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国栋,彭正刚,吴春宝,李 涛,刘庆国,漆 伟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漆伟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重庆 400010)
正骨手法以传统中医学为根基,骨伤科学为指导,已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并形成了诸多学术思想。其中,有以“摸法为纲,八法相辅”为理念的北京清宫正骨[1],也有以“平衡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河南平乐正骨[2],还有以“先内后外,筋骨同治”为核心的重庆渝州正骨等[3],这都彰显了各地正骨手法的繁荣发展。正骨手法不仅可以用于切开复位的椎体骨折[4]、闭合复位的桡骨远端骨折[5]等骨折类疾病,还可以用于踝关节扭伤[6]、颈椎病[7]等筋伤类疾病,这也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骨科疾病。有学者将中医正骨手法和美式整脊进行了对比,认为中医正骨手法具有筋骨并重的诊疗理念,以及快捷效佳的诊疗优势,但仍需保持现代发展理念以取得新进展[8]。然而,目前国内正骨手法的研究文献已数以千计,仅通过人工检索已无法准确清晰地了解其研究热点与趋势。
CiteSpace是一款文献计量统计可视化软件,可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多角度分析,绘制和解读知识图谱,总结某一领域的研究结构[9]。因此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对近10年正骨手法相关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阐述正骨手法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进一步正骨手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文献来源,在医药卫生科技目录下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主题=正骨and手法”(精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2021年3月29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研究主题为正骨手法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名老中医医案。排除会议论文、科技成果、新闻、稿约,论文信息不全和全文不能获取的文献,与正骨手法主题明显不相关文献,以及重复文献。
1.3 数据处理 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导出的文献信息包括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并将导出的文件保存以download-正骨手法.txt命名。在导出的.txt文档中,对标点、分隔符等进行校对,避免因源数据格式不规范影响数据挖掘结果的准确性。发文机构以论文实际标注为准,考虑到标注的机构名称分级差异较大,对机构名称进行适当整理,如将“四川省骨科医院创伤科”统一为“四川省骨科医院”。因存在研究机构更名情况,本研究以现行名称进行分析,如将“河南省骨科医院”统一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统一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等。
1.4 研究方法 将Refworks格式的数据导入CiteSpace5.6.R4,设置相关参数:时间间隔2011—2020年,时间切片为“1”,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C、CC、CCV默认系统原值,调整Top N=50,Top N%=20%,算法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merged network,可视化应用Cluster View-Static,Show Merged Network。
2.1 发文量分析 共检索出文献1 66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1 471篇。图1显示了2011—2020年国内正骨手法研究领域的文献逐年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正骨手法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均衡上涨伴偶有回落的趋势,年均发文量约147篇,说明该领域研究热度持续不减,学者稳步增加。
图1 发文量年度趋势图
2.2 作者合作可视化分析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由315个节点,428条边构成,显示作者名的节点发文量均≥4篇。(见图2)发文量最多的为范志勇,共27篇。形成5个主要的作者共现子网络,其领军作者节点依次为范志勇、赵明宇、曹慧、黄会保、陈柯。依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ηmax[ηmax(最多文献量)=27]。通过公式计算N=3.891,故该研究中发文量≥4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60位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量为404篇,占纳入文献总数的27.39%,满足普赖斯定律,表明以上5个共现子网络可视为正骨手法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团队,综合分析后发现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不尽相同[10-14]。(见表1)
图2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表1 主要团队研究方向
2.3 机构合作可视化分析 机构合作关系图谱由82个节点,25条边构成,显示机构名的节点发文量均≥4篇。(见图3)发文量排名前5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节点间连线表明该领域存在5个主要的机构合作群,但有合作的机构基本存在附属关系,跨机构、跨地区间的合作较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这类非附属且跨地区的机构合作密切,可能是其发文量远大于其他机构的原因之一。
