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卫红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如何进行分层进行教学分;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什么是分层次教学呢?———我们把教学过程中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过程称作为最高境界,以此衍生出来的部分学生参与教學过程、部分学生达到最好效果以及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等的情况所对应的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分类,这就是分层次教学。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困生和优等生及中等生)都能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分层进行教学呢?
一.目标层次化,主动求知。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教学目标层次化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年月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第一个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第二个目标是在年历月历卡中得出平年和闰年,第三个目标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感知24计时法,第四个目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第4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二.培优补差,共同提高。
教学要求多样化,不同层次学生不同要求。
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自学就是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新问题、新观点……
以《按比例分配》为例,介绍我是怎样不同层次学生不同要求的。
(课件出示情景题),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并提出第一个问题:1. 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因为这与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大家做个了解(知)。接着出示按1:4的比例配置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在知认识环节中我出示(1). 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2). 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3).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采取的形式是小组交流,并汇报。
在情(内心体验)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画出线段图,并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这样直观的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在行(行为运用)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我巡视,及时发现孩子们不同的解法,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不同的方法,(课后我觉得应该在小组内先交流再展示方法就好)并请学生各自讲解自己的方法,在学生讲解后,请学生质疑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最后学会检验的方法:(验算方法学生容易掌握,所以此环节我请学困生回答)
这一环节,学生的分层次活动体现在:知(认识了解)——运用学习的材料,围绕自学的主题,情(内心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自主、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行(行为运用)——在自学中学会思考、自主感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观点。
教师的活动体现在:
为全体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学习材料设和谐、宽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组织、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材料,分层次地进行学习,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自学活动之中,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放开思路,张开想像的翅膀,通过有步骤的训练,在运用所学的知识的同时,用活知识。在独立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互批、互评、互议,得出新方法、新设计……
教师的活动,主要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上。不仅要注意练习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还要注意练习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处理。
三.善于激励,增强信心。
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于优等生,应该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于中等生应该扶放结合,以鼓励为主,对于学困生应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尤其对于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植树问题研究的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次学习”教学呢?
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好好引领全体孩子去理解间隔的含义。“间隔是指两个类似的事物之间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对于优等生,教师只需提醒空间上的距离我们能看到,是一段线,一段路,有一定的长度。时间上的距离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感受到,隔了一定的时间长。在指导理解间隔的时候,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感受,第一是空间上的间隔,第二是时间上的间隔。那广场敲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中等生学生可适当通过实例归纳出了规律,老师组织孩子利用画图或者学具的排列来验证规律,进而结合实际生活应用规律,通过探索孩子也能够比较完整的,顺畅的说出这些公式。
对于学困生要善于激励,指导学生通过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之后是这样说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用画示意图和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植树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指导孩子在不断地画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体会到分隔的点数和栽的棵树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清楚地提示我们孩子要经过自己画线段图,感悟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后再小结规律。只有在这种感悟中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没有思考的成功,孩子们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所以分层次学习”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中增强信心,获得的成功,才能激动人心。
参考文献:
[1] 陶仁义 《新课程(下)》[M] 山西:山西省新闻出版局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