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惯性与理性
——泰国中国新移民的迁移动机研究

2021-11-25 13:06NAPHATTAMONSAEPHAN王元超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泰国移民生活

NAPHATTAMON SAE-PHAN 王元超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一、背景与问题

从古至今,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一直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的重大社会现象,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和热点议题。在国际移民研究中,人口迁移动机既是该领域的初始旨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受到了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围绕人口迁移动机问题,学术界发展出了推拉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众多经典的理论阐释。[1]然而,经典移民研究多基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往往暗含着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人口流动的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由社会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迁往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第二,人口迁移的动机以经济因素为主。

不可否认,当代移民潮的主要特点依然是由资本少、收入低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2]但随着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化旅游、现代化交通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独具特色的移民类型,已逐渐成为国际移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生活方式移民。这种移民类型与传统国际移民研究中的移民现象具有两个明显的差别:第一,目的地往往并非是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而是那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生活成本较低的旅游名胜或者宁静祥和的乡村地区;第二,移民的主要动机往往并非是就业、获取经济利益或其他经济目的,而是离开原有的嘈杂或紧张的生活环境,寻求更加安逸、舒适、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有学者根据这种动机上的独特性将这种移民类型称为“生活方式移民”(Lifestyle Migration)。[3]

这种崭新的移民现象是传统移民理论所难以解释的,无论是迁移的路线还是迁移的动机,都与传统移民现象相悖,从而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总体而言,这些针对生活方式移民的研究大致分为六个方面:对现象的描述、对概念的辨析、理想类型的划分、对迁移动机的讨论、迁移后的行为特征、迁移对目的地的影响。[4]时至今日,生活方式移民已经成为移民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推动了人口迁移与流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移民作为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重要社会现象,在21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迁的现实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新的生长点,进而引发学术界的激烈讨论和思想革新。生活方式移民的概念及其相关探索便是国际移民研究对传统移民理论进行的发展,它以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非各种类型的经济效益为迁移的主要动机,回应了为何有移民会从较发达的地域迁往较不发达的地域这一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移民研究的重要自我生长。然而,中国的研究者对于这种崭新的、重要的移民类型的关注仍然不够,特别是缺乏基于扎实田野材料的跨国经验研究。

泰国作为中国移民的传统目的地,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劳工和华商资本的重要输入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与传统国际移民研究所概括的一致,华人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开始由东南亚转到北美、欧洲、澳洲等地。然而,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的是,泰国在21世纪仍然是迅速发展的华人新移民重要目的地。[5]特别是被称为“泰北玫瑰”的清迈,作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中国人来此居住和生活。然而,现有的泰国华人移民研究不仅缺乏扎实的经验材料,而且在理论视角上还尚未从传统移民研究中转换出来,对生活方式移民的概念远不熟悉。

因此,本文立足于在泰国清迈进行的田野调查,结合生活方式移民的概念体系,对当今中国人移民泰国清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弥补国际移民研究中存在的理论视角单一、经验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

二、方法与概况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旨在对泰国华人新移民的迁移动机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2018年1月10日—3月29日,作者在泰国清迈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调查,综合使用了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为尊重和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首先,以居住在泰国清迈的中国移民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1898份有效样本的基本信息,对其基本特征与结构特征、往来泰国的经历和在泰国生活的经历以及对清迈的主要印象进行了解。

具体而言,在旅居清迈的中国移民中,从性别来看,男性占26.2%,明显少于女性。从年龄来看,18~28岁的移民占比最高,为71.2%;其次是29~38岁,占比19%。从婚姻状况来看,有配偶者较少,仅占总体的26%。从教育水平来看,高达81.9%的样本是大学学历,还有9.9%是研究生学历。从月收入来看,34.4%收入在2500元以下,还有22.9%处于2500~5000元之间,也有25%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从职业类型来看,学生比例最高(占43.2%),其次是办事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分别占总体的17.3%和15.3%。换言之,我们的样本以女性、18~28岁的年轻人、未婚者和大学生为主,但也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其他职业者,收入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从来源地来看,到泰国的中国移民以云南、广东、四川、广西等临近省份为主,而来自传统侨乡福建省的样本并不多,只有46人,占总体的2.47%。

