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收藏南宋临安三志诸事源流

2021-11-25 05:58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刻本临安藏书

邵 岩

清代学者历来重视收藏地方志,尤其是历代名志。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丁丙“搜求廿年始获得”精抄本四十卷,本“西泠吴氏绣谷亭藏书”①(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1,清光绪刻本。,丁氏如获至宝,藏诸善本书室。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黄丕烈“以重直购获,命工重装而补其失页,并录香严本原跋附后稽览……虽一明代刊本,然搜罗至第三次方得斯刻,可不谓难欤?”②(清)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3,1919年缪氏刻本。南宋陈耆卿主纂《(嘉定)赤城志》,纫千百载阙遗之迹,洗数百年之因袭,词皆博赡,笔法精严,洪颐煊“搜访十余年,庚申岁(嘉庆五年)始于武林书肆得之”③(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24,清道光二年富文斋刻本。。明申嘉瑞修、李文等纂《(隆庆)仪真县志》,文辞简洁,征引赅洽,刘文淇“访之郡中藏书家……觅得隆庆申《志》一部……诚不可不爱惜之”④(清)刘文淇:《清溪旧屋文集》卷3,清光绪九年刻本。。

历代名志中,南宋时期编纂的临安三志备受史家推崇,因此为清代众多学者收藏。临安三志,即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间先后三次纂修的以南宋都城临安为记载范围的地方志。此三部《临安志》体例详备,征引赅洽,开启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后世纂修方志树立了典范。后来杭州的历代地方官对地方志都相当重视,借鉴吸收临安三志的优点,编纂了十分系统的杭州地方志大系,杭州由此成为全国地方志最多最完整的城市之一。清代学者收藏临安三志,多为宋版,抄、刻并行,递藏源流曲折复杂,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乾道)临安志》

《(乾道)临安志》,临安知府周淙纂修,成书于乾道五年。此书世所罕传,明中叶后散失,万历中陈善修府志时已不得见。原书十五卷,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陈振孙“讥其首卷为行在所,于宫阙、殿阁全不记载,其他沿革亦多疏略”①(清)杭世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27,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四库提要》则评价极高,称其“第一卷纪宫阙、官署,题曰行在所,以别于郡志,体例最善,后潜《志》实遵用之……于南宋地志中为最古之本,考武林掌故者,要必以是书称首焉”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68,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笔者以为,“行在所”设为首卷,其用意在于凸显皇帝事迹,与方志中常列于卷首之“天章”如出一辙。但是,“行在所”的内容不适宜置于卷首,应置于星野等自然地理内容之后,方合志乘体例。

1.马裕、李鼎元、汪喜孙、缪荃孙收藏残抄本《(乾道)临安志》

《艺风藏书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缪荃孙的私家藏书目录,其中著录了所藏残本《(乾道)临安志》。据《艺风藏书记》著录,此残抄本三卷,从宋本出,行款悉依旧式,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卷首钤有“师竹斋图书记”朱文方印、“汪喜孙孟慈印”白文长方印、“小字阿买”朱文方印③(清)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卷3,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此三印章主人分别为李鼎元、汪喜孙、马裕,可知三人及缪氏均曾收藏此残志。依据三人行谊,收藏顺序应为马裕、李鼎元、汪喜孙、缪荃孙。

马裕(?—?)字元益、竹泉,小字阿买,号话山,安徽祁门人。经商致富。父曰琯构“小玲珑山馆”、“丛书楼”,藏书甚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上诏全国各藏书家进献图书,进书七百七十六种。室名“謏闻斋”。藏书印有“謏闻斋”、“竹泉珍秘图籍”等数枚。

李鼎元(1749—1812)字味堂,号墨庄,四川绵州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于乡,四十三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改内阁中书,升宗人府主事。藏书处名“师竹斋”。著《师竹斋集》④(清)王昶:《湖海诗传》卷36,清嘉庆刻本。《使琉球记》等。

汪喜孙(1786—1847)字孟慈,号荀叔,后更名喜荀,江苏江都人。汪中之子。拔贡生。嘉庆十二年举乡试,历内阁中书、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怀庆知府等。著《经师言行录》《尚友记》《从政录》《且住庵诗文稿》等。建“问礼堂”、“岁寒室”、“抱璞斋”、“周玉齐金汉石之馆”为藏书之屋,达数万卷。藏书印有“喜孙秘籍”、“江都汪氏问礼堂收藏印”、“江都汪氏孝子祠考藏印信”等数枚。

缪荃孙(1844—1919)字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事编撰校勘十余年。官学部候补参议,受聘筹建江南图书馆、北京京师图书馆。著《艺风堂诗文集》《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等。

