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应形无穷,因敌制胜

2021-11-25 03:23赵鲁杰
孙子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场孙子

赵鲁杰

作战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作战理论是军事科学的核心,在军事理论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国悠久、厚重的军事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宝库,其中又大多以作战理论为核心,分量最重、最闪光的也是作战理论部分,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作战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代表了先秦时期作战理论的最高水平。《孙子兵法》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因”和“变”是中国军事哲学的重要概念。一个“因”字,一个“变”字,构成了孙子作战思想的主旋律和灵魂。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应形于无穷”。孙子的作战思想突出表现为一个“变”字,推崇因变思维。作为敌对双方生死拼杀的暴力行为,战争指导中制与反制的矛盾错综复杂且变化急速,哪方拥有作战主动权,制胜的天平就会向哪方倾斜。如何谋求作战主动权,孙子力主“因”和“变”,就是从战争全局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变” 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孙子所谓“变”,就是不拘泥用兵常法,从全局出发,从具体敌情出发,从战场实际出发,对各种条件下的用兵之法灵活变通。与“因”相近,还有“权”字,是灵活变通的意思,以法为用。

在孙子看来,所获得的一切信息或者过去赢得战争所提供的经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战争过程中还要根据战争发展情况不断变化。所以,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就要灵活用兵,胜道不复,灵活多变,注意战场信息的无穷变化。孙子首先打破了以往永恒制胜之道观念的束缚,指出赢得战争没有不变的法则。这里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揭示了军事斗争规律,反映了孙子朴素运兵作战思想的灵活性。他要求不要将任何一次战争取胜的经验看作永远不变的教条,战争指导者思想不能僵化,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孙子既讲了原则性又讲了灵活性,但并没有因为强调“变”而陷入战争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而是认为指挥作战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在其兵法中总结了大量“常”法——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作战方法需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当面之敌的情势而灵活指挥和作战。战争中的制胜之道在于“变”:两军相搏,善变者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要求指挥员不要拘泥于已有作战计划,而要临机应对,果断决策,迅速行动。每次战胜敌人,都不是重复过去的经验,而一定要适应敌情的发展变化,灵活指挥,不断变换战略战术,通权达变。在孙子看来,真正通晓军事的将帅,行动时头脑清醒而绝不盲目,举措多变,绝不呆板,用兵打仗讲求变化,变化越多越好,越神鬼莫测越高明巧妙,离合取舍,其变无穷。

作战不过是攻守、奇正、虚实六要素的变化与搭配,而攻守、奇正、虚实的合理运用却能达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孙子兵法·虚实篇》)的境界。在波诡云谲的战场上,“变”是永恒的,“常”则是相对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战争难以驾驭的原因也在于“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敌情、我情不断变化,所以主观指导也要求变,指挥员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做到随机应变,要“九变”,“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不按常理出牌”,常法之外,使敌无法按照一般的规则对我方意图、部署和行动做出预判和防范;还强调“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兵法·地形篇》)。

一个“变”字构成了孙子军事思想的主旋律。

“因”是与“变”密切相连的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因”字的基本含义,是用敌人本身的各种因素去战胜敌人。

孙子不仅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不同矛盾,要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因敌、因地、因时、因势、因利,随机造机,因形而措,不可千篇一律地去对待。“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决胜》)“因”要求对周围情况反应灵敏,根据情况变化主动适应和充分利用环境,以便能够使形势中蕴涵的机会为实现既定目标服务;“因”要求军队耳目灵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适应性是指用兵根据敌情的不同而变化无穷;“因”意味着把示形惑敌的手段用到极致,就像无形一样,让敌人看不出我军的真实形迹。

因敌制胜,因敌而变,又叫作灵活用兵,这种灵活性是战争战略的根本。

这种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屈伸自如、左右逢源不是毫无规律、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变化多端”,而是有分寸感,有大局观,恰到好处的“权宜机变”。看上去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实质上丝丝入扣、斐然成章。如对待战争大事既高度重视,透彻研究,又要非常谨慎,追求“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理想境界;在作战指导上,“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若夫离法而合法”(《何博士备论》)。其中的奥妙,关键在一个“因”字。“凡兵,贵其因也。……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决胜》)“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记》卷四《因势》)“因形而错”,根据敌情灵活应变。

(1)“因形用权”,着眼战场实际。战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所以指挥打仗不能拘泥于用兵常法,必须善于依据不同战争的条件、特点和规律,从战场实际出发,用兵灵活多变,打破战争的固定规范和程式,根据敌我双方和战场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克敌制胜。首先把握战争中强弱、劳逸、众寡、专分、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构成的态势,找到处置和化解这些矛盾关系而通往胜利坦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抓住和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游刃有余地把握作战行动,灵活采取各种谋略,顺应敌情而动,逆转敌情而为,造成对手的混乱、骄傲、沮丧、疲劳、分化等,逐步削减敌方的实力优势和作战能力,从而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略和作战态势,确立我方对敌方的绝对优势,水到渠成地取得“胜于易胜”的成功。