由于量化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对一些基本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而无法对这些在清迈的中国移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因此,笔者根据量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及其接受访谈的意愿,本着最大差异化的原则选择了30名深度访谈对象,对其迁移动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访谈对象中,男性有13名、女性有17名;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5岁;既包含在清迈上大学的学生、到此交流的在中国大学上学的交换生,也包含在此工作的酒店老板、餐饮店老板、旅游团领队等,还包含来此旅行的公司白领、企业高管或无业人员,以及在此生活的退休老人或待业青年。在访谈形式上,我们既有一对一访谈,也有一对二或一对三的访谈;访谈时间最短的11分钟,最长的69分钟。

三、研究发现

(一)感性:社会变迁与中国人的文化体验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现实孕育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理想生活方式。建国初期,由于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百年屈辱为中国人民留下的警惕心理,建设祖国、奉献青春便是那个时代的理想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对速度、效率、金钱的追求也使得中国人的焦虑感日渐提升。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提升,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大都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中国社会摆脱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促使中国民众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理想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人们开始厌弃这种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厌弃都市中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空气质量和喧闹的噪音,厌弃无所不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开始向往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隐士文化”开始复苏,人们纷纷想要避世,想要放松,甚至有很多人到著名的隐居之地——终南山进行隐居。在这种情况下,泰国清迈所独有的社会环境便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文化体验,符合了新时代中国人对慢节奏生活方式的追求,吸引了大量中国人来此居住和生活。

1. 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ใจเย็นๆ”是很多受访者对于清迈的第一印象,它的意思是淡定、放松。在清迈,没有大都市的高楼大厦,没有纵横的地铁和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安静祥和,人们的生活节奏总是非常慢。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及其蕴含的沉静气质,为充满焦虑和压力的中国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体验。

清迈人工作是在享受生活,而非为了赚钱而工作,他们没有太高的物质追求。在清迈读书的大三学生钱小强曾提到了中国饭馆和泰国饭馆的例子,他发现清迈的饭店往往只卖一餐,而中国的餐馆营业时间会特别长;同样是在清迈读书的大三学生周小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泰国人只会做满足生活的工作量,其余时间则用来享受生活,物质方面没有太高的追求,而中国人则是为了赚钱。

在中国,一个勤奋的餐馆可能会从早上开始卖到晚上,有些餐馆不勤奋的话,也会从下午开始卖到凌晨,营业时间会很长。但是在清迈,我就发现清迈的餐馆基本上都是要么只卖中午,要么只卖下午,就只卖一餐,中午下午一起卖的特别少……有时候我们会约好了去哪家餐馆吃,然后到了会发现它关门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好像那天也不是假期。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中国的餐馆除了是大年三十会关门,其他的364天都是在开门,感觉中国人特别勤奋、想赚钱。(钱小强,男,21岁,大三学生)

“ใจเย็นๆเอาตามสบายใจ”(放松,根据自己舒服的心情去办事)是清迈人的口头禅,做事情会不紧不慢,有一种沉静、缓慢的文化氛围。在清迈居住了三年的养老者王强告诉笔者,清迈人很会享受生活,不紧不慢,这里缓慢的生活节奏能够给人提供心灵慰藉,是疗伤圣地。

此外,清迈人比较传统,很少有功利主义的追求,从而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幸福感很高。在清迈读书的大一学生赵小美告诉笔者,她之所以选择从北京来到清迈读书,就是因为这里的学习环境更加自由和轻松,不像国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激烈竞争。在清迈做旅游团领队的李富贵告诉我们,他选择留在清迈是因为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不像中国生活得很累、很有压力,这种慵懒的氛围使人非常轻松。