2.孙宗濂、孙仰曾收藏宋刻残本《(乾道)临安志》

孙宗濂(1720—?)字栗忱,号隐谷,浙江仁和人。乾隆九年举人。尝受学于钱戢曾。“好藏书,筑寿松堂以储之”①(清)郑沄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92,清乾隆刻本。,先后收藏绍兴祁氏谵生堂及同郡蒋升瀛藏书,“嫏嬛秘笈,伯山漆书”②(清)袁枚:《小仓山房集》外集卷7,清乾隆刻增修本。。子孙仰曾(1751—?)字虚白,号景高。贡生。官至候选盐运司运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孙仰曾进呈家藏二百三十一种,并编有《寿松堂进呈书目》一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一百三十四种,入存目一百零九种,其中便有残宋本《(乾道)临安志》:“内《(乾道)临安志》三卷,仰邀御题,并赐《佩文韵府》全部。”③(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佩文韵府》末有乾隆帝御题七言律诗:

《(乾道)临安志》三卷御题诗(乙未)

南渡忘雠久论之,最初舆志始观兹。

武林掌故因堪考,宋纸存刊乃更奇。

官署宫城宁复昔,吴山越水镇如斯。

临安四度亲访古,当面失哉此细披。④(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78,清嘉庆十一年内府抄本。

乾隆帝云:“临安即今杭州府,自辛未至乙酉,凡四次南巡,皆驻杭州,数日均未得觏此书,虽寻访古迹,无可考证。今始见此宋椠初本,追忆旧游不啻觌面失之矣!”⑤(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26,清光绪五年铅印本。

孙氏获赠题诗,令当时文人羡慕不已。一百多年后,小槐簃主人丁立诚作《题孙景高先生遗像》云:“家承孝友为通儒,书香万卷读在口,桂香一枝折在手。佩文韵府拜恩赏,临安宋志邀题奖。为好古欢天语嘉,褒以世守陈编家。”⑥(清)丁立诚:《小槐簃吟稿》,1919年丁氏嘉惠堂铅印本。艳羡之情不减当时。

乾隆帝题字发还孙仰曾后,此三卷本下落不明。孙仰曾编撰有家藏书目4 卷,后经战乱已佚。据《(民国)杭州府志》:“《(乾道)志》今存者三卷,仁和丁氏《武林掌故丛编》本,仁和孙氏影宋刻本,会稽章氏四川刻本。”⑦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178,1922年本。可知孙仰曾亦曾将此本影刻出版。

3.厉鹗、杭世骏、吴骞收藏宋抄残本《(乾道)临安志》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诸生。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或借读手钞,校勘精审,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储焉。又有金石古玩充牣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与同里陈鳣讲汉儒训诂之学,所为诗文词旨浑厚,间为山水小帧,亦萧远有致。撰述甚富,所刊丛书十数种,世多宝之”⑧朱钖恩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1922年铅印本。。著有《愚谷文存》《小桐溪吴氏家乘》《桃溪客语》《拜经楼诗文集》《万花渔唱词》《四朝经籍志补》等。

吴骞性喜厚帙,得宋版乾道、淳祐、咸淳《临安志》近百卷,乃刻一印——“《临安志》百卷人家”。时黄丕烈拥有宋版珍本书百种,自题其藏书室为“百宋一廛”。吴骞多宋元珍本,便自题其居曰“千元十驾”,以相匹敌,学林传为佳话。

吴骞所藏《(乾道)志》为宋抄本三卷,“每叶二十行,行十九字”①(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吴骞曾“以钱氏萃古斋新钞本校,钱氏本每叶十八行,行二十字”②(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钱氏即钱时霁(?—?),字景凯、景开,号听默,浙江湖州人。贩书为业,多识古今书籍,与黄丕烈、马曰璐等藏书家交往甚密。吴骞所藏抄本有厉鹗序、杭世骏跋,可见亦曾经厉、杭二人手藏。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③(清)王昶:《湖海诗传》卷2,清嘉庆刻本。,廷试误写《论》置《诗》前,被放归。鹗“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其擅长尤在词。曾受知于李穆堂阁学、汤西崖侍郎,祁门马嶰谷兄弟延于馆”④(清)阿克当阿修、姚文田纂:《(嘉庆)扬州府志》卷53,清嘉庆十五年刊本。。著《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等。

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元年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好古书,“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千万卷,枕籍其中,目睇手纂,几忘晷夕。”⑤(清)郑沄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94,清乾隆刻本。著述甚富,有《岭南集》《道古堂文集》等。

此本递藏顺序,笔者以为当为厉鹗、杭世骏、吴骞。厉鹗去世时,杭世骏五十七岁,吴骞十九岁,按照常理推断,此时的吴骞若从厉鹗处收获《(乾道)志》,上面便不可能有杭世骏跋文,除非杭世骏五十岁之前就将此书转给厉鹗了,而这对于藏书事业处于旺盛期且生活无忧的杭世骏来说几无可能。因此,厉鹗去世后,此书流落至杭世骏手中,杭世骏去世后,此书才流落至吴骞手中。