图3 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高度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通常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后,关键词共现图谱由279个节点,354条边构成,显示关键词名的节点频数均≥30。(见图4)边线颜色接近黄红色,证明时间上距离现在较近,紫蓝色较远。表2为频数≥30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除词频外关键词的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网络中的地位。两者均高,说明该节点所代表的话题越重要。中医正骨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颈椎病、学术思想等频数及中心性均高的关键词可能是研究热点。
表2 关键词频数排序表(频数≥30)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说明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基础上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知识图谱中每个模块代表一个聚类,通过LLR算法从关键词中抽取聚类标签,聚类标签的序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即最大的聚类用#0来标记,本研究共形成9个主要聚类。(见图5)该图谱中模块化Q为0.812(>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是有效的,平均轮廓值S为0.686(>0.5),认为聚类是合理的。以文献发表时间为X轴,聚类编号为Y轴,得到聚类时间线路图。(见图6)每一个聚类在图中所显示的即为每一行,聚类标签表示为“#”。坐标轴靠左表示距今比较远,靠右表示距今比较近,每一条坐标轴下面的关键词代表着这个聚类相关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演变规律。结合图5和图6可分析得出各聚类的研究方向,继而可总结出正骨手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2)各优势病种中应用新探讨;(3)各年龄段好发骨伤病的疗效评估。(见表3)
表3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6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探测对应时间节点里出现频数变化率高的关键词,可以表示该领域在某时段的研究热点。近期出现的突现词代表该领域的新发现,可能会发展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本研究共得到10个突现词(见图7),图中浅蓝色部分代表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时间跨度,红色部分代表某关键词暴发的起止时间。由图谱可知,近10年正骨手法的研究热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4年)突现词分别为中医疗法、脱位、椎间盘移位,侧重于正骨手法在筋伤、脱位的应用;第二阶段(2012—2014)突现词分别为治疗、骨折、外科手术,侧重于对比正骨手法与外科手术在骨折病时的差异;第三阶段(2016—2020)突现词分别为筋滞骨错、临床疗效、膝关节骨关节炎、正骨理筋手法,侧重于正骨手法治疗筋伤病的学术理论发展及疗效评估。其中,突现强度最大的是临床疗效,可以表明现今正骨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多。
图7 关键词突现图谱
正骨手法为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共现分析功能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1—2020年有关正骨手法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作者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了正骨手法研究热点和趋势。
3.1 作者及机构合作关系 现阶段学者众多,本图谱显示的作者共315人,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占27.39%,并形成了5个主要学者团体。学者团体内部关联强,但不同团体之间缺乏合作,这可能是限制正骨手法发展的原因之一。正骨手法学术流派众多,地域性较强,本图谱显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河南、广东、北京和四川。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发文量最多高,为68篇,发文量高于同样是专科医院的四川省骨科医院。关联性分析发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存在跨机构、跨地区间的高校合作,不仅和省内高校合作,还延伸到湖南、甘肃等省的高校,而四川省骨科医院未进行外部合作。因此跨机构、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利于正骨手法长远发展,为正骨手法的发展添加新动力,并进一步发挥核心作者的领导作用。
3.2 研究热点分析 文献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文献关键词的共现、聚类情况表明,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各优势病种中应用新探讨、各年龄段好发骨伤病的疗效评估是正骨手法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
