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实业计划》的启迪与指导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建设为例

2021-11-25 11:05张苹
岭南文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孙中山广州建设

张苹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和理论与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产生冲突与碰撞的重要时期。广州作为南方中心城市长期深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在新旧思想的交汇与博弈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1918年5月以后,孙中山在上海继续撰写《建国方略》,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纵观广州城市的市政建设,诚受《实业计划》的启迪与指导,深受影响。

广州现代市制的建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孙中山、陈炯明、孙科、林云陔、程天固、陈济棠等一大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社会精英的倡导和革新中,广州执政者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城市建制、市政建设和城市规划理论等,进行本土化实践,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制。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广州市政公所被改组为广州市政厅,孙科被委任为市长,由市长和下属六局的局长组成市行政委员会,议决市行政事务。同年,广州工务局成立,孙中山发表“南方大港”计划,以宏观和前瞻的理念给广州作出重要定位指导。次年1月,广州市参事会正式成立。至此,广州新市政体制确立,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城乡合治的模式,确立城乡分治、市县并立原则,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现代市制的城市。

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建设的历史演进,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趋向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的演说中谈到,中国今日的改革必须“取法乎上”“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1]1912年,孙中山认为,实施民生主义的时机已到,希望以铁路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投身于实业建设。他奔走于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多次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揭示铁路建设、实业建设和民生主义之间的关系。“实业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涵。孙中山认识到发展中国工业是“无论如何必须进行的大事”,因为“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2]

《实业计划》提出六项大计划,涵盖了港口建设、铁路、道路建设、采矿业、治河道等八个范畴,为中国勾勒了宏伟的现代化蓝图。孙中山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现代化和经济腾飞的重点,大胆而又务实地提出三大港的建设构想,希望建设如同纽约一样的北、东、南三方世界大港,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港口城市或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确立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走向,提出改善物质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为制定近代旧城改造及新区开发指明了发展趋势。

孙中山主张广州应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逐步发展成为接纳外国先进技术的前沿、中国南方商业中心、中国南方世界大港。孙中山考察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预见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城市的发展。事实证明,他的设想和预见都得以实现,引领和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实业计划》中写到:“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广州不仅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中国而得开发者,广州将必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吾以此都会为中心,制定第三计划如下:(一)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二)改良广州水路系统。(三)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四)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五)创立造船厂。”[3]他把建设南方大港列为重中之重,主因是广州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水系密布、资源和物产丰富、制造业发达。他详细考察了广州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状况后得出结论:“在机器时代以前,广州以东亚实业中心著名者几百年矣。其人民之工作手艺,至今在世界中仍有多处不能与匹。若在吾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4]

《实业计划》将广州置于在国际海港城市的大坐标中,重新给予客观定位和评价的理念高瞻远瞩:“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如使西南铁路系统完成,则以其运输便利论,广州之重要将与中国北方、东方两大港相侔矣。”[5]

在第三计划中,孙中山专门就广州城市发展的未来远景提出宏大而详细的规划,明确提出将广州建成先进技术的前沿、南方大港、南方商业中心,又是一个宜居的“花园城市”,即多元化的国际化大都市。他三次开府广州,把这里作为根据地,十分重视广州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在军阀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广州乃至广东处于广东军政府的控制下,《实业计划》对黄埔建港、开发河南和建设花园城市等设想对广州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且这些设想都基本实现。因此,广州现代意义上的市政建设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实业计划》中的有关指导思想经过陈炯明、孙科、程天固等继承、完善及实践,至陈济棠治粤时期达到了较为繁荣的阶段。显然,《实业计划》的架构与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前瞻性与宏观指导作用,对广州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后继执政者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和影响。

1911年11月9日,广州和平光复,广东军政府成立,胡汉民就任都督。新政权核心成员几乎都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社会精英,颁布一系列新政策,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挽救财政危机、改革司法制度、建立临时省议会、整顿治安等。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以重新规划和建设城区为首要任务,包括旧城改造、整顿路政、拓展市区、发展公共交通等内容,由市政当局负责提倡、组织、规划、设计及兴建。新措施对广州的政治格局、经济布局、社会生态、民众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广州城市的传统形态逐步走向瓦解。

1912年10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谈到:“外国的一个博士说,一国文明的起点,全在人民知道修路。若到文明大发达的时候,必然全国人民都知道修路,因为道路很便利普通人民。外国人常说中国人很野蛮,他就是从没有马路、路政不讲究看出来的。”[6]孙中山等重视城市路政建设的思想在《实业计划》中得到充分的阐释和实践。

1913年,在“路政先行”理念指导下,军政府拆除正西门,开启广州旧城改造之始。军政府设立的广州工务司基本工作就是改建新式马路。1918 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广州市政由番禺、南海两邑附廓省城的分治历史结束。显然,广州已经由封闭的传统城市逐渐转型蜕变为现代的、开放的现代城市。广州市政公所第一项市政建设任务就是拆城墙、筑马路,改造旧城基。同年冬,广州各个城垣、城门全部拆除,今中山三路至中山六路原本分割为数段,逐次连接修通,成为广州城内东西走向最早、最长的主干马路。其后,陆续开辟惠福路、越华路、文德路、永汉等路段以及多处公园。至1920年秋,广州市政建设完成了拆除城墙、铺设麻石路(街)面和开辟城内主要干线。孙科参照美国市政改革运动时期创建的市政委员会制,制订了《广州市暂行条例》,通过这部市政组织法案创立新式市制,筑建城市基础设施。主政者们以城市规划作为手段,尝试对广州进行全新的改造,成为中国市政建设之先声。