4.王绍兰、丁丙收藏十万卷楼王氏抄本《(乾道)临安志》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

《(乾道)临安志》三卷。旧抄本。王绍兰校藏……此为万卷楼王氏钞本,已改原书款式。后有厉鹗序云:“淙尹京时,撩湖浚渠,绰有政绩,载在《宋史》。”杭世骏跋云:“此书世所罕传。万历中,吾郡陈布衣善修府志时已不得见,所载惟潜君高《(咸淳)志》。”嘉庆五年,王绍兰购于吴门书肆,复从黄荛圃家借观影钞本为研,朱校勘讹脱,后有题记。⑥(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1,清光绪刻本。

“万卷楼王氏”当作“十万卷楼王氏”,即王宗炎(1755—1826),丁丙遗“十”字。宗炎字以除,号谷胜,浙江萧山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四十五年进士,截取知县,遂不仕。“归,聚书十余万卷,筑十万卷楼以居。”⑦张宗海修、杨士龙纂:《(民国)萧山县志稿》卷18,1935年铅印本。

王绍兰、丁丙曾先后收藏此本。先是嘉庆五年,王绍兰(1760—1835)购此本于吴门书肆。绍兰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历任福建南屏知县、闽县知县、泉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后署闽浙总督。嘉庆二十二年罢官回乡,专心著述,有《周人说经》八卷、《汉书地理志校注》二卷等。绍兰与钮树玉、顾广圻等多有互赠、借阅图书往来,家有“知足知不足馆”、“郑学庐”等藏书处,其收藏之富与陈春“湖海楼”、陆芝荣“寓赏斋”、王宗炎“十万卷楼”等著称一时。藏书印有“绍兰寓目”、“知足知不足馆王绍兰记见”等。

王绍兰与王宗炎为同代人,仅小其五岁,且嘉庆五年时,宗炎四十五岁,尚年轻在世,按照常理,宗炎所抄书几无收藏价值,而绍兰毅然购藏,并有校勘之举,足见宗炎在当时藏书界地位,亦说明《(乾道)志》在当时流传无多。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晚号松存,浙江钱塘人。诸生,江苏候补知县。“丙祖富藏书,起八千卷楼,丙捜辑四库未收秘本几二十万卷。所裒集校刊者,《武林掌故丛编》《往哲遗著》《当归草堂丛刻》《医学丛书》《国朝杭郡诗辑》《续辑》《三辑》《历朝杭郡诗辑》《武林文献内外编》各若干卷。”①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143,1922年本。自著书尤多,有《松梦寮诗稿》《乐善录》《善本书室藏书志》等。

丁丙对十万卷楼藏书格外青睐。叶德辉《书林清话》云:“何元锡梦华馆钞本、金檀文瑞楼钞本、王宗炎十万卷楼钞本多归丁丙八千卷楼。”②(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0,民国郋园先生全书本。笔者统计,在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中,共著录王宗炎十万卷楼藏书三十八种,多标注“十万卷楼藏书”、“十万卷楼抄本”等。由于此本《(乾道)志》有厉鹗及杭世骏序跋,故可知王宗炎抄写所据之底本为清版。

《(淳祐)临安志》

《(淳祐)临安志》,陈仁玉修、施谔纂,成书于淳祐十二年。此志早佚,自成书时起至明前期,《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著作均未见著录,万历间陈善纂修《杭州府志》时首现书名,但也仅限于书名,未见原书。据陈仁玉序,《(淳祐)志》“为卷者五十有二,总之数十万言”。今仅存第五至十卷,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每类冠以总论,下分细目,内容详晰,多他志未及。山川内容,可补《(乾道)志》残缺。收题咏、诗文、金石,与《(咸淳)志》互有详略。清胡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十六卷四册,后亦散佚,仅存祠庙、寺、院、宫观四类,编为《〈(淳祐)临安志〉辑佚》八卷,丁丙收入《武林掌故丛编》。

1.陈鳣购藏清韩配基抄本《(淳祐)临安志》

嘉庆十四年,陈鳣曾高价购得清抄本《(淳祐)临安志》:

近客吴中,有持书目来者,云平湖韩氏岀售,中有《临安志》四册,因与黄君荛圃亟取观之。书凡六卷,所列山川、城府二门,虽编为卷一至六,然前尚有缺卷。其记载至淳祐十一、二年止,避讳亦仅及理宗,其为《(淳祐)志》无疑,殆即从季氏本转录者,乃以厚价购之……遂与乾道、咸淳二志共藏,目为宋临安三志,并赋诗纪事。③(清)陈鳣:《简庄诗文钞续编》卷2,清光绪刻本。

