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变革的背景下,高职课程也需要“1+X”证书制度体系下强化课程与证书之间的衔接工作。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作为技能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类别,将“1+X”智能财税证书融入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能够促使学校在培养多方面技能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择业和就业机会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基于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对大数据与会计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智能财税;“1+X”证书;大数据与会计;课程改革
1 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在此要求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更加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基于基础理论知识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进而为满足社会就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大数据与会计的人才培养而言,其不仅需要促使其优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还需要将“1+X”智能财税证书融入到学习范围中,进而为优化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以下将基于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以及改革必要性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2 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就其课程结构而言,会计学中的专业课程占据比例为50%左右,而专业选修课为20%左右,而实践类课程约占课程的10%,由此可见实践课程的总体比例仍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从而将不利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亟待加强,尤其在现代会计岗位工作已逐步从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背景下,人工账务处理技能的培训应该在会计类主干课程完成的前提下及时跟进,同时还需要将就业过程中常用到的财务软件以及会计智能系統融入到课程体系教授中,促使现代大数据与会计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继人工职智能会计时代的需求,实现教学与就业需求的快速融合。
另外,为进一步使会计课程设置与现代会计岗位群相适应,可将“1+X”智能化财税证书划分为多个部分内容信息,期间需要以中小企业财务代理为基础,建设大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内容整合到传统会计核算中,进而促使财务与税务充分结合起来,为深化"1+X"智能财税理论"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促使学生在掌握全面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就业选择的机会。
3 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课程的改革的必要性
在“1+X”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实施主体是各个院校;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主体是相应的社会认证和评价机构。“1+X”证书制度启动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学历教育进行强化和拓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面向的对象有传统在校学生、“百万扩招”生源和社会人员,考核内容、难度和生源结构的不同,将导致生源学习考取X证书存在学习能力简单化与层次化并存、学习目标共性化与个性化共存、学习时空确定化与不定化并存,进而使得大数据与会计的学生能够通过额外的技能学习,实现对现代化会计方法的深入学习,进而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4 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校企互培,提升试点师资实力
为了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文件精神,重点围绕建筑行业发展、京津冀区域人才需求、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2020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数据与会计为试点专业,申报并获批了“1+X”财务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同时还需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通过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合作制度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双师教师校企互培工程。聚焦“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有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执业技能、财务会计等新知识的培训,此外,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为财务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4.2 产教融合,积极开发新形态教材
专兼职教师、校企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并结合财务会计“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积极开发《财务会计》新型活页式教材。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了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从点到面再到整体,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识图技能。《财务会计》活页式教材,方便学生根据需求进行分篇学习,也有助于及时更换已经过时的规范和识图任务等内容。可用于识图类课程授课,也可用于财务会计“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还可为在职企业职工提供专业识图绘图培训资源。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考核要点,校企合作,编写“双元”活页式或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云学习平台。“活页式”新形态教材在内容形式的“活”,可及时更新行业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部分,不破坏整体结构;体现内容逻辑的“活”,可根据“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不同考核要求实现模块化拆分与组合。对于操作性考核较强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配套“手册式”实训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将学生的实践任务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内容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掌握知识、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此外,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特有优势,利用“X”证书的社会评价组织已有的视频、图像和技术等资源,积极配套开发多媒体平台,建设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云教材”。
4.3 多方联动,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多方主体联动发力,建构会计实习教学体系。第一,实习课程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第二,注重与理论教学同步,以实践指导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结合的教学运行模式。在学校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组织见习学生开展实习活动,促进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零距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训计划,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设有会计教学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际经营环境;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使学生在会计实验中,通过“实践训练”和“强化训练”,成为一名有经验的实习会计师。同时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实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会计教育公开化;要了解会计市场对大数据与会计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要加强会计理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及时补充不足,补充相关知识;要提高师生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沟通、团结协作等。校外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学生直接到校外实习基地或顶岗实习。一般为岗前培训、综合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团队教师、校企通力合作,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上创建了财务会计“线上”学习资源,并根据中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的重组,帮助学生根据个体需求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平台学生的学习情况、留言反馈、主题讨论等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解决共性问题,课后辅导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学生通过线上学基础+线下攻难点的学习方式,为后期的提高和强化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冠肺炎特殊时期财务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教学保障。
4.4 赛教融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养
新时代发展需求也详细分析了"1+X"智慧型财税证照考核要求,一方面体现了智能化,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因此,要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结合起来,把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结合起来,把素質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衡量标准的重要补充,职业技能鉴定体现了双重认证制度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考试相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完成培训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后,可申请国家认证的会计学专业证书,获得会计学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ERP培训证书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展就业市场,为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
期间为保证财务会计“1+X”技能等级证书的顺利实施,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了相应实训室。针对“新基建”环境下,针对大数据与会计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依托“ERP实训系统”资源,对学生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培训,并选拔学生参加国家改革试点赛,赛教融创,聚焦学生核心职业素养提升。“1+X”证书制度的落实,需要教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相对接,编写“X”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筹组织和同步实施,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和同步评价,最终满足企业需求和个体就业需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更加需要在学习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扩大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范围,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更好地契合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以此同时,大数据与会计学生也需要注重对“X”证书的考取,将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能力转化为智能技术能力,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俏颖.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纳税,2019,13(36):56-57.
[2]刘城瑜.“1+x”智能财税背景下的课程融合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20(21):164.
[3]杜雪花.契合“1+X”证书制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5):190-192.
[4]童莹.“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时代经贸,2020(29):87-88.
作者简介:赵超越,1984.11,女,满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讲师,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