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制胜中的“虚实”方略

2021-11-25 03:23李如龙
孙子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虚实楚军敌对

李如龙

顾名思义,“虚实”方略就是明察虚实,转换虚实,创造我众敌寡、我实敌虚的态势,然后,以我之实,乘敌之虚,夺取战争胜利的战争方略。

在战争中,敌对双方所追求的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达成这一战争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能动地转换“虚实”:化敌之实为虚,变我之虚为实,最终战胜敌人。无论是战略层次还是战役、战术层次都是如此。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但其仍然单独设立一篇,专门详细地论述如何运用“虚实”的具体策略。历代兵家以此为圭臬,演绎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历史活剧。《管子·制分》说:“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就是说,攻打敌之强点必然会碰硬钉子,而攻打敌之弱点将能取得神奇的战功。硬打敌之强点,则其弱点会变为强点;巧攻敌之弱点,则其强点也会变为弱点。这里,管子同样道出了“避实击虚”的奥妙所在。本文从基本内涵、客观要求和具体运用这三个方面,梳理揭示“虚实”方略的智慧与启迪,以期为赢得战争主动寻求思路。

一、明“虚实”内涵

“虚实”是敌对双方在战争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命题。孙子的“校计”“索情”就是战前比较敌我双方的虚实与强弱,以此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揭示“虚实”的内涵,必须厘清其概念与范畴。“虚”与“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又具有不同的范畴。在军事上,“虚实”是指军队的虚弱与坚实。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以军情论,“怯”“弱”“乱”“饥”“劳”“寡”“不虞”等为虚,“勇”“强”“治”“饱”“逸”“众”“有备”等为实。以层次论,“虚实”有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的区分。就是说,可以从一个战略地区、一个战略要地、一城一邑的视角把握敌对双方的“虚实”。此外,“虚实”还有主次之分,如时间上的吉日与凶日,地理上的生地与死地,军心的稳定与动摇等,都能分辨出虚实。现代战争中,还应考虑各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的虚实强弱。在一场战争中,敌方的虚懈之处应存在多种多处,指挥员必须作出正确的主次判断。一般来说,敌对双方坚实者胜,虚懈者败。以实击虚必胜,以虚击实则败。

虚实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具有动态的变易性和内涵的多样复杂性。在敌对双方拼杀的战场上,“虚实”令人难以认识和把握,非智者不能灵活驾驭“虚实”以战胜攻取。

二、识“虚实”之情

法不过攻守,术不出奇正,势不离虚实。事物之间有实有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对立双方有强有弱,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虚实交错,强弱间杂,智者难辨。识虚实之势,则无往不利;通虚实之变,则无往不胜。战争现象之所以较其他事物更难捉摸、更难把握,就在于敌对双方都是在秘密地进行着自己的行动,而且总是以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手段将自己的企图隐藏起来,给对方造成错觉,难识“虚实”之情,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因此,《孙子兵法》强调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主要是指对敌我“虚实”之情的准确判断。

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列举了“知彼”的具体方法:“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告诉我们,仔细地筹算敌方,才能了解判断出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挑动敌人,方能知道敌人的行动规律;用示形的办法,使敌人暴露行迹,便能了解敌人所处的地形是死地还是生地;经过与敌人试探性的较量,就可以知道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孙子所谓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永远都是识“虚实”之势、通“虚实”之变的行之有效之法,只是古今使用的具体手段不同而已。

在指挥作战中,用虚虚实实的作为或不作为迷惑对手,是古代将帅识“虚实”之情的常用手段。他们根据作战对象、时间、地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诡奇诈道,多能收到示假隐真的效果。虚实在我,把悬念留给敌人;以虚掩实,以假乱真,令“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膑“减灶”赚庞涓是明留破绽暗设伏兵的迷敌之法,意在以虚掩实。而诸葛亮摆“空城计”,稳坐城楼悠闲抚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意在以实掩虚。无论是庞涓还是司马懿,都没有识出“虚实”之情。否则,战争结局当是另一番景象。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可谓知彼知己,通过长期先进的卫星侦察和人工情报,详细地了解了伊拉克的军事部署情况,“以实击虚”,利用强大而先进的高科技武器,迅速颠覆了伊拉克政权。由此可见,即使到了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善“识‘虚实’之情”,仍然是掌握战争主动的不二法门。

三、用“虚实”方略

敌对双方在战场上的较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强凌弱”“以实击虚”。这里所说的“强”“弱”“虚”“实”,都是相对的,只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于敌人更强大、更坚实,就可以发动攻击战胜敌人。

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避实击虚的具体方略“攻其所不守”,即攻打敌人不易防守甚至没有防守之处;“出其所必趋”,即攻击敌人必须援救之处;“冲其虚”,即主攻敌人的薄弱虚懈之处;“攻其所必救”,即攻击敌人的利害攸关之处。这些方略无不体现出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高超的战争制胜艺术。战场上的“虚实”,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敌对双方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双方都在战场上为找到对方的虚懈之处斗智斗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草庐经略·虚实》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或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虚藏不露,使人掉以轻心;实显威势,让人胆战心惊。如果以虚掩实,往往能置敌人于最绝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比如,在军事交流中,较弱的一方保持军事上的不透明,更能增强其威慑力。虚实两者,必相辅相成,相生相存,方能奏效。两军对垒中,一味主虚,如无烛之光、无水之气,若被识破,必遭失败;无虚之实,如方木磐石,呆板笨拙,一经对垒,难成威势。

敌对双方在战场上斗争的主要策略,不外乎“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实而实之”“虚 而 虚 之”“先 虚 后 实”“先 实 后 虚”“外虚内实”“外实内虚”,等等。虚虚实实,虚实相乱。使敌方之实因我方规避而变为虚懈,形同废物;使我方之虚因敌方无备而变为坚实,反客为主,从而实现“以实击虚,避实击虚”之目的。城濮之战中,晋军就是采取“避实击虚”之策打败楚军的。面对楚军强大的进攻,晋军“退避三舍”,然后发起反攻,一举消灭了强大的楚军。“退避三舍”的好处,就在于既避开了楚军的锋芒,骄纵了楚军,又激励了晋军的士气,还赢得了诸侯国的同情。同时,又创造了有利于晋军不利于楚军的战场,可谓精彩之极,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二战”之前,德军针对其海军无法在水面与英军抗衡的现实,遂采取“冲其虚”策略,大力发展潜艇,并创造出了潜艇作战的先进战法,曾经一度在战争中横行海洋,给敌军商船和战舰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抗日战争中,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战方针。其实质,就是在局部战场上,化敌之强为弱,变我之弱为强,同样也是运用“避实击虚”和“以实击虚”的策略,最终战胜了强敌。

战争制胜的关键在于驾驭“虚实”转化,根本在于化敌之强为弱,变己之弱为强。在促进“虚”与“实”相互转化的诸多条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含沙射影而成瘠,李广射石而没矢。影本是虚的,若以人视之,则虚的就会变为实的;石头本是实的,若以虚视之,则实的也会转变为虚的。因此虚实因情而异,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两者转化得当,就能创造战争奇迹,这也是弱国打败强国、弱者战胜强敌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投笔肤谈》说:“善用兵者,天时不能为之挠,地形不能为之阻,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以行权,则电雾风雪为之资,险易广狭为之用。”这一见解突出了主观能动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天时地利皆为我用,不在天时与地形如何,而在我如何利用,与孙子主张的“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异曲而同工。这些都是运用“虚实”方略制胜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虚实楚军敌对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古巴态度转变研究
庸国的灭亡
和睦还是敌对:从《白鲸》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敌对”国家领导人会晤地点有讲究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