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嘉庆元年,“以郡廪生举孝廉方正”,三年举人。鳣“性好藏书,遇宋元椠本必以善价购之,与吴门黄丕烈、同邑吴骞互相抄传。构向山阁,藏书十万卷,次第校勘,每册钤小印二:一曰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一为小像。”④朱钖恩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1922年铅印本。精训诂学,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等人多有交往。著《续唐书》《简庄文钞》等。

经与黄丕烈共同鉴定,此本为韩配基“从季氏本转录者”,“季氏本”即季振宜抄本。清初季振宜抄配宋刻《(咸淳)志》时,曾误将卷四至卷九杂入其中,后经人考证才予以析出①(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云:“内第四卷迄第九卷实季氏补钞,中称理宗为今上,应是施愕《(淳祐)志》羼入。”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然直至乾隆时期,流传不多,未受重视。陈鳣从吴市购得韩氏抄本六卷,虽非全本,然自来著录家多未见,乃“录赠兔床”②(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8,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并喜而有作,寄槎客先生吴骞:

输钱吴市得书夸,道是西施入馆娃(志为施谔所修)。宋室江山存概梗,乡邦风物见繁华。关心志乘亡全帙,屈指收藏又一家。况有嘉泰会稽本,赏奇差足慰生涯(同时购得《(嘉泰)会稽志》)。③(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19,清光绪刻本。

吴骞得诗后,即有和作:

凤舞龙飞讵足夸,钱塘遗事失宫娃。天教南渡支残局,人想东京续梦华。朱鸟歌成空有泪,冬青种后已无家。与君鼎足藏三志,天水犹悬碧海涯。④(清)吴骞:《拜经楼诗集续编》卷4,清嘉庆八年刻增修本。

黄丕烈读到陈鳣及吴骞和诗,亦作诗助兴:

甄别奇书却自夸,秦娃未许混吴娃。阙疑向已无年号,微显今还识物华。半壁河山存六卷,累朝兴废存三家。东南进取忘前鉴,空使宗臣泣海涯。⑤(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2,清光绪十年滂喜斋刻本。

值得一提的是,黄丕烈对此志亦是心幕已久,曾有意收购,无奈差陈鳣一步,只得倩胥录副:

今岁夏秋之交,贾人从乍浦韩氏得书数百种,盛称中多旧本书,大都皆余所有,不复过问。惟相传有《临安志》六卷本,余甚疑之,盖乾道则太多,咸淳则太少,遂就贾人处索观。其书卷中所志,淳祐而止,余曰是必施谔《临安志》也。贾人初不知,因余言遂信之,拟与交易,云已售出,惜未归之。顷晤简庄,知是书在彼处外府之藏也,当倩胥录其副。同人赋诗纪事,简庄倡而兔床与余和之,洵为艺林佳话云。己巳季冬十有一月复翁书于石泉古舍。⑥(宋)施谔纂修:《(淳祐)临安志》卷10,清道光十年钱塘汪氏刊本。

“平湖韩氏”即乍浦韩配基。实际上,黄丕烈与韩配基本来相识,二人早有书籍往来:

壬戌春,余计偕北行,配基亦以辛酉选拔朝考入都。把晤于京邸,许以(《舆地广记》)十八卷以前钞写寄余。后余被黜还南,配基亦未得高等,闻亦回浙,然彼此音问不通。余未悉配基住居何处,至今不能补全顾本所缺者。⑦(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2,清光绪十年滂喜斋刻本。

嘉庆七年后,二人间往来中断,直至嘉庆十四年韩配基出售《(淳祐)志》抄本,黄丕烈仍未能重新与之建立联系,客观上造成其在购书时比陈鳣晚了一步。

2.孙氏收藏明抄残本、丁丙收藏罗以智旧抄残本《(淳祐)临安志》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杭州孙氏曾收藏有明抄本,罗以智曾据以重抄一部:“末有‘嘉庆十三年三月借赐书堂孙氏明抄本,校录于灵花仙馆箨庵。’钤有‘箨庵’及‘江东罗氏所藏’印。”①(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1,清光绪刻本。此罗氏抄本后归于丁丙。据此亦知,杭州孙氏赐书堂所藏明抄残本,清嘉庆十三年时尚见存于世。

罗以智(1788—1860)字镜泉,浙江新城人。道光五年拔贡,官慈溪教谕。②(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31,清光绪刻本。二十四年,官镇海教谕。与学使吴钟骏最契。无仕进意,晚益耽于经学。有恬养斋、太和堂、香影庵,藏书甚富,多乡邦文献,亲自校讹订谬,至老不倦。藏书印有“江东罗氏所藏”、“镜泉过眼”、“武林罗氏校本”等。所著有《吉祥室集》《说文偁经证》《怡养斋诗集》。③徐士瀛修、张子荣纂:《(民国)新登县志》卷15,1922年铅印本。

