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自我的研究综述

2021-11-25 05:57:11靳凯歌朱豫敏
心理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消极范式个体

张 锋 靳凯歌 朱豫敏

(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475004)

1 时间自我的相关概念

1.1 自我

自我是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领域。为了能探明自我的本质,学者们对自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自我已成为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Northoff&Bermpohl,2004)。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的研究源于James(1950)。James认为,自我是心理学中“最难解的谜题”,自我是经验我(empirical me),是我的一切的总和,由四个部分组成: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体、衣物、财产等物质方面的知觉;社会自我(social self),主要是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认知,如,我的人际关系、我的社会声望;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是指对自己内部主观存在的认知;纯自我(pure ego),只有通过抽象、假定等才能觉知纯自我,特别是在反省中体验,缺乏注意力或反省则不能觉知到纯自我。在精神分析论中,自我和本我、超我共同构成人格。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更多自我相关的概念,如,自我觉知、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等。自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自我,黄希庭和夏凌翔(2004)系统地对自我进行了划分,以便人们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1.2 时间自我

20世纪80年代,Neisser(1988)提出“延展的自我”(extended self)这一概念,掀起了心理学界对“时间流逝中的自我”的研究热潮。Neisser及后来研究者们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一限定词,提出“在时间上延展的自我”(t emporally e xtended s elf,TES)这一概念,强调自我所具有的时间延展特性,不仅拥有现在,而且拥有过去和未来。基于此观点的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现在自我和过去自我以及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可将自我分为过去自我(past self)、现在自我 (present self)和将来自我(future self)。时间自我即为个体对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特性的认知和评价。过去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过去的特性的认知和评价,现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现在的特性的认知和评价,将来自我是个体对未来的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现在自我即是现实自我(real self),将来自我即是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或理想自我(ideal self)(黄希庭,夏凌翔,2004)。

2 时间自我的研究范式

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开始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并逐渐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如自我、刻板印象等,证实了无意识社会心理的存在。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明确回忆起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经验,但这一经验仍潜在地对个体产生影响。时间自我也可以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进行研究,外显时间自我更具有可思考性,而内隐时间自我则更加直接,具有自发性(Johanna,Christian,&Anne,2014)。另外,外显时间自我研究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而内隐时间自我研究受影响则较小,而且外显研究结果与内隐研究结果有时会不同。如,外显自尊可能比内隐自尊更容易受到社会期望和自我提升过程的影响,因此人们在明确评价自己时,可能会更有选择性地关注积极的想法,比如成功和成就,并更容易否定消极思想(Deutsch,Gawronski,& Strack,2006;Gawronski& Bodenhausen,2011)。

2.1 外显时间自我

外显时间自我的研究主要采用自我参照范式(s elf-reference p aradigm,SRP)。该范式在正式实验前先启动被试的时间自我,让被试采用纸笔方式对该时间维度进行两分钟的自我描述,如,让被试描述过去的自我。时间自我启动后进行练习实验,随后开始正式实验。首先,屏幕中间呈现一个注视点,之后呈现一个时间自我词(如,“五年前的我”),随后再呈现一个人格形容词,让被试判断该词是否适合描述 该 时 间 维 度 上 的 自 我 (D’Argembeau et al.,2008,2010; Luo,Huang,Chen,Jackson,&Wei,2010)。

2.2 内隐时间自我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时间自我研究范式,由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后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其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者们不断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GNAT)、外部情感西蒙作业(EAST)等,充实了内隐联想测验,扩大了其适用范围。IAT是一种相对测量,考察对象一般是成对概念,并且结果不能说明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只能解释为相对于其他对象的相对态度。相比之下,GNAT范式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同时,GNAT范式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使速度和精确性得到平衡(Nosek,&Banaji,2016;梁宁建,吴明证,高旭成,2003;张珂,张大均,2009)。