3.2.1 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正骨手法的学术思想众多,且各自都具有独到的见解。以龙氏与平乐流派为代表的正骨手法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近10年来正骨手法领域的研究最热点。龙氏正骨手法起源于现代著名脊柱病专家广东省龙层花教授,所以拥有较新派的学术思想,其特色在于“三步定位诊断法”及“颈椎正骨四步十法”,具有科学严谨、定位准确、无痛安全的特点[15]。姬成茂等[16]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结果表明治疗率较高且复发率较低,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秦标等[17]研究表明龙氏正骨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平乐正骨手法起源于河南洛阳平乐村郭氏家族,至今已有220余年[18]。其学术思想可总结为“七原则、六方法、平衡理论”[19]。李东方等[20]研究表明采用平乐正骨手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有利于脱位复位。刘密等[21]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探析了平乐正骨的辨证论治学术渊源,以进一步构建平乐正骨的学术体系。相对而言,虽然清宫流派、林氏正骨、张氏正骨等也有属于各自的研究团体,但其他学术思想在近10年的研究热度低于上述两者。
3.2.2 各优势病种中应用新探讨 适用于正骨手法治疗的骨伤科优势病种众多,不断的临床应用会引发新的探讨。骨折类中的桡骨骨折与筋伤类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桡骨骨折,特别是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的优势病种,其临床疗效毋庸置疑。层次较高的应用新探讨多集中于正骨手法与多因素方案的联合运用,比如新型支具外固定[22],以及特色中药的内服与外用[23]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当下最常见的筋伤类疾病,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理筋可取得确切疗效。现有应用探讨集中于各学术思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疗效与心得体会。赵环宇等[24]观测了宫廷正骨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效果,发现其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艾阳平等[25]从影像学动态评估了平乐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腰椎侧弯度显著降低,突出物长度显著缩短,椎体后缘至突出物距离显著增加。此外,骨折中的肱骨骨折、股骨骨折,以及筋伤中的颈椎病、膝关节骨关节炎等优势病种的中医正骨临床应用探讨也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
3.2.3 各年龄段好发骨伤病的疗效评估 骨伤病可发作于任何年龄阶段,老年与青少年两个年龄阶段更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老年患者由于骨量减少和骨质增生等因素,必定会带来更高的骨伤病风险,特别是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考虑到经济和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对具有中医特色的正骨手法进行疗效评估,可为老年骨折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选择。有研究表明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正骨手法优于内固定术[26]。田乐孔等[27]认为对于老年严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有较好的影像学结果、功能恢复结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青少年骨量多正常、骨质坚硬,外伤致骨折的发生率较低。王李钢等[28]研究表明平乐郭氏正骨法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严重移位骨折安全有效,感染率低,愈合及塑形时间短。此外,青少年一些不可忽视的发育性骨病的正骨手法治疗有效性也是研究的焦点。在临床中采用仰卧牵枕微调手法,先揉筋、后正骨,筋骨并治,可以有效纠正青少年颈椎曲度异常[29]。王京良等[30]研究表明正骨推拿联合电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能明显改善椎旁肌肌电活动,调节腰部活动度。
3.3 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判断并预测研究趋势的走向。近10年的研究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现阶段都围绕于筋伤类病种展开,而第二阶段围绕于骨折类病种展开。深入分析后不难理解,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是社会经济效益,在治疗骨折类疾病时大多会更倾向于选择可以解剖复位且能够尽早功能锻炼的手术疗法。尽管正骨手法可以应用于骨折复位,但随着越来越精细化的外科冲击,正骨手法在骨折类病种中的研究可能会相对减少。相反,筋伤类病种作为常见病慢性病,中医特色理疗应用更广泛,因此基于各学术思想的正骨手法在筋伤类病种中的应用逐渐形成大趋势。然而,深入研究近期文献后发现,不少高层次研究不再执着于对比正骨手法与外科手术在治疗骨折类病种时的优劣,而是关注正骨手法与外科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新模式。如黄平等[31]研究表明,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指导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牛锋[32]研究表明,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正骨手法领域的研究总体呈匀速上升趋势,但也有各学术思想存在差异且缺乏合作等问题,今后应鼓励各学术思想跨机构和地区间的合作。研究热点主要为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各优势病种中应用新探讨,以及各年龄段好发骨伤病的疗效评估3个方面。现阶段的研究趋势主要以基于各学术思想的正骨手法在筋伤类病种中的应用为主,但也应重视探索在治疗骨折类病种时正骨手法与外科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