《(咸淳)临安志》

《(咸淳)临安志》,临安知府潜说友纂修,成书于咸淳四年。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原书一百卷,“明《(成化)杭州志》尚依其款式开版,其时书固完善也。”④(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1,清光绪刻本。今存九十五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录,自十六卷以下乃为府志,分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官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目,区划明细,体例秩然,在三志中内容最为详备,完整性最高。书中引文皆注出处,对前志之误多有订正,重大事件则列专题考证。

1.胡震亨、毛扆、朱彝尊、黄丕烈、汪士钟、郁松年、陆心源收藏宋刻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据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记载,明末藏书家胡震亨及清代毛扆、朱彝尊、黄丕烈、汪士钟、郁松年、陆心源等均先后收藏宋刻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昔朱竹垞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得宋刻八十卷、抄本十三卷。其后又得刻本三卷,易去抄本,辗转归于士礼居黄氏。又抄补六十五、六十六两卷,由苏州汪氏、上海郁氏而入于皕宋楼陆氏,今已流出海外。⑤(清)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史部,1984年广陵古籍社据潘氏1939年本影印。

(嘉庆三年)九月,(黄丕烈)得宋本《(咸淳)临安志》九十三卷,季冬月中澣八日跋记。⑥(清)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长沙使院刻本。

此宋刻抄补本《(咸淳)志》,朱彝尊得九十三卷,黄丕烈、汪士钟、郁松年、陆心源得九十五卷,计残本十一册,从胡震亨至陆心源,是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上有黄荛圃四跋,述递藏源流甚详:“黄归于汪阆原,汪归于郁泰峰,光绪八年归于皕宋楼。”⑦(清)陆心源:《仪顾堂題跋》卷4,清刻潜园总集本。

胡震亨(1569—1625)字孝辕,号赤城山人、遯叟,浙江海盐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人,由固城县教谕,历合肥知县、定州知州、德州知州,皆有惠政,入为职方员外郎。家多藏书,有“好古楼”,藏书万余卷。著《唐音统籖》《海盐图经》等。⑧(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288,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毛扆(1640—1713)字季斧,号省庵,江苏常熟人。“汲古阁”毛晋次子。精于校勘,曾向明藏书家叶盛后裔叶九来借《中吴纪闻》一书,抄写校毕,纠正原书百余处讹误,予以刊刻。与钱曾等藏书家互相传抄善本秘籍。藏书印有“汲古后人”、“叔郑后人”、“毛扆之印”、“虞山毛扆手校”、“毛季斧收藏印”等。毛氏藏书先后被泰州藏书家季振宜等购藏,后又大多归于徐乾学,书版亦被陆续转卖给席鉴“扫叶山房”和无锡华氏。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三十一年罢归,“后专事典籍,自经史子集及金石碑版,下至虫鱼草木,无不一一详纂,时主东南坛坫数十年。”①(清)葛嗣浵:《庐书画补录续录别录》卷2,1913年葛氏刻本。著《经义考》《韵粹》《曝书亭集》《日下旧闻》,选辑《明诗综》《明词综》等。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复翁,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官主事,嘉庆六年发往直隶知县不就。喜藏书,闻有宋元精椠,或旧抄善本,不惜多方购置,得宋刻百余种,学士顾莼颜其室曰百宋一㕓。日夜校雠,研索订正。尝刻《周礼》等,一以宋刻为准。②(清)李铭皖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83,清光绪九年刊本。丕烈既卒,藏书归长洲汪士钟。

汪士钟(1786—?)字春霆,号阆源,江苏长洲人。官观察使、户部侍郎。以藏书知名,其艺芸书舍之藏主要来自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研楼和顾抱冲小读书堆。尤喜黄丕烈旧藏,凡有黄氏跋语之书,虽一行数字,必重价收之。藏书印有“汪印士钟”、“艺芸主人”、“真适斋藏”、“阆源真赏”、“观察使者”、“阆源甫”、“武陵仲子从吾所好摊书岂薄福所得汪士钟藏”、“曾藏汪阆源家”等。咸丰年间,汪氏书散出,多归于铁琴铜剑楼、海源阁、宜稼堂。著《汪本隶释勘误》一卷,辨证颇详。又著《广韵姓氏考》未成。

郁松年(1821—1888)字万枝,号泰峰,上海南翔人。道光二十五年恩贡生。加盐运使衔,官内阁中书。家累巨万。好读书,室名宜稼堂,先后收“艺云书舍”、“水月亭”、“小读书堆”、“五砚楼”及“百宋一廛”之藏书数十万卷,手自校雠,以元明旧本世不多见,刊《宜稼堂丛书》。③(清)应宝时修、俞樾纂:《(同治)上海县志》卷21,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藏书印有“郁泰峰所收书印”、“泰峰见过”、“曾寄申江郁氏处”、“泰峰所藏善本”、“郁泰峰己酉年所收书印”、“曾氏郁泰峰家”、“曾在上海郁泰峰家”、“泰峰审定”等。殁后,藏书尽散,归海源阁、铁琴铜剑楼、持静斋、皕宋楼,松江知府湘潭人袁芳瑛亦获不少。