GNAT实验程序包含5个练习任务和6个实验任务。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注视点,之后出现一个词汇,这个词汇可能是目标词,也可能是干扰词。只有在出现目标词汇时进行按键反应,出现其他词汇则不做反应,信噪比为1∶1。5个练习任务中,要求被试分别以积极词、消极词、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为目标词汇进行反应。6个正式实验任务中,实验程序与练习阶段一致,目标词汇分别为:积极词和过去我,积极词和现在我,积极词和将来我,消极词和过去我,消极词和现在我,消极词和将来我(Houwer,2003;罗扬眉,2011)。

3 时间自我的理论研究

3.1 时间自我评价理论的产生发展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各种方式和途径,社会环境是进行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社会比较即是一种重要的获得自我认识的过程。1954年,Festinger首次提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完善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有获得自我认知的内驱力,会促使个体把自己的能力、社会地位等与他人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Festinger,1954)。社会比较理论在其后的发展中按方向性可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下行比较三种。上行比较(upward comparison)是指个体更倾向和比自己各方面好的人进行比较,以期得到自我提升(Wheeler,1966)。良好的自我比较能使个体得到真实的自我评价,并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若自我比较结果与预期相距甚远,则可能会使个体产生自卑和挫败感。平行比较(side-by-side comparison)由Goethals和Darley(1977)依据社会比较理论中的“相似性假说”提出,指个体倾向于和自己在特定属性上(如经验、人格特质等)接近的他人进行比较。下行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是指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时,倾向于和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以降低自己的挫败感,维持幸福感(Wills,1981)。

Albert(1977)对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进行了概念转化,提出时间比较理论(t emporal c omparison t heory)。该理论认为,在时间的流逝中,个体有维持持久的、完整的自我统一性并调整自我感知的需求,促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部比较,即自我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比较。在时间比较中,人们会倾向于认为现在的自己要好于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说,自己是在进步的。这与社会比较中的下行比较是一致的,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及幸福感。

依据时间比较理论,Wilson和Ross提出了更全面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t emporal s elf-a ppraisal t heory,TSA),该理论是基于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提高偏向而提出的。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指个体被激励去体验积极情绪,避免体验消极情绪。时间自我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维持当前积极的自我概念,使现在的自己感觉良好,会构建消极的过去自我,并有意贬低过去自我(Ross&Wilson,2002,2003)。

3.2 时间自我评价理论的实证研究

Wilson和Ross(2002,2003)提出时间自我评价理论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在开放性描述还是封闭式问卷回答任务中,个体对现在自我的描述都优于过去自我,且对距离现在时间越久远的过去贬低越严重,并且结论可以从大学生推广到中年人。为了弄清楚现在自我是真的好于过去自我,还是个体在主观上建构了这样的改变,Wilson等人又进行了实验:让大学生在开学初评价当下的自己,在两个月后再次评价开学初的自己。结果发现,两个月后的评价明显的消极,这说明消极的过去是个体有意或无意构建的。其研究还发现,被试在重要品质上对过去自我的贬低更加明显 (Wilson&Ross,2001)。Ross和Wilson(2002)在研究中,让大学生对自己高中最后一学期的社交情况进行问卷回答,并在两端标有距现在很近和距现在很远的直线上画出自己现在对高中最后一学期的主观距离。结果发现,被试主观感受距离成功社交更近,主观差异的影响超出了日历时间的影响。Kanten和Teigen(2008)研究了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上对人格特质的评价,被试认为自己现在好于过去,将来好于现在,并且对自己的评价要好于他人。

虽然很多研究证实了时间自我评价理论,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不支持该理论。Luo(2010)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了ERP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的消极评价都较少,但对将来我的积极评价明显高于过去我和现在我,表明被试并没有通过贬低过去自我来获得一个更好的现在自我评价。罗扬眉(2011)对大学生进行的自我参照范式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用更多的积极形容词和更少的消极形容词描述将来自我,显著差别于对过去我和现在我的描述,且对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描述没有显著差异;在反应时指标上,无论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被试对将来自我的反应都显著快于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Luo(2010)和罗扬眉(2011)在研究中都发现了将来时间自我的积极评价偏向,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尹天子,2016;Kanten&Teigen,2008;Schacter&Addis,2007)是一致的。不过,Luo(2010)和罗扬眉(2011)在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个体对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

