屈指可数,张九德却为其中之一,足见其功德深入民心。

猜你喜欢
宁夏黄河
《东渡黄河》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宁夏
宁夏
宁夏
黄河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