我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不像我们中国压力特别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很累,压力很大,人家说中国人一辈子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生孩子;第二件事情,就是买房子;第三件事情,存钱看病。中国人一辈子做三件事情,完了之后呢?我来到这个地方以后,觉得就是身心就轻松下来了,因为我觉得压力不大了……这是一个比较慵懒的地方,也适合我自己,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是比较懒一点。(李富贵,男,32岁,旅游团领队)

2. 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

根据访谈资料,中国人之所以愿意来到清迈、留在清迈,与清迈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关系。许多受访者都提到,清迈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与他们相处能够得到非常暖心的体验,让人十分轻松。在清迈读书的大二学生孙明提到,清迈人民的善良和热情是他喜欢清迈的重要原因,他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我喜欢清迈的原因是,我以前经常丢东西,比如说,摩托车钥匙我经常忘记拔。在清迈大学我就有一段时间天天忘记,一个星期忘记了七次,其中有三次是被路过的同学把我的钥匙拔了放在篮子里,然后贴着纸条说“不要忘记拔钥匙”。(孙明,男,20岁,大二学生)

除了清迈人民的热情好客,还有不少访谈者提到,清迈人民在路上总是给人以善意的微笑,让人看着心情便好,这就是著名的微笑国度。在清迈当旅游团领队的李富贵告诉我们,清迈人见面都是双手合十,给人的感觉特别好。

这里的人很友善。微笑国度嘛,见到都笑笑的,然后双手合十,给人的感觉特别好,不像现在的中国人,拒人千里之外。比如说在街上陌生人跟你讲话,没有人敢搭讪。(李富贵,男,32岁,旅游团领队)

3. 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清迈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地方,可以容纳不同地方的文化,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来此生活,受到不同年龄段人的喜爱。

一方面,清迈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保留着传统的佛教文化和信仰。在清迈读书的大二学生孙明提到,他在早上六点钟的时候会看到僧人布施。来清迈旅游的白领李华认为,清迈人有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源于她发现“在清迈的寺庙门口会有一些给流浪狗募捐的小箱子,这在中国很少有”。

另一方面,清迈也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的地方,同时有着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融合。来清迈旅行的上海姑娘刘月曾提到,这里既有东南亚的文化特色,又有法式风情。

清迈就是浓浓的东南亚特色,但是它又不像别的东南亚国家,比如说老挝、柬埔寨那些国家,可能不是那么卫生,也不会有这种法式风情,清迈就是一个很大的熔炉,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我蛮喜欢的。(刘月,女,22岁,无业)

4.宜居型气候

正如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理想生活方式一般,人们对于环境质量、对于身体健康的追求,也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其次,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繁重的生活压力、长时间的通勤等对于都市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抑郁、焦虑等情况以及身体上广泛存在的“亚健康”状态。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中国政府日益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对于个人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他们逐渐厌弃了无休止的加班,开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重视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水平,也提升了他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清迈所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宜居性气候满足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和个人健康的追求,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来此居住和生活。

清迈位于北纬18°,东经98°,处于泰国北部群山环绕之中,平均海拔310米,虽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但四季凉爽宜人,平均气温25℃,森林覆盖率达69.9%,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我们的访谈对象中,因为清迈的宜居型气候来到这里的不再是少数,他们都强调了这里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的重要性。

在清迈读大二的学生冯大军表示,清迈没有中国那么严重的污染,这里的天空让他非常喜欢。

其实泰国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泰国的天,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它的颜色就是那种变化吧,真的特别明显,不像中国的天,中国的天可能污染比较大嘛,然后对大自然的破坏比较多,我就比较喜欢清迈的这种节奏,它的自然环境啊,都挺喜欢的。自己有辆摩托车没人管,自己无忧无虑就在这个城里面,真的很舒服。(冯大军,男,20,大二学生)

