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很多企业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了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规模,是国家纳税的主力军。然而作者观察发现,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虽然中小企业产生的较快,但是消失得也快,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小企业风险预警能力的缺失,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不能将风险管理事前控制方法灵活运用。企业民商事纠纷的事前控制就是其中典型之一。
事前控制的概念主要包括预测控制和计划控制两方面内容,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生产活动之前,通过选择不同的生产方案、可行性研究和对效益的评价措施,达到价值管理的科学合理性。[1]
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就是事前控制,在当下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保护罩,但是企业进行经济生产生活中充满了法律风险,一旦合同订立出现漏洞、生产生活中出现纰漏等都将是对中小企业的致命打击。但是事前控制就是在企业进行生产生活之前提前发现风险所在,通过加强对风险的预防、管理措施达到减少风险提高企业经济交易的目的。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材料检查、设计图纸检查、生产方式检查等方式都是事前控制思想的典型体现。
首先,事前控制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减少企业的风险。其次,企业民商事纠纷的事前控制程序没有繁琐的步骤,可以被企业的广大员工接受,在企业推行过程中不会有太多阻碍。最后,事前控制不仅仅减少了民商事纠纷,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事前控制策略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受限,流动资金较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2]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剧烈的竞争压力中生存下来,不少企业铤而走险参与恶性竞争,市场生产环境进一步变坏。企业项目负责人明知风险的存在而忽视,或者企业负责人没有对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都导致企业生产问题的出现,企业民商事纠纷现象频繁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之间的民事纠纷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现象,民事纠纷案件涉及的主体复杂、案件审理周期较长,企业民商事案件审理效率低下。[3]大部分民商事纠纷案件以企业之间的协调解决,一些案件中由于企业时间紧迫的原因,案件不经过深入调查就通过赔款的方式结案。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因为承担巨额赔款导致的倒闭,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其抗干扰能力低,一旦民事纠纷案件发展,中小企业生产资金链断裂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活动的停滞。甚至有部分企业案件审理过程多达五六次都不能满足双方的诉求。究其根本,还是企业的事前控制工作的不到位。
1.主体关系不明确
一些企业为了形成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的产权和主体关系模糊不清,在企业生产环节中出现问题定责困难。中小企业缺乏事前控制,很多就是因为分权局面和小权局面的出现导致的,中小企业活动不规范,甚至出现产权人不参与企业管理,没有实际管理权的现象出现。[4]在企业出现民商事纠纷问题之后,很多问题都尚有挽回局面之时,企业就以破产重组的方式逃避债务,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诿,民商事案件由此影响变大,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
2.中小企业没有信誉管理的观念
很多中小企业仅仅追求当下的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信誉管理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保证,由于企业不注重本身的信誉管理,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缺失,在企业销售部门体现得尤为明显,是引发企业民商事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严明的企业财务监管体系
企业的民商事纠纷大多都与企业的财务有关系,但是就作者观察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独立的企业财务监管体系,合同审核体系甚至只是摆设。很多民商事纠纷都是因为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监管流程,合同审查工作不到位,给企业带来大量损失。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在订立合同时仅仅以口头约定作为合同部分,在就约定内容发生纠纷时,双方各执一词,难以明确双方的责任,这都是民商事纠纷现象发生的导火索。
4.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要对风险有敏锐的嗅觉,要能及时发现风险、识别风险,这样才能做好企业风险事前控制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然而事实相反,中小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普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风险发生麻木,反应慢。
很多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把控工作,导致民商事纠纷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的事前控制,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产品质量把关监督体系,避免因为产品质量低下产生不必要的民商事纠纷。其次,在企业的生产交付工作时,由于合同对相关问题表示不清,企业产品的验收工作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可以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此达到加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目的。企业还应该建立刚性的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及时发现剔除企业的风险因素。最后,企业在原材料购置和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要全面,减少民商纠纷的诱因出现。
企业信用等级体系的建立是指在企业进行事前控制之前,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级工作,对于一些遵守信用,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简化审核流程,为其开放快速通道,加强合作。但是对于一些失信客户,企业应该加强审核力度,或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制定不同的事前控制管理措施。
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得中小企业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不能满足当前的企业民商事纠纷事前控制的需要,完善的事前控制体系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员工需要对风险有敏锐的嗅觉。整合企业风险控制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专业要求,人才引进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中小企业加强事前控制不仅仅需要相关部门招募专业人才,还需要拨出专项资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补充巩固其现有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其对民商事风险的敏感度。另外,由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这就需要相关管理者将目光放在最前沿,保证工作人员保持一个较高的专业水平。
加强加大监督力度第一步是要完善一套纠责体系。作者认为监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监督力度不足可能带来道德风险和员工懈怠工作。
纠责体系的建立需要明确企业主题关系,企业民商事责任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变更做出改变。各个主体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项目之间明确责任。
企业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体系,对于积极工作,配合单位施工管理措施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不遵守措施的员工予以一定的惩罚措施。另外,应该形成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将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体系意识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个企业员工之间。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事情控制是加强企业风险预警能力,减少风险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从事前控制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事前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