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看《孙子兵法》谋略的体现运用及启示

2021-11-25 03:23马国彦
孙子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孙子兵法共产党

马国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百年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苦难,砥砺前行,乘风破浪,始得辉煌。在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百年征程中,曾发生过许多攸关我们党和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的第二次合作,对取得抗战胜利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以和平、民主、团结为重,面对重重阻力和困难,以宽广的胸怀和雄韬大略,积极推动、竭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透过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运行以及最终破裂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从中所展现出的民族立场、胸怀、智慧和方法策略,与《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谋略有许多契合之处,笔者试从三个方面作分析。

一、民族大义为上,以命运与共理念竭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战格局

孙子在《九地篇》中指出,“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说的是,即便是原本互相仇视的吴国人和越国人,他们同船渡河遇上大风时,为了自己的生命,也会不计前嫌,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救援。这一同舟而济的思想,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目的有着高度的契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大义至上,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三个条件:一是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是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是立即释放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与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我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 项条件。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同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人,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共合作抗战的民族精神和担当,是多么炙热和强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 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于1937年9月开始,至1946年6月结束,历时9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虽有摩擦纠纷,特别是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挑起事端,企图破坏统一战线,但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对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以弱小的综合国力战胜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就必须实行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建立起以国共两大军事、政治势力为主的统一战线。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阶级基础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党,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无数共产党人遭到杀害。两党处于不共戴天的仇视状态,但在困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坚持命运与共理念,以博大胸怀、捐弃前嫌,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提出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蒋介石政府抗日,求抗日之大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上作了让步。国共两党在国家受到侵略之时,以民族利益为重,同舟而济,共抵外敌,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这与孙子在思考战争诸因素时,充分认识到广大民众的作用,强调全国军民上下一心,统一意志,紧密团结,同生共死、无所畏惧,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无坚不摧,是一致的。与《计篇》中“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谋攻篇》中“上下同欲者胜”、《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天作之合”。

历史启示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只有全国同心,一致对外,共赴国难;当遇到自然灾难时,只有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当遇到敌对势力破坏时,只有上下同心,和衷共济,共战强敌,才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战无不胜。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同舟而济,团结合作,携手应对。

二、团结大局为重,以坚决灵活策略努力破解国共合作摩擦困局

《孙子兵法》中有个很重要的作战思想和军事原则,在不少篇章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强调在战争指导中要根据敌情、变情、全情相机制定战略、战术和战法,以取得战争和战场主动,获得胜利。如《虚实篇》“兵因敌而致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就是用兵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来采用不同的制胜之策,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九地篇》“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指的就是针对战场千变万化的情况,破除成规,因敌变化,灵活决策。《计篇》“因利而制权”,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和行动,以保持战略主动。《军争篇》“以利动”,说的也是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行动。《九变篇》中“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说的是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时,必定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军事思想和原则。对这些思想、原则和方略,在国共合作抗战的曲折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充分的体现、运用和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两党关系并不顺畅,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利用抗日的机会削弱共产党的企图,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迫下,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制造摩擦、挑起事端,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使两党关系几近破裂。面对这种严峻复杂的局面,为维护国共团结抗战大局,尽力防范和化解矛盾摩擦,中共中央对国共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预判,并因情施策、灵活用策,先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原则。在国共合作中提出的“四个原则”:(1)坚持求同存异。求抗日之大同,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过分计较。(2)坚持既统一又独立。深刻汲取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血的教训,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制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的路线、方针,而且适时地提出了许多处理合作中出现问题的政策、策略,不仅使统一战线能够得以维持,又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得以保持。(3)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顽固派。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对顽固派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以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摩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4)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力量抗战的同时,也积极争取了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共合作中采取的方针政策: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种种限制,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发展共产党组织,充分发展民众运动,争取广大知识分子。这为阻止时局逆转、阻止投降和分裂创造了条件,也为坚持抗战并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毛泽东认为,这是关系抗日统一战线的关键。为了争取他们,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尊重他们的利益”;第三,“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抗日战争时期,工商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中间势力中,越来越多的人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政治上日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一部分人是国民党内的当权派,他们在抗战时期采取合作抗日和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对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里,又要反对他们的反动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据此,我们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即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利,即胜利原则,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决不可进行无计划无准备无胜利把握的斗争。有节,即休战原则,在一个时期内把顽固派的进攻打退之后,在他们没有进行新的进攻之前,斗争应该适可而止。从而,继续保持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特别是在处理皖南事变过程中,党中央制定的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及12 条要求,态度坚决,针锋相对,刚柔并举,采用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并获得完全成功。这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军事上也落得“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下场。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在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毛泽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和方略方法,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把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和争取人民民主斗争有机联系起来,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和发展。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子的“因敌而致胜”“因利而制权”与毛泽东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脉相承。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是时代主题,应变是现实课题。要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争取战略主动和工作主动,就必须善于运用“因敌而致胜”“因利而制权”的智慧谋略,针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因情定策,因变施策,创新应变,灵活应战,这样才能解决好重大复杂的问题,处理好棘手难办的事情,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三、和平大业为念,以博大胸怀韬略极力挽救国共合作破裂危局