(2)因敌制胜。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对贪利的敌人,用利去诱他上当;对骄狂的敌人,用卑词示弱使他麻痹松懈;对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免决战;对休整好的敌人,要使他疲劳。在兵力对比不等的情况下,要用不同的战法。孙子认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对不同的地区和地形, 对特殊情况,要因利而制权,进行机断处置,“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形篇》)可以知道在何种条件之下即能获胜,但无法制造(“为”)一个胜利,因为“可胜在敌”。反之,所能为者仅为“不可胜”,所以也就必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这个“待”字非常重要,在诡谲万端的战场上,必须待机而动,而绝不可轻举妄动,但一有机会又绝对不可错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

(3)掌握和灵活运用“战道”。变化的方法,是将领军事指挥水平的体现,完全要靠将领个人对于兵法的领悟和运用。在孙子看来,掌握了战争规律,就可以调动敌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孙子兵法·虚实篇》)。战争中的指导,正是做这种转化工作的。掌握了战争规律,就可以指挥部队勇敢作战,所以说“能为胜败之政”。掌握敌人行动规律,通过“形人而我无形”,造成敌人错觉和不意,形成敌人的弱点,进而“避实而击虚”,以争取“先胜而后求战”。指挥员要练就高超的指挥本领,除了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外,还要有直觉判断的灵感,一种顿悟式的思维能力,非逻辑的思维方法。

孙子关于用不同战法去处理战争中不同的战况,即“因敌而制胜”的思想,指出了灵活机动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方法路子和策略,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是相当宝贵的。曹操继承并活用孙子的这一思想,他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强调,“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才能以变制胜。岳飞有句名言:“阵而兵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毛泽东高度评价孙子的因敌制胜、灵活用兵思想,特别是岳飞的这句名言,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1]

从中国历代的战争实际来看,在力量对比有明显差异的非对称作战中,能够以弱胜强者,虽然具体情况不同,制胜方法有别,但在战争指导上无不贯穿主动灵活的作战思想,在战法上各有其杰出的创造。可以说,没有主动灵活的作战思想,就不可能有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蒙古族骑兵战术灵活,攻无常式,守无常法,在对付防御较强敌军时,采取长围久困、疲敌之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时,常采用疑兵之计或示弱骄敌,在运动中歼灭之。

主动灵活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军队的使用需要进步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也是不能胜利的。他要求我军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妙,正如他在1965年一次谈话中指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2]这是他对自己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强调,灵活首先需要“审时度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3]。“妙”是对战争规律正确的认识和对自己兵力的巧妙运用的生动概括,是灵活的生动体现。

用兵如神是毛泽东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生动体现。对毛泽东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我军用“用兵如神”来形象概括。毛泽东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从被动中求主动的重大现实问题,充分肯定了灵活机动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了力争主动和灵活机动的关系。力争主动是目的,机动灵活是手段,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以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达成争取主动的战略目的,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毛泽东指导战争,总是从活生生的战场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不同的兵力、武器装备和战场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战法。就是同一种打法,毛泽东也总是善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如“围城打援”战法,在宜川战役,采取的“围城打援”,即先围宜川,后打增援的刘戡,最后打宜川,歼敌3 万人。豫东战役,采取的是“攻城打援”,即先攻克开封,而后歼区寿年、黄百韬兵团,阻击邱清泉兵团,歼敌9 万余人。毛泽东在战略指导上总是无规律让敌人可寻,总让敌人随着我跑,这样,就有效地保持了我在战略上的主动地位。毛泽东善于适时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把战争的全过程与战争的各个阶段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地指导战争的胜利发展,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交战双方体系对抗、多域对抗甚至全局对抗,战争形势复杂多变,只有对变化了的战争局势和战场态势及时作出反应,才能及时制止敌优势的发挥,始终把握战场主动。只有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建军和信息化作战之路,才能牢牢掌握战争制胜的主动权。我军未来作战,必须遵循信息化作战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要求,着眼我军的实际,着眼我军不同的作战对象和战场环境,发挥我军的优势,制定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作战思想、原则和方法,同时要根据变化了的战场情况,及时果断作出反应,做到因形而动、依势而发、相机而动,敌变我变、势变谋变、因敌制胜,适时发起战役、推动战局发展、控制战局节奏和结束作战行动。

这是我军未来战争制胜强敌的重要法宝!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 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 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 页。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战场孙子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赤焰战场RED2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