在清迈养老的退休老人牛爱琴表示,她曾有嗓子疼、一直喘气的病,但来了清迈1个月就好了,嗓子再也不疼了。

气管炎……就是一直嗓子疼,老喘气……到这儿就不犯了,到这儿就好了……好像来了就不犯了,气温不冷了就不犯了……不怕热,就怕冷。(牛爱琴,女,65岁,退休养老)

在清迈开米线店的老板陈洁告诉笔者,奋斗那么多年然后再用奋斗赚来的钱去治病,还不如直接在一个地方舒舒服服养老。

你想啊,人生就那么短,如果你用那么多年去奋斗了,可能你年老的时候得病了,那你还是要用你奋斗赚来的钱去治病啊,那你还不如现在把自己身体搞好一点,老的时候健康一点。(陈洁,女,29岁,米线店老板)

(二)惯性:地缘关系与文化亲和

在上文中,我们发现对于慢节奏生活方式和宜居型气候环境的追求是许多中国人选择来到清迈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原因,二者都很明显地属于文化价值观念或广义上的生活方式追求。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能够满足这种文化体验或生活方式追求的地方不在少数,清迈之所以能够吸引中国人来此居住,与千年以来的迁移惯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缘上的紧密性和文化上的亲和性形成了长久的迁移习惯和良好的移民网络。

1. 地缘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东南亚地区一直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往东南亚的移民大潮在世界移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便是,东南亚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较近,而在东南亚诸国中,泰国北部的清迈距离中国大陆本土同样是相对较近的。

而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区隔,清迈与中国的距离也相对被缩短。根据笔者在网络上的调查,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直飞清迈国际机场的航班只需要5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比从北京乘坐高铁到达哈尔滨还要快1个半小时,比起与巴黎、纽约等国际城市就更近了。相对较近的地理距离和相对较低的时间成本是吸引中国人来到清迈的重要原因。

在清迈读大三的钱小强就表示,作为一个云南人,他们来清迈其实非常方便。在清迈养老三年的王强告诉我们,来清迈比去美国和欧洲要方便很多,路途不会特别劳累。

比如说地理位置,从中国去欧美国家,飞机都要十个小时以上。来这里就四个半小时到五个小时,比较方便,路途上不是那么劳累,所以从距离上讲比较好。(王强,男,55岁,退休养老)

在清迈开民宿的王敏告诉笔者,相比于欧美,清迈距离北京比较近,有利于在父母有急事的时候及时赶回北京。

这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去欧美得十几个小时。说句不好听的,我爸妈真的有点什么事情,比如说在医院,五个小时他坚持不住吗?不会嘎嘣就没了吧?就是这个意思,他总能等我五个小时吧!那我坐飞机,就算头等舱再贵,我也要买啊,我也要回去啊!那我就到了北京了,对吧?所以我就觉得,有任何事情,我从这边到北京,很方便,其实,从北京一个城区到另外一个城区要再加上堵车,是不是也要好几个小时……(王敏,女,36岁,民俗老板)

2. 文化亲和

在国际移民中,不同国家之间所产生的异域文化风情是吸引外国人来此的重要原因,但吸引人们长期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不仅仅是异域风情,反而还需要文化上一定的相似性。中泰之间既相互吸引又彼此交融的文化特性,是吸引中国移民的重要因素。

