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1-25 07:21吕小燕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吕小燕

(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吉林 延吉 133401)

事业单位具有一定公益性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事业单位在运营及发展过程中,强化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了,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够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但从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杂,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内部控制不到位,制约了事业单位稳定运行。基于此,事业单位应积极转变认知,明确内部控制开展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等方式,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提高整体内控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良性运转。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单位为实现经营目标,保证内部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还需要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在单位内部开展的调整、约束及控制方法。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主要会在单位内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及规定工作流程,围绕经济活动展开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如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控制等。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主要将单位整体及部门作为主体,将经济业务作为客体,实现整体资金管控。为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质量,在运行中,应始终遵循全面性与适应性原则,对事业单位预算、收支与合同等环节进行监督,提高整体内控水平。

(二)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事业单位在运行及发展过程中,重视并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为各项决策工作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完善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是重点管理内容,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其会计信息需要进行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通过这一途径,获取会计信息,继而掌握事业单位的履职情况。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不仅会面临内部资产流失问题,还会导致决策不科学。强化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开展,有利于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内部控制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经营活动时,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要求,公开会计信息,使得经济活动的开展具有合规性[1]。由此可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采用多样性监督与管理方式,会计核算质量得以提升,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2.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综合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时,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制度的规范及约束性作用,对各项工作进行管控,如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管控、对重点项目和领域进行管控。其次内部控制工作在运行中,还能够有效梳理与资金相关的领域及岗位,完善权责,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完善业务流程,引导各项工作遵循流程与制度规范开展,提升事业单位综合管理能力。

3.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与权力

在事业单位内部,若资金与权力等要素缺乏规范与限制,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会出现内部权力滥用,违规违纪现象频发,限制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在运行中,内部控制开展不到位,引发违法招标、挪用公款等现象,这些问题均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对权利及资金缺乏管控。为从根本上避免内部违规违纪现象,推动廉政建设,则需要发挥内部控制优势,提高内部管控质量,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利用内部控制,对权利与资金进行监督与制约,通过分离不相容岗位,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还能够避免公款挪用问题,使得事业单位管理更加规范。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不到位。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存在部分管理人员,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工作模式影响,对内部会计与财务工作认知不到位,对内部控制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只是对单位内部的账目进行核对,忽视财务管理控制对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未设置单独财务管理部门。其次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会计准则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仅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进行指导,缺乏细节指导,可操作性低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缺乏法律法规指导与支持,导致内控效果较差。再次事业单位内部预算制度不够完善,针对资产管理、财政收支等工作,未制定恰当管理方案。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内部预算制度,但并未将内部控制管理业务均纳入其中,预算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事业单位整体内控水平[2]。最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财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实质作用受到影响,易滋生多种风险问题。内控体系不健全,阻碍内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管理手段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还存在管理手段落后问题,甚至在部分事业单位中,仍采用传统内控模式,所有工作及环节均由人工操作,员工工作压力大,也无法保证内控工作质量,信息技术使用不充分,内控审计不完善,易造成资源流失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其次事业单位所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单一且落后,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预算工作浮于表面,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偏差,引发内控风险,限制事业单位高效运转。最后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财务决算管理不到位,也影响着内控效率。部分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决算管理方式不够新颖,内部管理人员并未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导致决算管理落实效果不佳,加剧风险问题。

(三)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应对内部控制有着全面认知,并从意识层面出发,形成内部控制意识,助力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部部分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缺乏,忽视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及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工作进程中,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控制过程细化不充分,导致内控不到位,管理控制效果无法发挥。尤其是个别事业单位主要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限制权力,没有认识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实施,导致单位整体内控工作水平低下。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工作管理效果无法发挥,内部控制是西方单位中应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在部分制度及体系制定中,与我国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往往选择照搬其他单位成熟的管理制度,并未与本单位实际情况与需求相融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后期执行难度较大。其次在内部控制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将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纸质化处理,采用口头表达管理方式,内部员工难以掌握内控制度,同时也无法遵循内控制度开展工作,制度约束性及规范性作用不足,甚至存在违法内控制制度的现象与行为。最后从事业单位整体角度概述,对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监督不到位,员工违反制定规定的现象频发,影响整体控制质量[3]。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

(一)构建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为从根本上带动事业单位高效发展,则需要将内部控制作为着力点,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在运行中,需结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应对内部控制有着清晰认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提高对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审计监督,充分执行财务管理机制,对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与规范。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奖惩机制,针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高且充分完成工作的员工,可适当给予奖励,以资鼓励。若部分员工,执行力不足,对待工作消极、随意,则应采取奖惩措施。通过这一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其次需要加强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中涵盖了多项内容,如财务分析会计分析等。基础财务报表分析工作,重要将财务分析作为重点,并将事业单位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在财务报表中获取信息,合理评价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运营现状。通过开展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主要目的是便于事业单位管理者掌握单位历史、现在发展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引导其制定合理决策。最后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应重视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制定资产管理制度,不仅需要重视固定资产清查与管理,还应强化无形资产管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应依据相关要求及规定进行,合理评估资产消耗情况,从根本上规避资产浪费行为。

(二)推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我国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可将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内控工作相融合,推动其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管控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规避多种问题,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在推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从人才角度概述。事业单位可引进大量高素质信息化人才,这部分人才需掌握基础信息化操作技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针对内部员工,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学习及培训工作,不仅会教授最新内部控制方法,还会教授信息化操作技术,构建专业信息化团队[4]。发挥人才优势,推动内部控制信息化进程。其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硬件设备与相关软件,强化设备支持,还可结合内部控制工作需求,做好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打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内部控制开展质量。例如针对事业单位内部产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可将其统一储存至管理平台中,员工信息获取与使用较为便捷,能够保证各项信息的准确性。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定科学的监督方案,不仅能够确保内部控制开展效率,同时还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为事业单位稳定运行提供充足保证。为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事业单位可结合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明确的是,评价工作与考核工作均需要由内部审计机构开展,采用这一方式,有利于全面优化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实际评价与考核情况,制定完善考核报告,并交由单位管理者。管理者可结合这一报告,采取调整措施,合理决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工作,保证内控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逐步完善。

(四)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科学且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工作高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发挥制度的规范性作用,能够提高控制质量。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虽然制定了内控管理制度,但由于该制度直接照搬了其他单位制度,未与单位实际情况融合,导致制度缺乏操作性,难以发挥作用。基于此,事业单位内部制度编制部门,需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积极探索与本单位情况一致的案例,选择其内控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其适用于本单位实际情况[5]。内控管理制度编制完成后,需要邀请专业人士,对制度进行全面解读,指出不合理之处,继而进行调整与完善。最后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应安排监督人员,主要负责制度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可编制惩罚条款,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自觉遵循内控制度。若出现违反制度的员工,需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需要进行相应处罚,通过这一方式,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更加规范。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促进其全面发展。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低下,难以发挥其控制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事业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通过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等措施,提升整体内控水平,实现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