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颜
(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这个要求提出以后,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党务工作者围绕组织力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既有利于发现此前众多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又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重点提出组织力概念以后,党政界和学术界众多学者很快就开始对“组织力”这一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一书沿用中组部李小新文章的观点,认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基层党组织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制度完善等多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对上落实各项任务、对下团结动员群众、对内加强有效管理的时间目标而需具备的六大能力,分别是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2]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党的基层组织力的特殊组成部分。一方面,有一些学者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一种“能力”。郭茜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师生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能力”[3]71。常静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组织在党支部书记的领导下,落实党的工作要求和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能力”。[4]张庆玫和王展认为,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引导党员、组织凝聚师生、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通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者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当作由不同的力组合而成的“合力”。比如,陈哲和王泾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领导力、行动力、协调力、服务力、学习力以“合力”方式体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有机整体。[6]7苏明华、黄敬聪等人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是包括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基层党支部,其组织力为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7]42
通过对现有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党建工作者以及其他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时,都突出了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职责,强调如何将师生党员组织起来去高效地完成党中央给予高校的任务和时代使命。但是在看到众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些许不足。第一,有关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文献中,没有提及其概念的理论来源,探究不够深入,导致一些研究直接沿用他人的概念;第二,有的研究成果单纯地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看作狭义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忽略了组织力在高校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第三,有的研究成果虽然考虑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不同于企业、机关等基层党组织的特殊性,但没有注意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分为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组织力应有所不同。当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成果,比如: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党员凝聚力、群众组织力是否是相同的意思;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施力者是否只针对师生党员,群众是否应该作为受力群体被考虑在内。
从当下的研究视阈来看,大部分学者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角度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进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苏明华等人指出,“多数教师党支部党员把学科发展与科研人物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发挥与思想政治建设”[7]42,李庆朋[8]、陈育勤[9]等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何莉炜和安娜注意到很多年轻的兼职书记因其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威信力弱且号召力不强,而导致“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不够到位”[10]的问题;郭茜指出“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员未发挥主体的实际作用”[3]73的现象,陈哲[6]10、赵北琳[11]等学者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不难发现,研究学者们有的阐述紧扣“组织力”的构成要素,有的以党支部的领导为主体,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众学者们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存在的问题的探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果实,但是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的梳理来看,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将高校基层党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也就是说,很多的研究成果虽然主观上是在探索高校中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问题,实际上忽略了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每一层级的组织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自然各有迥异,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有些研究没有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这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区分。单从字面上看,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包含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但既然设定了组织力建设这一概念,就要区别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这些其他的党建内容,其突出问题便要明确指出;另一方面就是组织力“建设”与组织力“提升”的问题,“建设”指的是建立、设置,形容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状态,而“提升”指的是提高、提拔,形容的是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状态,因此其出现的以及面临的问题当然不尽相同。最后,一些学术研究的研究方法,给人一种直接套用前人研究成果的感觉,如此“换汤不换药”地去反复研究,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去考察、调研,深入到高校各个层级的党组织中去,这样才能得到一手资料,才能进行下一步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的重点,最终还是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提升组织力的对策。现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将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系统来研究,导致所给出的对策没有落实到具体层级。例如,薛小平认为要从“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强化队伍素质、创新方式载体、深入联系师生、聚焦立德树人”[12]六个方面来提升高校组织力。白皓和李淑云建议从“突出主体功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工作方法”[13]三个方面来提升组织力。曲一铭从“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壮大服务队伍、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14]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华乐指出,要从突出政治功能,筑牢思想“主心骨”,优化组织体系,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四个方面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影响力、组织覆盖力、自我革新力和发展推动力。[15]从整理的资料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者的成果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一是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创新已有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跟上时代潮流;三是对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对外聚焦群众需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还有一部分学者聚焦于某一层级,给出的建议更值得参考。例如,针对院(系)级党组织,周源源认为首先要“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发挥院系党组织书记的“头雁效用”;其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满意度评价机制,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协同合作;再次,院系党组织要对青年知识分子做到引领其思想、关心其生活的、支持其工作,让青年教师党员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最后,院系级党员群体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以及学习和实践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变革。[16]针对教职工党支部,尹朝晖指出要从“优化党支部组织体系、发挥党支部组织功能、增强党支部组织活力”三个方面来提升教职工党支部的组织力。[17]针对学生党支部,郝颖建议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党员及干部队伍的同时,“挖掘培养一批政治敏感度高、思想意识先进、网络交流能力强的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互联网去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18]
从现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研究上,对策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虽不乏良策,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所提对策的针对性不强,有些研究成果其实就是针对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所提出的意见,并不是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一特定内容展开的研究,这些成果虽然可以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概念,还是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展开特定的研究,以探寻切实可行的提升组织力路径。其次,不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层级进行区分,会导致提升对策的实际操作性减弱,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得不到解决。再次,很少有学者将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这三个层级同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这实质上是忽略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是一个由三部分党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忽略了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这三个层级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建设更好更强的基层党组织,更是为了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等院校,提出对策的角度应放在高校这个大的格局上,而不应只局限于高校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广大理论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研究,高校中的实际党务工作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各界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高校这个平台总体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像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丰富内涵、显著特征等方面,这种有关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基础理论的阐释明显不够深刻。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实地调研和考察,找出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提出对提升组织力有针对性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