1929年5月,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广州进入陈济棠治粤时期。陈济棠认为:“今后当本着素志积极帮忙建设,使徒事分利的军队,能直接为人民谋利益。”[7]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广东的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他依据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思想理论,制定出以发展广东经济为重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及其实施细则。施政计划由“整理之部”和“建设之部”两部分组成。“建设之部”是施政的核心,包括“乡村建设”“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广州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陈济棠十分重视广州的市政建设:“广州是革命策源地,中外观瞻所系,办理广州市政,不独为全省政治的模范,而且应进而建立全国的模范。”[8]至1936年,广州的城市面貌与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海珠铁桥、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中山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先后完成,现代广州的城市风貌基本形成。

广州的市政建设发展之所以能开风气之先,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政治因素。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执政者们在考虑地方政权需求的同时,亦须顾及与北洋政府、各地军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希望建成较为专业的优良城市规划体系,推进新式的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的地方自治权,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政权状态。其二,物质条件。近代广州经济基础丰厚,商业贸易活动繁荣。其三,人才济济。大批留学归来的专家和精英大大提高了当时广州市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借鉴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则成为推动这一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形态演进的主导因素之一。

《实业计划》中关于广州城市建设的理念明显受到美国19 世纪末土地区划理论和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开辟新市区方面。孙中山设想把广州建成为一个集航运、商业、工业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区域经济龙头。他主张沙面以东的若干区域应规划为商业区,以西的若干区域则设置工业地区。在商业区中,应建设具有现代设备的码头和仓库;工业区则应开辟小运河,使工厂能够获得廉价、便利的运输。至于省城外风景优美之山坡地,则辟为具有新式设备和悦目园林之花园城市。[9]

广州依山傍水又濒临大海的优越地理条件十分突出。《实业计划》中是这样描述的:“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囿,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广州城之地势,恰似南京,而其伟观与美景,抑又过之。夫自然之原素有三:深水、高山与广大之平地也。此所以利便其为工商业中心,又以供给美景以娱居人也。珠江北岸美丽之陵谷,可以经营之以为理想的避寒地,而高岭之巅又可利用之以为避暑地也。”[10]此外,计划中将广州新城扩大至黄埔和佛山,还建议在广州的都市布局中应该把新式市街、新式住宅、新式交通以及各种享乐性设施纳入建设中。合理和充分利用广州地区这些自然条件,将其定位为花园城市,符合城市的综合特性,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1921年,孙中山完成《实业计划》,广州市颁布了中国最早的市政组织法规——《广州市暂行条例》。自1922 年始,广州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发展道路和交通建设,着力开辟新市区,设立市政配套设施,渐进式地引入现代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理论,编制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计划。1923 年,工务局拟定《假设拓展市区域计划》及《开辟宝岗计划办法》;1927 年,拟定《设计建筑长洲全岛并划入市区范围》计划书;1929 年,市政府公布《广州市政实施计划书》以及《广州市之建设计划》;1930 年,工务局长程天固编著《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等。1932 年 8 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公布《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全国最早颁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文件。[11]

总体而言,民国广州早期的市政建设及规划都广泛地吸收西方理论与经验,南方大港计划中提出以港口、铁路等带动城市发展的构想,在总体布局上明显受到欧美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工务实施计划则参考欧洲的城市路网的规划手法,市中心区域的道路系统,采用典型的方格网与放射性路网结合的方式,已经出现道路分级的概念,道路形式、道路密度、道路间距都借鉴了同时期欧美城市的范式,形成与中国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城市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在建设中注重城市的轴线、公共建筑、公园和绿地等布局,行政中心的核心部位采用十字形构图,以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构图的中心,与传统封闭和等级森严的空间形态不同。《广州城市计划概要草案》在充分体现现代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之上,首次将城市功能区位观念引入城市规划方案。

《实业计划》具有比较系统的区域发展思想,将经济发展视为关联互动的整体区域,而非孤立、单一看待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发展,这种超前理念十分难能可贵。孙中山所设想的分别以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为中心的“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辐射圈,如今已变成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环渤海湾”“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带动整体发展。

《实业计划》把广州定位为集世界大港、现代科技前沿、世界商贸中心和宜居花园城市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基于这一发展理念,主政者们拓展原有的广州城区,并依据区位功能划分城区,重视广州城轴线的合理设定,公共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布局人性化。时至今日,广州依然还是按照这一构想前行。南方大港的设想,从系统、平衡、长期的经济发展着眼,既注重工业的先导作用,又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既考虑当下,又放眼未来,探寻可持续的、合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第278-281页,2006。

[2][6]《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59、527页。

[3][4][5]《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01、303页。

[7] 陈济棠:《敬告民众书》。《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第32页,1985。

[8] 陈济棠:《整理广州市政要抓人和法两要点》。《陈济棠研究史料》,第274页。

[9][10]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08页。

[11] 参见邹东:《试论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规划师》,2017年第1期(第33卷),第143页。

猜你喜欢
孙中山广州建设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