尧国靖和张锋(2013)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中,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负效价上具有显著的时距差异,在正效价上则未有显著的时距差异,这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4 时间自我的影响因素

自我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存在,当个体觉知到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具有连接关系时,对三者的评价会趋于一致。同时,自我在时间维度上也具有不一致性,个体的经历也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其记忆、态度、情感和决策,当个体觉知到时间维度上的三个自我相互分离时,对它们的评价也会显著不同(于晓琳,袁祥勇,黄希庭,2014)。自我在时间维度上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并不矛盾,这反映了个体对时间自我的觉知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4.1 自我提高偏向

根据时间自我比较理论,个体普遍存在自我提高倾向。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个体会为了维持当前的积极自我概念,使其对现在的自己感觉良好,从而构建消极的过去自我 (Ross& Wilson,2002,2003)。Mussweiler等(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更有可能使用维持或增强自尊的认知 策 略 (Mussweiler,Gabriel,& Bodenhausen,2000)。在Ross和Wilson(2002)的研究中,高自尊水平的个体报告过去的负面经历距离现在的自己更加遥远,而低自尊水平个体的报告结果则没有发现过去负面经历与现在距离的显著差异。并且,高自尊水平个体的这种差异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对朋友的过去负面事件与现在距离的判断则相当客观。这说明,自我提高倾向是影响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4.2 主观时间距离

当实际时间距离保持不变时,人们对感觉亲近的过去自我比感觉遥远的过去自我的评价更好(James,1950;Brown,Rips,&Shevell,1985)。通过实验操纵过去自我的主观距离的研究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支持(Wilson&Ross,2001)。在实验中,研究者先让被试对学期的开始阶段感觉到相对较近或较远,然后让被试对学期开始阶段时的自己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表明,感觉学期开始阶段相对距离较远的个体更不认同其早期的自我。此外,时间距离感的影响还发生在对未来自我和现在自我的评价中。Wilson等(2012)在实验中操纵被试对同一客观时间点的时间距离感,结果发现,近距离组的被试对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的评价无显著差异,而远距离组被试的现在自我的评价明显高于未来自我。这说明,个体主观感知到的时间距离的远近显著影响其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评价。

4.3 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者分别对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自我的评价结果并不一致: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未来自我的情感体验都是最积极的;但贫困大学生的现在自我情感体验低于过去自我和未来自我,在三者之中最低;而非贫困生的过去自我情感体验低于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在三者中评分最低(陈幼贞,苏丹,2009;陈幼贞,2013)。考虑到个人的经济水平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沈成平,叶一舵,丘文福,2017),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时间自我的机制可能与情绪因素有关。夏冬丽等(2012)研究表明,高乐观水平的初中生更多地以未来取向为主,他们能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低乐观水平的初中生更多地以过去取向为主,沉溺于过去,不愿意面对未来,对未来态度消沉。Zang,Jin和Zhang(2021)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的过去自我比低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更积极。

5 时间自我的神经机制

近年来,随着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 unctional m 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fMRI)、事件相关电位(e vent-r elated p otential,ERP)等研究技术的发展,时间自我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入。