亨廷顿认为,文化决定了人民彼此认同的差异: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之所以盛行于各时代各文明中,是因为根植于人民认同的差异和认同受到威胁。[6]中国与泰国山水相连,尽管并不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但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长期的文化交流,使得彼此之间既存在着异域文化的吸引,又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存在着文化亲和性。这种文化亲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延续性。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有着千年的历史,移民泰国是中国人民长期历史惯性使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曾派官员由现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出发,经都元国(现泰国巴真府摩诃梭古城境内)、邑卢没国(现泰国素攀府乌通古城境内)和谌离国(现泰国北碧府境内)等古国,沿印支半岛海岸线进入暹罗湾,并穿过克拉海峡抵达斯里兰卡。[7]在元朝,中国与泰国素可泰王朝建立了官方关系。1579年,明朝还专门成立了翻译暹语的机构——暹罗馆。[8]在明朝嘉靖年间,泰国已经出现了华人聚居地。[9]清朝时期,中国和暹罗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暹罗王室经常向中国派出超过中国政府限额的使团人数。同时,在王室授意下,许多暹罗商人也随船来到中国从事民间贸易。在康熙皇帝实行南洋禁航令期间,中国和暹罗之间的贸易也会被赦免。这一时期,中泰双方的民间贸易也带动了大量的中国移民前往泰国,在19世纪后期,已经有大约150万华人在暹罗定居。[10]

中泰之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历史导致了中国和泰国的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交互性,同时,这种历史延续性也带来了大量的中国移民,形成了华人的族裔经济和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或所谓的“移民链”,为中国新移民来到泰国居住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的相似性与亲和性。

第二,风俗相近性。中国和泰国尽管并不同属东亚文化圈,但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下,在大量华裔人口的影响下,中国和泰国在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甚至流行文化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中国和泰国都有非常发达的佛教文化,有着相近的宗教信仰。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绝大部分人口都信仰佛教,清迈更是以遍布的庙宇而闻名;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佛教信仰历史。相似的宗教信仰及其蕴含的处世哲学养成了中国人和泰国人相似的民族性格。

其次,中国和泰国在饮食习惯上没有很大差异,泰国酸辣的口味跟中国云南地区的傣族风味非常接近,因此,很多中国人在饮食上不会有很大的障碍。来到清迈旅行的上海女生刘月表示,她去过很多地方,但老了的话可能会选择来清迈养老,因为“欧美的食物不适合她的亚洲胃”。

最后,中国和泰国的流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中国人和泰国人的审美观念没有很大差异,泰国的流行文化能够得到中国人的欣赏,中泰之间通婚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在泰国读大一的学生周美玲告诉笔者,她最初想要来清迈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一个明星的家乡。在清迈大学工作的刘雨告诉笔者,她的同学有一些留在了清迈,并且跟清迈本地人结婚了。

(三)理性:生活成本

如前所述,感性与惯性是推动中国人来到清迈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也有很多人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理性选择后的结果。

在理性选择的过程中,生活成本是人们考虑较多的因素,也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人均收入增加的同时,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上涨,人均消费水平同样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成本。根据笔者在北京学习多年的经验,人们最常讨论、也最忧虑的往往就是北京的房价问题,买不起房、租不起房成为“北漂”一族最困扰的事情。在此背景下,清迈相对于中国大城市和其他国际大都市在生活成本上的优势,成为许多中国人来此居住、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

在清迈读大三的周小明表示,由于高考失利和泰国相对于欧美地区较低的留学费用,是他来到清迈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高考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我的状况只能去读三本或者是专科,但是我都不太愿意,就是我要想取得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本科文凭,那基本上就是两种方式,去国外读书或者是重新复读再次高考,最终是选择了在国外读书。考虑到经济方面的问题,到发达国家可能留学的费用会偏高,然后爸妈身边的朋友们都推荐说来泰国……(周小明,男,21,大三学生)

在清迈养老三年的王强也表示,他跑遍了全球很多国家,发现清迈是各方面性价比最高的。

我10年以前全球跑遍了,发现各个方面的性价比,清迈最好……从全世界的维度上讲,清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地方,全球同纬度上面,还有山地气候的,又有人文文化这么丰富的,老百姓民风又这么淳朴的,物价又这么低廉的,距离中国又这么近的,唯独这么一个了,理解了吧!……物价真的超便宜!