孙子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但他并不热衷于发动战争、攻城略地,更不穷兵黩武。因为他所处的春秋晚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中华大地可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孙子早年饱受战争之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战争的破坏性、危害性、残酷性感同身受,和平与战争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对战争的厌恶感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孙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他在自己的兵书中极力主张并反复呼吁君王将帅们“不战”“慎战”“少战”,尽量让战争与和平的天平向和平倾斜,通过“化干戈为玉帛”来压减战争,扩大和平空间,推进人类和平文明发展。即便非战不可,也力争“易战”“速战”“巧战”“微战”,力避恶战、久战、消耗战,最大限度地约束战争行为,最快速地恢复和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和平手段带来的灾难。为此,孙子在其《孙子兵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在《作战篇》中提醒人们,“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启发当权者选择和平、非战的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否则,用兵将非常危险,付出沉重代价,给人民带来灾难。孙子在《火攻篇》中强烈呼吁:“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说的是国君、将帅们不可凭一时恼怒、怨愤而兴兵打仗、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欢喜,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对待战争,贤良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不战”“慎战”“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在国共合作抗日后期和日本投降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维持抗战大局,争取和平、防止内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此做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防止蒋介石发动新的反共摩擦,毛泽东主动采取积极步骤,倾其全力维持同国民党的合作关系。(1)加强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极力维持团结抗战局面。比如,1941年5月国民党军队组织的“中条山战役”,9月组织的长沙保卫战等,八路军、新四军都做到了密切配合,给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支持。(2)恢复同国民党谈判,争取国共关系真正改善。1941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年头之一,但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侵略与反侵略两大阵营最后形成。1942年是两大营垒空前激战的一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国共两党的关系,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分析判断,认为蒋介石暂时可能不会掀起反共高潮,国共关系一时不会好转,也不会破裂,是拖的局面。对此,毛泽东决心做出更大努力,做出重大让步,以争取国共关系的真正改善和民主共和国的前途。1942年7月,毛泽东提出:“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以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这足见诚意和决心。对毛泽东的建议,蒋介石很快接受,表示愿与毛泽东在西安面商。后来周恩来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力劝毛泽东不必亲自前往,而由林彪代为会谈。但毛泽东两次致电周恩来,明确指示:“目前似已接近国共解决历史悬案相当恢复和好时机,对于国民党压迫各事,应极力忍耐。”同时,毛泽东又致电李先念、陈毅、邓小平等各地领导人,要求全党一致“极力争取国共好转”“凡可避免的国共摩擦均须避免”。然而,蒋介石视毛泽东谈判的诚意为软弱可欺。在与周恩来、林彪的会谈中,仍采取顽固立场,企图通过谈判获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劝说共产党放弃根据地和军队。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坚持仁至义尽,要求各地负责同志,主动加强局部统战工作,以求促进国内整个形势好转。之后,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预示着“国民党有发动反共宣传可能”,但毛泽东仍主张共产党方面“还是一点也不刺激国民党。”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蒋介石认为反共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迫不及待地制造反共宣传攻势,企图取消共产党,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统治。同时,蒋介石增兵陕甘宁边区,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致电在重庆的董必武,揭露蒋介石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可能爆发内战的事情,希望在国统区发动广大群众及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呼吁制止内战。同时,要求董必武找英美等国驻重庆使节交涉制止,并筹划于八、九两月发动中国的反法西斯运动,致使蒋介石陷于被动之中,遂降低反共宣传调门。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的政策是尽一切办法避免和国民党破裂,避免打内战,同时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并准备自卫实力。由于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在这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再度趋于缓和。毛泽东遂要求各地“保持国共间之平静,争取抗战最后胜利”。(3)提出组建联合政府主张,极力争取和平民主建国。随着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毛泽东在考虑建国问题上,既不奢望建立一个由共产党另起炉灶的政府,但也不允许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局面继续下去。为此,从1944年1月开始,毛泽东就提议同国民党重开谈判,并在《解放日报》上撰写社论、在延安接见中外记者和美国军事观察组人员,反复呼吁实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和民主选举的政府”,强调“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只有民主,才能使中国战后继续团结”“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挑动内战,并尽自己最大努力避免内战”。