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2021-11-25 09:26赵瑞驹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导师制书院导师

赵瑞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00354)

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是在宋朝时期。书院不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在书院中,教师不仅讲学,而且也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因为书院制下由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教学,所以有学者认为书院实施的是“导师制”。[2]69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早期是本科生导师制。而研究生导师制,有学者认为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3]。这和宋代书院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宋代的书院制下的师生关系得到学者的肯定,而当今的研究生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很多问题。[4]因此,在制度如此相似的情况下,书院制下的师生关系可以为现代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些积极的启示。

一、两种制度下的师生关系

(一)宋代书院制下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是在私人讲学中形成的,而始于私人教学的书院,在发展中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书院内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主讲的名师热心传教,慕名而来的学生虚心求教,尊师爱生的传统在书院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相当重视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曾批评官学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恶化:“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2]99官学下的师生相处如路人,并且相交不诚;相比之下,起源于民间的书院的师生关系就和谐很多,具体表现如下:

1.求学问道上以道相交,教学相长

两宋时期理学兴盛,理学又被称为道学,学者大都是研究理学的,书院讲学的内容也是理学;因此,理学的研究和讲授是当时书院活动的基本内容。师生一起钻研理学,以道相交。学者们的讲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讲学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师生之间、不同学者间的讨论争辩,促进了其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聆听教师系统的学术研究,感悟教师渊博的学问,增加了对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四有言:“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踰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5]125同学问渊博的教师相处,像受到春风般的吹拂,获益颇多。

2.鼓励相互诘难,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书院教学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将自己的治学经验加以概括,指导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怎么读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再加以讲解,强调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问难论辩。[6]书院强调相互切磋、质疑问难,而且大师在讲学与指导学生读书时也会一再强调思考,朱子说:“往复诘难,其辩愈详,其义愈精。”[7]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些大师都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起到了标杆的作用。要求学生自学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材施教;鼓励相互诘难,将师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之上,唯学术至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3.道德操守上惺惺相惜

书院中的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因此,对教师有道德和学问两方面要求。书院之举,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起身,然后推己及人”[8],就是希望教师通过讲学让学生明白义理,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也会在师生的日常相处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主张建立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但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导师制下师生关系出现了利益化、紧张化和疏远化的倾向。

1.教育上的利益化

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不可避免沾染了这样的习气,师生之间不再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尤其是理工科等实用类专业导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以随时转化为巨大的财富,这些导师很容易蜕变为老板,而学生为了自身的学业、成绩,有时不得不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去给导师打工。

2.心理上的疏远化

一部分导师由于科研压力过重、指导学生或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职务过多,无暇指导学生,更谈不上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会面的机会甚少。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不端正,接受研究生教育只是出于提升学历的需要,对自身要求松懈,无法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导师就会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加重师生之间的紧张氛围。

3.道德上的紧张化

目前高校师生的道德纠纷也是相当普遍。部分导师由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私下里要求学生送礼,甚至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据为己有等,损害了导师的形象和权威。学生不能与导师及时沟通,便做出一些违背伦理道德或随意发泄不满情绪的事,一旦经互联网发酵,就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二、两种制度下师生关系反差过大的原因

同样是教师与学生,尊师爱生的传统也一直在提倡,但千年前后师生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差别,这其中有学生和教师的个人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目前的社会状况导致师生之间关的隔阂。

(一)供求不同

古代书院的规模通常不大,一所书院往往以一个名师教诲一群生徒。这群生徒人数不多,北宋时期的大书院据记载也不过百人,通常情况下一位名师所带学生不过数十人;因此,书院的生徒都有机会得到学术大师的指导,相互探讨学术,亲密无间。教师对学生的指点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独立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使得双方联系更加密切。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入学人数逐年递增,且已经从本科阶段蔓延至研究生阶段,但导师人数相较过去并没有明显增加,师资还相对薄弱,研究生与导师的数量供求突出,师生之间难免会有矛盾。