清迈好多地方,虽然装饰有点旧,装饰不够好,他们可能不想装饰,嫌麻烦。但是它的咖啡超好喝,现磨咖啡,合成人民币8块钱一杯,超大杯哦。在三皇广场旁边有个店,711旁边,前面有个水果摊,鲜榨水果摊,6块人民币,超便宜,非常好,在我们那边(指的是北京)吃不到的,没有30块人民币别想了。(王强,男,55岁,退休养老)

在清迈大学工作的刘雨则认为,在清迈呆久了以后,跟不上中国发展的节奏了,可能回国以后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因此决定还是留在这里。

我在这边读完本科和研究生,花了六年的时间,如果我再回到中国的话,我跟不上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发展很快,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这边读的本科,我跟中国很多东西都脱节了,如果要回去的话,我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大概就是这样子……我应该会留在清迈,应该不会回中国,因为我的家乡在云南西双版纳,它和清迈很像,工资、生活费用都很像,所以应该会留在这边。如果现在再回去的话,我很难找到工作,因为我现在已经31岁了,在中国31岁再找工作的话很难。”(刘雨,女,31岁,大学职员)

四、结论与讨论

无论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人口的迁移与流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现象。在今天,中国人的脚步已然遍布全球,其中又以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目的地。尽管如此,作为社会经济状况亚于中国的泰国,也吸引了大量中国人来此定居,这是经典人口迁移动机研究难以解释的,但是又恰恰符合了国际上最新的移民趋势——生活方式移民。因此,本文基于在泰国清迈的田野调查,分析了21世纪泰国中国新移民的迁移动机。如前所述,包括感性、惯性与理性等三个方面。

本文的局限在于,尽管发现了上述三种迁移动机,但仍然存留着一些理论问题:三种因素的关系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是否具有结构性差异?是否某些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会格外看重某个因素?囿于现有的分析材料,我们尚无法做出清晰的判断,未来的研究可结合量化研究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学术研究在归纳总结中往往会出现过度化的问题,即过度强调个人的理论概括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客观因素。就本文而言,泰国的环境尽管得天独厚,但从感性、惯性和理性等因素来看,这些因素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也并非不存在。此外,对于感性、惯性和理性等因素的分析虽然对理解泰华中国新移民的迁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泰国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泰国官方与民间对其新的国家形象、文化符号的塑造与推广,也是吸引中国新移民的重要原因。

[注释]

[1]E G. Ravenstein, “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48, No.2, 1885,pp.167-235; M P. Todaro,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 No.1, 1969, pp.138-148; Stark O & J E. Taylor,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ded Stark”,Demography, Vol.26, No.1, 1989, pp.1-14; Portes A& S. Sassen-Koob,“Making it Underground: Comparative Material on the Informal Sector in Western Market Econom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3, No.1,1987, pp. 30-61; P. Michael,Birds of Passage: Migrant Labor and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 Mass, 1979.

[2]李明欢:《国际移民的定义与类别——兼论中国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康晓丽:《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石毅:《国际移民历史中的汉民族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

[3][4]Benson M & K. O’reilly, “Mig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Way of Life: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Lifestyle Migration”,The Sociological Review,Vol.57, No.4, 2009, pp. 608-625;Åkerlund & Ulrika, “Selling a Place in the Sun: International Property Mediation as Production of Lifestyle Mobility”,Anatolia, Vol.23, No.2, 2012,pp.251-267;唐香姐、徐红罡:《生活方式型移民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9期。

[5]庄国土:《经贸与移民互动: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兼论近20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陈红艳、喻忠磊、张华:《中国国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6期。

[6]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83~285页。

[7]《汉书: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黎道纲:《郑和时期中暹关系浅议》,《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

[8][10]庄国土:《文化相似性和中泰关系:历史的视角》,《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俞云平:《福建移民与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泰国移民生活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泰国的“验胆美食”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泰国的中秋节
内陆移民(外二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去泰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