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上下有五千年历史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歌剧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而越剧是歌剧文化中五大喜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并在发展传承进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跨越性。本文对越剧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从继承创新及融合的视角分析当前越剧跨文化传播路径,为我国越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越剧;跨文化;传播路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日渐提升和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戏曲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越剧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地方戏曲类型但其跨文化交往的条件比较充分,因而在跨文化发展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对越剧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并传承对越剧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越剧跨文化传播分析
(一)越剧发展过程中内涵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在分析越剧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随着现代文明发展进步,越剧跨文化传播表现出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跨越,并且表现在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其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是实现越剧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使得越剧发展内涵与形式都不断丰富。究其原因在于农村中农民的品味由于受教育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与城市公民品味相比较更简单粗俗,因此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捕捉到了这一特征,从而实现了从“路边剧”向“剧本”发展,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特征,改变了舞台表演形象,从农村小戏转变成地方大戏,使得发展的内涵与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二)越剧发展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飞跃
越剧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飞跃发展反映出了越剧跨文化交往能力。在越剧文化中才子佳人是重要的戏剧特色,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对越剧的冲击影响下,观众对传统越剧表演内容及形式都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因此为了寻求发展与传承下去,越剧根据群众需要进行了创新发展,越剧表演保留了传统精髓部分,但也在越剧创新思维及内容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思想,从而实现了越剧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飞跃。这一特征也在越剧与网络文化结合上得到了明显的表现,在2002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及2012年基于《甄嬛传》改编的越剧中可以看出,越剧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特征,融入了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思想价值观等。
(三)越剧发展从地方戏曲文化向其他戏曲文化飞跃
越剧的跨文交流在地方戏曲文化向其他戏曲文化发展中表现更为显著。经研究发现越剧发源于乡村,地方性特征非常明显,随着对外发展越剧的表现形式日渐丰富多样,以绍兴大型板戏为例,它经过长时间发展后也最终演变成为大型的地方戏曲,带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又逐渐走出区域。与此同时越剧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融入了其他戏曲的内容及形式特征,例如融入了京剧中的咏叹和表演、昆曲中文化成分等。因此越剧发展历程犹如一个熔炉,把其他戏曲的优秀文化不断融入到越剧中,实现越剧的壮大长远发展。
二、越剧跨文化传播路径
(一)文本翻译
当前越剧最直接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是文本翻译,不改变越剧演出内容形式,只把越剧内容文化进行英译,从而实现越剧向国外进行传播。文本翻译的越剧跨文化传播很早就开始发展,早在1938年越剧皇后姚水娟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就被国外《大陆报》报道,对花木兰角色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接着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的电影招待会上播放了越剧电影《梁祝》,并被比喻成了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1955年中国越剧团曾访问了东德和前苏联,并把《西厢记》和《梁祝》推上了国际舞台。1962年国粹《红楼梦》的演播也使得越剧更加广泛地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演出瑰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输出,尤其在一带一路尝一下越剧走出国门的机会频繁增加,其中越剧《梁祝》不断优化并在欧洲美洲及大洋洲进行跨地区的巡演,文本翻译使得《梁祝》的唱词、内容及介绍和形式都更加容易被国外观众理解,从而把中国经典戏曲文化传递交流出去。
(二)汉译文本移植西方剧作
越剧跨文化传播的另一种有效路径是汉译文本移植到西方剧作中,并以越剧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最经典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莎士比亚戏剧与越剧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内容、舞台风格、美学风格及戏剧的悲剧共性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越剧与莎士比亚戏剧可以融合在一起。具有代表性的融合作品有1942年袁雪芬演出的《情天恨》,它是改编于《罗密欧与茱莉亚》,1946年傅全香的《孝女心》,它是改变于《李尔王》。到了21世纪越剧改编于国外名著的例子更多,例如《第十二夜》等,而且改编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莎士比亚戏剧,还有其他西方戏剧例如《心比天高》、《海上夫人》、《茶花女》和《寇流兰与杜丽娘》等。其中《茶花女》是把英国名著《简爱》以越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用越剧语言把西方戏剧作品演绎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越剧的跨文化传播,而且十分容易为西方国家的观众所接受,但这种方式下的越剧跨文化传播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而不是演绎自己经典传统故事,跨文化传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寇流兰与杜丽娘》在2016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并在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中国剧作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时演出。它利用了越剧方式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经典作品进行珠联璧合,把两种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中西拼贴并置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国内外观众都容易理解和引起共鸣,较好地达到了跨文化传播目的。
(三)合作演出与研讨会
除了上述的方式以外,与海外艺术家合作演出并举办戏剧有关的研讨会也是越剧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走出国门更加详尽融入的交流使得越剧创新发展更加顺利和广泛快速。在2012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及伤害评弹团就曾一起赴韩国进行合作演出,两国的艺术家们一起演绎了《春香传》,并为两国的观众所热烈欢迎。不同国家的戏曲家之间进行交流演出能够更好地取长补短,将各自的特色融入在作品中,實现了双方戏剧文化跨国跨地区交流,最终实现了双向的跨文化传播。此外,不同国家之间共同举办戏剧有关的研讨会也是越剧跨文化传播的另一重要路径,尤其是对越剧文化的学术研究,使越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髓广泛传播开来。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为例,其演员王君安就在美国阿默斯特学院等高校中演出了我国著名的越剧《柳永》和《牡丹亭》,并与高校进行了越剧学术交流。
结束语
越剧作为我国戏剧的重要剧种之一,其传承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跨文化传播是越剧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越剧发展过程中对其跨文化传播进行积极的研究,并以现代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越剧跨文化传播进行理论指导和路径创新,促进越剧在世界舞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邓智元.《声入人心》对越剧《梁祝》的跨文化传播启示[J].今古文创,2020(03):65-68.
[2]凌来芳,陈为仑.越剧的跨文化传播翻译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剧团网站为例[J].东南传播,2019(11):61-63.
[3]黄雁鑫.越剧跨文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2):165-166.
[4]凌来芳.传承革新 多元融合——越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7(01):54-59.
[5]凌来芳.越剧跨文化传播中外宣翻译的若干思考[J].海外英语,2015(17):109-110+113.
[6]刘琳,张文静.跨文化传播:越剧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戏剧,2013(08):56-59.
作者简介
王建民:男(1963.10-)江苏镇江人,二级演出监督,戏曲舞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