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摘要落叶终要归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脚下土地有着深厚绵延的感情,因为人民深知泥土的宝贵,懂得“靠种地为生”的智慧。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土人口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带来发达的工业文明正不断地冲击着乡土文化。生活在故土上的老百姓在价值观、人生态度等心理层面,也悄然发生变化,而了解这些变化及原因,将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从而拓宽视野、培养情感。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由概念界定到价值研究,并对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特点进行多方面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概念界定;价值研究;特点;分析
文学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写照或升华,透过作品内容,读者能够了解故事内容、探究故事背景,并从中引发各种有益思考。而乡土小说则是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代表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中国涌现不少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乡土小说理论日臻成熟,乡土文化得到充分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在逐步加深。
乡土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内容,教育部教材编制人员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经过多次审核、评选,将几篇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纳人书本中,如鲁迅的《社戏》《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乡土小说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与深情,对故乡可爱可敬的人的怀念,对童年趣事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叹。
一、乡土小说的概念界定
当代作家对乡土小说的界定各有理解,作家茅盾曾提出:“对乡土居民现实生活的思考,应当与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独特民风民俗中感知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想法深刻地影响到后人对乡土小说的审思和创作。
现今被普通认同的乡土文学的概念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在乡村无法催生对故土的热爱和思考,只有当其进人全新环境后,内心的隐约改变往往酝酿出对乡土的怀念与追思。而一些表达力强的乡愁诗作,虽然作者对故土的怀念情真意切,却不属于乡土文学。
二、区分乡土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
并非所有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都是乡土小说,读者应明辨这两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乡土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文化特色,不单是描绘风俗人情,寄予读者的还有对故土现状的反思和依恋,既有无奈、哀愁,也有控诉、驳斥。代表作家鲁迅,他所描绘的浙江绍兴小镇文化,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如《故乡》里祭祖文化、扑捉野生动物“猹”,《社戏》里空地随处搭建的戏台子等,随着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乡土的情感愈加浓烈、深切。
其次,乡土小说关心社会问题,基于对乡土民风民俗的铺写,并从剧烈的反差、矛盾中引出现实思考。而农村题材的小说大多一针见血,直接指出农村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作品分析和解释问题,它所反映的不是全面的乡土风貌(生活习惯、宗教礼节等),而是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一般现状。
三、乡土小说的研究价值
1.从选材意义角度分析
乡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较大,而且不同版本教材所选篇目、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人教版、统编版和苏教版三类,具体变化如图所示。
新课改后,国家倡导要给学生减负,要提高语文教材内容的质量,更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选取符合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佳作,在不断改版中精益求精。三个版本选材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风格,人教版数量最多、作家最具特色,而且文章的篇幅得当,苏教版和统编版篇目相对少一些,但作品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这三个版本都收录了多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某种意义上说,从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当代典范,更易深人人心、启迪民智。
2.从教学意义角度分析
乡土小说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性,因其保留着最醇厚、正统、独特的语言或方言文化,加之作者笔下生动的地方性风俗画面,使得地域之美得以彰显。初中生的好奇心强,对有特殊的语言文化的作品颇具喜爱,能够体验到作品中个性不一、命运坎坷的人物心理,乡土小说恰好满足其阅读兴趣。乡土小说是绝佳风景的再现,从《社戏》里感受到浙东水乡的碧波荡漾,从《白洋淀》里体会到水乡人情的纯朴自然,从《呼兰河传》里体悟到东北老百姓的豪爽顽强,从《边城》中感悟到湘西人民的热情纯真。
乡土小说的另一特色在于包含深厚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透过作品,读者能够了解到华夏大地不同区域人民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以及苦难历史催生出那些鲜活、立体的人们。乡土小说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使得读者对万事万物树立正确的认知,逐渐对自然、社会、国家和民族产生敬畏感和认同感。
四、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
1.从选材意义来看
初中语文教材在乡土小说选材方面,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思维发育特点一初中生对事物的感知要经历一个由浅人深的过程,学生倾向于所读内容的华丽、丰富,较少地思考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因此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更强烈。在选材时,注重选择那些从孩童视角去描绘乡土风貌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少年迅哥儿对一切事物表现出别样的好奇,百草园的虫儿鸟儿、花草树木似乎成了作者的玩伴,内容充满童言童趣。在《故乡》中作家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描写,既传神又有趣,好像文字能将人物的全貌还原出来。这些作品者寄托作者对故人的追忆或讽刺,映射其对现实生活的无力和市井小人的嘲讽。
2.从版本删减来看
教材中乡土小说的篇数减少,很多作品已经被删去。从不同版本的选材变化中,不难发现教材中留下的作品数量精简、主题明确,符合初中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减负减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3.从作品赏析来看
乡土小说的显著特点在于地域性,主要表现为独特的方言文化、古朴的风俗文化、极具张力的风景画面,以及作者笔下那些带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乡土小说所传达的主题不一,有对故乡人与物的追忆和怀念,有对故乡的迷茫和疏离感,也有纯粹的文化习俗描述,还有对苦难历史、战争压迫的控诉和反抗。
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浙江绍兴的小镇上,讲的是作者准备搬家前往北京居住的故事。在绍兴时他目睹童年时期的人或事的改变,少时玩伴闰土的机智活泼与中年闰土的麻木胆怯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贫苦生活给予其肉体、心灵的打压。而年轻时美丽大方的杨二嫂,经过岁月和生活的操练,成为自私、庸俗、狭隘的市井小人。
通过对《故乡》这部作品的剖析,笔者体会到作品语言的美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变化,如开头描写故乡深冬时死寂、萧瑟,为下文奠定悲凉基调。紧接着,作者回乡的欢悦瞬间转化为莫名的悲伤、失落。随着作者靠近回忆中的一切,其内心情感一步步放大、升华,借助倒叙、插叙等艺术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进行鲜明对比,作者没有指明变化原因,而是在字里行间给出了解释,映衬出封建腐朽礼教、贫困生活给予农民的压迫,而作者在生活的冲击中迷茫、忐忑,他渴望故乡的温暖与质朴,却被无形的隔阂彻底地阻挡在外面。
4.从作家传达的意志来看
鄉土小说所展现的故乡风貌是别具一格的,浙东水乡的船舶飘荡,湘西楼阁的悠远空灵,东北故土的辽阔悠长,以及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丰茂旺盛,这些美景赋予这类文体以画面感和语言的美感。此外,不同作家传达的意志不同,比如鲁迅的作品鲜明地表达对贫苦国民的同情和批判,沈从文、刘绍棠等作家也通过作品讴歌故土纯真人情,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在历史苦难中流露出对故土沦丧、国破家亡的哀悼和沉思。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