(二)自由度不同

古代书院制下学生受各种条规的束缚,但也并非完全如此,甚至在某一方面还会出现反差。书院制下的学生和教师的匹配度更高;导师制下很多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书院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自行择院、择师。若某一书院有名师掌教,学生就会从四面八方负笈而至,前来求学;名师离任前往他院讲学时,学生也会结伴随行。师生流动较为容易,师生之间关系亲厚,教师选学生,学生也选教师。书院环境的相对封闭,给师生充分交流相处的机会,久而久之,师生亲如家人;导师制下的研究生与其导师的选择虽然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目前来看,各院校的导师在入学招收研究生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行其是。所谓的双向选择也只是导师的单向选择,学生在选拔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双方可能都对彼此不甚满意,直接影响以后的师生关系和培养环节。

(三)求学目的不同

古代的教育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学生要想学到一定的知识,必须主动去向教师求教。《礼记•学记》中说:“礼有来学,无往教也。”《论语•述而》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教师才有教学的热情。自由讲学之风下的学生,向往的是教师的学问和品德,不惜“千里裹粮从师”,学生为学问而来;反观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求学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文凭,对知识、学问没有一种学习的兴趣,以至和导师沟通过少,久而久之,师生就会渐趋疏远,关系淡漠。

三、两种制度下的师生关系启示

导师制引自西方,而书院制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两者并非对立不可调和,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兴建于1921年的湖南自修大学就兼采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之长,探究各种学术。蔡元培在《湖南自修大学的介绍与说明》中高度赞扬了此种形式:“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其诸可以为各省新设大学之模范与?”因此,以古论今,对比古代书院制和当下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可对现代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以此来调和师生关系。

(一)明确导师角色定位,兼顾教师的德与术

书院同现在大学一样,汇聚全国各地的人才,不过人才引进相对简单。副洞长先与接谈,观其人果为有道之士,或才学迈众者,引见主洞,再加质难,品行灼然可见,当留住洞中,以资切磋。其供给照常额宜加,每季3两,示优隆远方之意,会课赏格,仍照例颁给。[5]127书院接收教师主要观其学问和品行。而导师制关注的是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成果,这种唯学术评职称的入职标准和评价体系应该加以改革。导师最主要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而非搞科研,应具备相应的师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在千年之前已经给我们定义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导师制虽然是从西方引入,不过内涵与书院制有共同之处——指导学生。但我们在引入之后就渐渐脱离了导师的本意,定位不准确,后续的实行和评价机制也就愈加偏离设计初衷。

书院中教师的教学是主业,而导师制下科研成了主业,教学却变成了副业,这种反差也是造成师生关系淡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导师在入职时都会遭遇晋升压力,因此,前期会投入很多精力在科研和学生指导上;一旦评上教授职称,就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安于现状,对学生的指导不如以往。面对目前导师聘用制度僵化和动力不足的局面,只有改变以往将导师制视为一种特殊学术层次的资格身份,回归职业本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准入机制,严把过程关,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这对教师是一种督促和监督,对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获得认可,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就会端正学习态度,与教师认真探讨学术问题,使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书院制下学生学习虽然最先是自学,但也不是毫无目的、章法的自学。朱熹的学生就根据朱熹的训导总结出六条读书方法: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元代的教育家程端礼、明代的王守仁等也对如何教导学生学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当时的书院中加以运用。这些都值得学习借鉴。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外学习更为关键;导师对学生应有一定的了解,为其制定一套适合的学习方法。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也能提高导师的指导效率。师生交流,要本着相互尊重的态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向教师求教,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互为补充。本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心态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沟通,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不仅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9]书院制下的师生同吃同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导师制下师生的相处模式与以前有所不同,但学生依然有“向师性”。导师是一个学术群体的核心,带动着整个群体的氛围和风气。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起到表率作用,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探索学术的顶峰,做一个积极进取、作风正派之人,具有积极向上的三观。“其身正,不令而行”[10];教师为人积极正派,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认同和亲切感,也会增加尊师爱师的感情,使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制书院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导师的猫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