目前,对大脑处理自我相关信息的脑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一个比较一致的发现是,当我们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时,皮质中线结构(CMS),如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后扣带皮层(PCC),被激活(D’Argembeau et al.,2005,2007;Heatherton et al.,2006;Johnson et al.,2006;Pfeifer,Lieberman,&Dapretto,2013)。D’Argembeau等(2008)对时间自我进行了脑功能成像研究,让被试判断形容词(如,善良的)是否符合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描述。结果发现,后扣带回和腹侧、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在被试进行现在自我判断时,比被试进行过去自我和他人的判断时激活更大。但是该研究没有涉及未来自我,所以,D’Argembeau等(2010)使用同样的研究范式对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侧前额叶在被试对现在自我进行判断时,比被试对过去和未来自我进行判断时激活更大;右顶下回在被试对过去自我和未来自我进行判断时,比被试对现在自我进行判断时激活更大。对过去和未来进行判断时脑区激活没有差异。因此,通过处理自我相关性的程度,MPFC可能会持续用当前的自我表征来识别自己,而右下顶叶皮层可能参与区分当前的自我和暂时遥远的自我。由此推测,这些过程在不同时期的自我认知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有许多研究采用脑功能成像的方法来揭示时间自我的神经机制。虽然脑功能成像能提供高空间分辨率,但时间分辨率却不高,因此需要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来将时间分辨率提高到毫秒级别,以便更好地揭示时间自我的神经过程。Luo,Huang,Chen,Jackson和Wei(2010)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对时间自我进行研究。让被试对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进行形容词是否符合相关自我描述的判断,并采集脑电波。结果显示,消极特质形容词用来描述过去和现在自我时,在650ms到800ms的时间内,晚期正成分(l ate p ositive c omponents,LPC)引起了更大的负性偏转。这可能反映了与将来自我相比,个体对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有消极偏向。尹天子(2016)采用指示性冲突范式,让被试在一致和冲突两种条件下,对将来自我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脑电结果显示,N2和N450在冲突条件下比一致条件下引发了更大的波幅,LPP则在一致条件下引发了更大的波幅。综合来看,个体对将来自我存在乐观偏向,这种自动偏向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表征。Alpaugh等(2012)和Watson等(2007)利用自我参照范式也观察到了这种偏差,在出现自我消极和自我非积极词汇时,可以观察到显著增大的N400波幅。研究者认为,当参与者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时,N400可能反映了隐含在语义不一致检测之下的神经反应。因此,N400被认为是衡量自我相关信息与个体自我概念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Chen等(2014)在内隐研究中发现,除N400以外,在积极偏向下,词汇刺激产生了更大的P300波幅,说明自我相关信息占据的信息资源更多,P300和N400可作为内隐自我积极偏差的神经指标。

6 时间自我的研究展望

6.1 理论研究的完善

时间自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些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理论方面。时间自我评价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提高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的整体建构基于西方社会文化,如个人主义。国内关于时间自我的研究很多情况下不符合时间自我评价理论,除了研究过程的影响以外,更多的可能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比如,集体主义,含蓄内敛。尧国靖和张锋(2013)通过两个实验对时间自我评价理论的文化普适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证实了文化对个体过去自我评价的影响。徐璐(2018)在对聋生和普通大学生时间自我的比较中发现,聋生对积极词汇的选择比普通大学生要少,说明聋生相比于普通大学生没有那么积极乐观。因此,未来研究中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群体的时间自我,探讨不同背景下的时间自我特点及其内在机制,不断进行时间自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6.2 研究方法的拓展

时间自我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从开放性的自我描述到封闭性的问卷回答,从外显的行为研究到内隐的行为研究,从行为研究到脑电和脑成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结果。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旧需要通过扩展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更加多样性的研究,对时间自我的理论及成果进行补充与发展。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也不相同,青春期的个体处在迷茫的时候可能会对未来的评价不那么积极甚至消极悲观。未来可以进行个案的追踪研究,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而导致的时间自我认知的变化。罗扬眉(2011)在外显和内隐时间自我的研究中发现,外显时间自我不符合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而内隐的时间自我却和时间自我评价理论一致,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研究也可以进行访谈来进一步明确。

6.3 研究结果的应用

时间自我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个体如何保持积极的自我进行研究时取得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成果,这可以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运用,助推个体保持良好的自我。另外,在社会比较中,个体会通过和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即下行比较,以此来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适时的下行比较能使个体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但是如果个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下行比较,长此以往,则会使个体对自我认识不清,阻碍个体的发展,所以进行下行比较要适度。上行比较有时虽然会使个体受挫,但主动积极的上行比较也会使个体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个体积极向上。因此,什么时候使用下行比较,什么时候使用上行比较以及如何鼓励个体进行上行比较实现积极进取是可以灵活应用有关研究成果的。这说明,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猜你喜欢
消极范式个体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