陆心源(1834—1894)字子稼、刚甫,号存斋,浙江归安人。咸丰九年举人,官至广东高廉钦道。富收藏,精金石之学。缀学博闻,素嗜异书,藏书达十五万卷。藏书处有“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专藏宋元精椠及手抄手校。著有《群书校补》《皕宋楼藏印》《千甓亭古专图释》等。

2.朱稻孙、赵昱、赵信、王德溥及吴氏存雅堂收藏宋刻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据嘉庆十四年陈鳣作跋记载,朱彝尊之孙稻孙藏有宋椠十七册,应为彝尊除胡震亨、毛扆传本外之别藏本:

《(咸淳)志》百卷,秀水朱竹垞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后购得宋刻八十卷,又借抄十三卷,尚缺七卷,后归吾乡马氏道古楼收藏,钱塘吴绣谷购抄其半。继而竹垞之孙稼翁又以宋椠十七册售于同郡赵氏小山堂,赵氏复从吴(焯)本补录,其余未及装整,即归王氏宝日轩,又转归于吴氏存雅堂。①(清)陈鳣:《简庄诗文钞续编》卷2,清光绪刻本。

朱稻孙(1682—1760)字稼翁,号娱村,浙江秀水人。彝尊之孙。贡生。乾隆元年,两度荐举博学鸿词,不得。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诏求遗书,得以全帙献于朝……晚年贫不能支,曝书亭藏书八万卷渐致散佚而已之。”②(清)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朱稻孙》,清稿本。有《六峰阁诗稿》《纪行绝句》等。

赵昱(1689—1747)字功千,号谷林,浙江仁和人。贡生。有《爱日堂集》。弟信(1701—?)字辰坦,号意林。国学生。乾隆元年,兄弟同举博学鸿词。“家有池馆之胜,喜购书,连江陈氏世善堂书散出,皆归之。”③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72,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有“堂名小山,藏书数万卷。谷林之好书也,每闻一异书,神飞色动,不致之不止。其所蓄书,连茵接屋,遂为浙东西文献大宗。”与同郡吴焯往来密切,“每得一异书,彼此必抄存,互为校勘。”④(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卷23,清嘉庆刻本。

王德溥(?—?)字容大,号澹和,浙江钱塘人。诸生。喜聚书,“筑宝曰轩,为藏书之所,君复广收善本秘册,充牣其中”⑤(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卷29,清嘉庆刻本。。其“养素园藏书亦多古椠”⑥杨钟羲:《雪桥诗话》卷9,民国求恕斋丛书本。。著《宝日轩诗集》《北郭诗钞》《养素园诗》⑦(清)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8,清嘉庆刻本。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95,1922年本。。

关于吴氏存雅堂,笔者暂未考出。

3.朱彝尊、徐乾学、季振宜、高士奇、马思赞、吴骞、鲍廷博、丁丙收藏宋刻影宋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朱彝尊、高士奇、季振宜、马思赞、鲍廷博曾先后收藏宋刻影宋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康熙间朱检讨始为搜补,已缺轶不少……鲍渌饮得于平湖高氏,凡宋刻二十卷,影宋抄七十卷。首有季沧苇图记,卷帙与传是楼宋版书目相符……渌饮先生从王氏、吴氏影宋补抄,较竹垞所见多六十五、六十六两卷。有“红药山房收藏私印”、“马思赞之印”、“渔村子仲安”、“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同治四年,邱春生作缘,归之八千卷楼。⑧(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1,清光绪刻本。

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亦记载,藏书家徐乾学、季振宜、高士奇、吴骞、鲍廷博、丁丙曾先后收藏此本《(咸淳)临安志》:

鲍以文从平湖高氏得宋刻二十二册,中间节次缺失,而尽于八十一卷。其先为昆山徐氏、泰兴季氏所藏,鲍氏得之,复撤换误抄施《志》六卷,又补抄若干卷,合宋刻二十卷、抄本七十五卷。旋归拜经楼吴氏,又入于八千卷楼丁氏,今藏江南钵山图书馆。⑨(清)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史部,1984年广陵古籍社据潘氏1939年本影印。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著《憺园文集》《传是楼宋元版书目》。藏书楼有“传是楼”。藏书印有“玉峰徐氏家藏”、“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昆山徐氏乾学健庵藏书”、“嶦园”、“健庵考藏图书”、“昆山徐氏家藏”等。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江苏泰兴人。顺治四年进士,官浙江兰溪知县,升刑部主事,迁户部员外郎、郎中,擢浙江道御史。“于书无所不窥,购求善本,手自勘定,藏书之富,甲天下焉。”①(清)梁悦馨修、季念诒纂:《(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2,清光绪二年刻本。藏书楼名“静思堂”。藏书印有“御史之章”、“季沧苇图书记”、“沧苇”、“季振宜读书”、“季振宜藏书”等。著《静思堂诗稿》《奏疏》。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浙江钱塘人。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充《春秋讲义》总裁、《大清一统志》政治典训副总裁,策府图书,编摩最富。”②(清)彭润章、叶廉锷纂:《(光绪)平湖县志》卷16,清光绪十二年刊本。“博极群书,凡秘府典籍,悉许讨论。”③(清)高国楹修、沈光曾纂:《(乾隆)平湖县志》卷7,清乾隆十年刻本。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藏书楼为“朗润堂”、“岩耕草堂”、“江村草堂”。藏印有“红雨轩”、“朗润堂”、“萧香斋”、“澹人”、“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多枚。著《左传纪事本末》《松亭纪行》《扈从西巡日录》《江村销夏录》《编珠补遗》。

马思赞(1669—1722)字仲安、寒中,号衎斋、南楼,浙江海宁人。监生。工诗及书,“嗜藏书,尤精鉴赏”④朱钖恩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1922年铅印本。,“所居道古楼,插架悉宋元旧本,为东南藏书之冠。”⑤朱钖恩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卷13,1922年铅印本。藏书印有“华山马仲安家藏善本”、“扶风书隐生”、“古盐官州马氏南楼书籍印”等。著《道古楼藏书目》《皆山堂诗》《扶风琬炎录》《红药山房诗》等。雍正初,所藏书、画皆归于吴骞,吴氏跋云:“此为插花山马寒中上舍所辑,上自三代,下迄有明,凡金石碑版以至法书名画,真迹题跋,靡不甄录。”⑥(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安徽歙县人。诸生。“嗜书,乃大斥赀搜求海内宋元旧椠或善写本以为亲欢,既久,而书益多,皆手自雠校,号称精核。”⑦安徽通志馆辑:《(民国)安徽通志稿》列传稿卷3,1934年铅印本。乾隆诏开四库馆,采访遗书,廷博“集其家所藏书六百余种,命其子士恭由浙江进呈。”⑧(清)宗源瀚修、周学浚纂:《(同治)湖州府志》卷90,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又“发家藏孤本精椠,刊为《知不足斋丛书》。”⑨安徽通志馆辑:《(民国)安徽通志稿》列传稿卷3,1934年铅印本。其先后购藏浙地如赵氏“小山堂”、卢氏“抱经堂”、汪氏“振绮堂”、吴氏“瓶花斋”、郁氏“东啸轩”、郑氏“二老阁”、金氏“桐华馆”、吴氏“拜经楼”、孙氏“寿松堂”等著名藏家藏书,建“知不足斋”储之。藏书印有“遗稿天留”、“黄金散尽为藏书”、“天都鲍氏困学斋图籍”、“一生勤苦书千卷”、“困学斋主人心赏”、“镫味轩”、“世守陈编之家”、“老眼向书明”、“好书堆岸转甘贫”、“老屋三间赐书万卷”等。著《花韵轩小稿》《咏物诗》等。

据诸人行谊,此宋刻影宋抄补本《(咸淳)志》递藏顺序为朱彝尊、徐乾学、季振宜、高士奇、马思赞、吴骞、鲍廷博、丁丙。

4.徐乾学、季振宜、百龄、杨绍和、傅增湘、潘宗周、江绍杰收藏宋刻抄补本《(咸淳)临安志》

季振宜“别一藏本”宋刻抄补本《(咸淳)临安志》,计刻本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据潘宗周记述,此九十五卷宋本,历经百龄、杨绍和收藏,散失后,宗周得残本二十三卷,傅增湘得二十二卷,抄、刻各半,仍五十卷下落不明:

此为泰兴季氏别一藏本,原存宋刻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先归百文敏家,继入于海源阁杨氏,《楹书隅录》志其原委甚详。庚午秋,山东群盗蜂起,扰及聊城,杨氏弆尽被劫掠,捆载入市,流转于青、齐、燕、赵之间。余访求有年,近仅得此残本,存宋刻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九至三十二、卷六十、卷六十五至六十八、卷七十至七十四、卷八十至八十三,凡二十卷,抄本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凡三卷。闻傅沅叔所得卷数相埒,抄、刻各半,尚有五十余卷,今不知飘堕何所矣。清代最忌“胡”、“虏”诸字,卷中多被剜削。全书镌印绝精,留此瘢垢,殊堪惋惜。①(清)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史部,1984年广陵古籍社据潘氏1939年本影印。

