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恺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竞争也愈加激烈,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会面临着更多挑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之频频发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新难题。[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发展质量。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是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都需经历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上,我们通常将这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此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理想和现实的不符合,现实中自己的大学和理想中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会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新生会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进而产生焦虑和困惑,造成心理失调;再次,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是班里的佼佼者,步入大学后在众多才子中失去光环,心理上难免会产生较大落差,这也是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之一;最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因脾气性格、生活习惯、家庭经济条件、消费水平的差距等会出现暂时性心理障碍。大学新生面临的以上种种不适应,如果未及时得到有效调整,会导致其焦虑、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学生还会因长期的不适应而休学,甚至退学。因此,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教育和调适,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适应期,成功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多情况下来自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痛苦情绪中;课业负担较重,课程内容较多,课容量大很难及时吸收消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有问题,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等等,也会带来压力;另外,部分学生报名各类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教师资格证等,这些证书的考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学习,如果考不过,会产生心理焦虑;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读研,考研也会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可能会产生焦虑、强迫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部分大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擅长为人处世,或家庭经济贫困也会造成心理压力。
首先,大学期间,在与同学合作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愉快的状况,不少大学生因为缺少人际交往技巧,或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导致与人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交往障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宿舍里面不声不响,踏着铃声进出课堂。”这句顺口溜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当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沟通能力、缺乏交际技巧和原则,造成交际偏差。较为敏感的学生会产生偏执自闭等问题,因缺少倾诉对象,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其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个别同学因生活贫困缺乏自信不愿与他人接触。据统计,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中大约有20%的学生是贫困生,这其中5—7%是特困生。有的贫困生认为贫穷是丢脸的事情,缺乏面对贫困的勇气,与同学相处时自卑而敏感,选择自闭、逃避的处理办法,甚至引发抑郁症、自闭症。
大学时期的学生对两性问题比较关注和敏感。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情感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失恋导致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大学生因恋爱失败导致心理变异,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目前,大学生就业人数远超就业岗位,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与硕、博研究生相比,本科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有的学生缺乏勇气,不敢主动自我推荐,思想上有很多苦恼和困惑;有些大学生没有认清现状,对工作期望过高,导致一次次的面试失败,带来了很大打击。有的可能会逃避现实,毕业就失业,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客观原因,如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如心理冲突、自我评价不客观、不能准确评价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等等。这两方面的原因极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失衡。高速度、高竞争、高科技的社会环境,加上沉重的心理负荷,造成多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调适取决于个人内因,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即便是心理医生,也只能做到“助人”。因此,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需要自己来维护,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抗压能力及稳定的心态。能力与心理素质相辅相成,这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信心,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本领。适当的压力能提高承受力,艰苦和困难可以锻炼人。意志力最为重要,人无志不立,意志不坚定,最难当重任。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谦虚谨慎、助人为乐、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拿出不断前进的积极态度,从“要我学”转变至“我要学”,从“学会”转变至“会学”;其次,大学生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避免“仓库式”的学习;再次,大学生要了解创新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最后,大学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要不断为自己树立可行的短期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培养自信心。合理的短期目标可以为进步提供新的起点,随着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循序渐进,攀上人生高峰。如要求自己两周准备一个竞赛或一个演讲;作为班干部,一个月内精心准备一次读书活动;一学期考过英语四级,等等。一次小小的成功会激励下一次更大的进步,一个短期目标实现时获得的成就感,使人做事更有信心,信心可以激发创造力,从而使工作更有效率。[3]成功的经历对于维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大学生要学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受挫能力和承受焦虑的能力。如果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较弱,面对困难踌躇不前,极易出现负面情绪波动,影响学习与生活。调整情绪的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断调试与锻炼,如可以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追求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如考研)等。通过不断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毅力,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会变得越来越从容。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个人自信心和同学间的理解,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爱能够滋润健康心理,大学生要主动献出爱心,友好地与人交往,做到多尊重、多理解、多包容,用真心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要多看他人长处,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对人不求全责备,多赏识、多赞美,因为“渴望关注、渴望欣赏、渴望赞扬”是每个人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在遇到矛盾时,要善于换位思考,多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变相沟通。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环境才会更宽松,也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学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时,采取合理、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进行自我保健,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可找亲朋好友诉说,或者在合适的场合下放声大喊、大笑、大哭来发泄情绪,也可以以写日记或写信的方式缓解,或做运动等。大学生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找到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但不要过分放纵自己。同时,应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培养幽默感,在生活中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偏激。
每个人应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找到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去获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功;同时要遏制消极心态,如“我做不到”“大家都不接受我”“我脑子不好用,学不会”等想法;要撕掉不合理的自我标签,如“我必须把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我必须让所有人对我刮目相看”“我必须考年级第一”等。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事物,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增强自己的信心。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激烈的竞争,只有做到正视现实,不断调整,才能更好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当前,综合素质是评价个人的关键指标,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创新的专业知识加上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