10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讲,具体阐述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中共的“联合政府”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内有识之士的响应。但蒋介石把这一主张视为“异物”,公开反对“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尽管如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这一主张。在这之后,毛泽东发表了《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讲,指出用人民的力量,用种种办法促成国民党、共产党、其他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民主的基础上召集国事会议,组织联合政府。在中共七大上又以“论联合政府”为题作政治报告,表现出对建立联合政府的真诚和执着。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愿望一直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国共双方围绕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问题,进行了斗智斗勇的艰苦斗争和较量。从1945年8—10月的重庆谈判,到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于1945年8月14日至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其实,蒋介石从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想借谈判将内战的责任推卸给共产党。在国共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蒋介石认为毛泽东不会赴渝。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将责任推到共产党头上,从而发起内战;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最后仍可以消灭赤手空拳的共产党。除此之外,国民党还想借谈判之机拖延时间,以便国民党军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同时应付国内人民普遍反对内战、实现和平的要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和谈,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对于毛泽东去不去重庆谈判问题,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专门召开了扩大会议,决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在会议上,毛泽东风趣地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为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真相,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决定“将计就计”,以促成“假戏真演”。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这一行动有力地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毛泽东等到达重庆的消息震撼全城,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民主人士柳亚子写诗称赞毛泽东是“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论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对于毛泽东的到来,蒋介石心中很是得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应召”二字把蒋介石高高在上的心态表露无遗。他从未以平等之心看待中共,在他心目中,国民党与共产党更像封建时代的一种君臣关系。在这样的心态下,谈判注定不会顺利。果然谈判从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从1945年9月10日至15日,国共代表连续举行了四次正式会谈,尽管双方在一些问题上都做了一些让步,但在核心的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上,毫无进展。身怀利器,杀心顿起。就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第二天,蒋介石就翻出1933年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炮制的《剿匪手本》,让何应钦重印下发。到了西昌,他顾不上游山玩水,一个人闷在屋里策划着一个惊天之举。1945年9月29日,正是谈判陷入僵局之时,蒋介石在日记中罗列中共11 条“罪状”,还写下准备扣押和审判毛泽东的文字。但在第二天又犹豫起来,他不得不考虑国际和国内的反应。最主要的是,他认为中国刚刚打败日本,自己有400 万军队,他不相信毛泽东可以成事。中共代表团感觉到重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10月初,周恩来向国民党代表提出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虽然国共双方代表的谈判举步维艰,但毛泽东在谈判桌外的社交活动异常丰富。在重庆的43 天中,他会见民主人士,参加国际活动,接受各国记者采访,处处显示出一名政治家的睿智与气度,使国民党宣传中青面獠牙的“赤匪”形象一扫而光。8月30日下午,毛泽东造访了民盟中央主席张澜,介绍了中共在此次和谈中提出的几项主张,张澜连声说:“很公道,很公道!蒋介石要是良知未泯,就应采纳施行。”在重庆,毛泽东不但与各界民主人士把酒言欢,还主动接触国民党中各派大员,像陈立夫、戴季陶等国民党右派,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从1945年8月29日 至10月10日,经过43 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但《双十协定》正式公布第三天,蒋介石就发布了“剿共”密令。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向各个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从此温情的协议化作无情的战火,第二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民盟秘书长梁漱溟还在争取和平的机会,当他知道国民党军队已攻占张家口的消息时,长叹一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从酝酿到提出,渗透着毛泽东对和平大业的心血、智慧和韬略。他执着地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而呼吁、奔走、努力,终因国民党蒋介石的顽固立场而未能实现,但它毕竟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反复告诉人们,追求和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苦苦求索,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建党百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孙子兵法共产党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一心为中国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与毛泽东携手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湘籍英烈
十谢共产党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孙子兵法》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