傅增湘亦有文述及先后两次购藏《(咸淳)临安志》的过程:

至腊月将尽,董估廉之携《(咸淳)临安志》五册见示,阅之,颇为心动,缘双鉴楼中地志一门,尚未有宋刊为之领袖,因以重价收之。今岁王君献唐自历下来,言彼中尚有数册求沽,遂挽以代为谐价。旋斥去它书,勉筹四百金寄之。又二月而书箧邮至,通计前后所收,凡十有一册,存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至四十五、七十五至七十九,通得二十二卷,内刻本十一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五至三十九、七十五、七十八,余十一卷咸以钞写补入。②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宋刊〈(咸淳)临安志〉残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增湘亦言此本剩余部分所归:

是书据余所知,其尚可踪迹者,自余得十一册外,江君汉珊得九册,刘君惠之得一册,文求堂书肆得一册,厂市尚流传一册,视原书十分有五而犹不足焉。③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宋刊〈(咸淳)临安志〉残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据杨绍和《楹书隅录初编》,此本八函九十五卷四十八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有“宝”字符印、“季振宜藏书”、“季沧苇图书记”、“健庵徐乾学”、“珊瑚阁珍藏印”各印记。卷尾处题:“同治辛未春正月鲍源深、潘祖荫、朱学勤同观于仪晋观堂。”④(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卷二,清光绪二十年聊城海源阁刻本。由此可知,此宋刻抄补本至同治年间杨绍和收藏之时尚为九十五卷。傅增湘慨叹《(咸淳)临安志》流落散亡曰:

煌煌巨帙,海内鼎峙而三,其成之可谓艰矣。顾昔人所为腐心粹掌、苦索冥搜、勤勤补缀、仅而得完者,杨氏保藏三世,历五六十年,今一旦忽摧毁于凶暴之手,使鈲离断析,终古无合并之望,斯亦深可悼叹也。⑤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宋刊〈(咸淳)临安志〉残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呜呼!阳九百六,厄运所遭,商于诳楚,鹑首赐秦,河山破碎且不足论,吾辈独抱此断烂简编,而为之深致惋惜,毋亦顾眉睫而失岱华,徒贻朝菌蟪蛄之诮而已!癸酉嘉平月十七日,大雪满园,坐琪花玉树中,展玩异书,真所谓清极不知寒矣!藏园老人书。①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宋刊〈(咸淳)临安志〉残本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据上述可知,徐乾学、季振宜、百龄、杨绍和、傅增湘、潘宗周、江绍杰曾先后收藏此本《(咸淳)志》。

百龄(1748—1816)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由翰林院编修考选江西道御史,历升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世袭子爵。谥文敏。”②(清)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清光绪刻本。著《守意龛诗钞》等。藏书楼为“珊瑚阁”。

杨绍和(1830—1875)字彦合,号协卿,山东聊城人。咸丰二年举乡试,由中书改官户部郎中。同治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擢右赞善,升侍讲。绍和“邃于汉学,精研训诂……尤善鉴藏,名其室曰海源阁,所蓄宋刻善本为海内之冠。”③杨士骧修、孙葆田纂:《(民国)山东通志》卷174,1918年铅印本。另辟“宋存书室”、“仪晋观堂”等,藏书数十万卷。藏书印有“仪晋观堂”、“彦合珍藏”、“东郡杨二”、“瀛海仙班”、“宋存书室”、“勰卿读过”、“竹园居士”等数十枚。著《仪晋观堂诗抄》《楹书隅录》等。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号润元,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官翰林编修、直隶提学使,后任北洋教育总长。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专事图书收藏、校勘。著《藏园群书经眼录》《庐山游草》《滦阳小草》等。

潘宗周(1867—1939)字明训,广东南海人。经商巨富。有藏书癖,好宋元古版,颜其居曰“宝礼堂”,收“百宋一廛”、“艺云精舍”、“宜稼堂”、“海源阁”、“读有用斋”散出之书,亦有部分傅增湘藏书及袁克文藏书,数量与黄丕烈同。著《宝礼堂宋本书录》等。

江绍杰(1877—1932)字汉珊,安徽旌德人。光绪三十年进士,苏州府知府。民国时期官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参议院议员、安徽省长等。

综上,清代学者收藏临安三志,过程坎坷,这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代表性,对此,吴骞之子吴寿旸深有感触:

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即如泰兴季氏、花山马氏、桐乡汪氏、武林赵氏、王氏以及健庵、江邨之富且贵焉,而此书不数十年间屡易其主,若传舍,然况以余之薄弱,其能长守而弗失乎?亦冀后我者知所爱护而已。④(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猜你喜欢
刻本临安藏书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伦明藏书思想比较研究
小毛驴藏书
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
岁月也曾可期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