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11-24 10:23黄凯南苗滋坤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科外语

黄凯南 苗滋坤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8年大力推动“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形成覆盖全学科门类、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在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并公布了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工作组成员名单,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担任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的组长。2019年被视为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年。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对新文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新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建设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进入了有全国性组织和更大影响力的发展阶段。2021年4月9日,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论坛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2020)》,正式宣告新文科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新文科建设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聚焦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1)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 行稳致远》,《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0日,第5版。。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2756810935478328679&item_id=12756810935478328679, 访问日期:2021年5月18日。。新文科建设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当前新文科研究的进展进行分析,在对总体文献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以“新文科”为主题的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和关键词聚类以及关键词的时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新文科建设的研究热点及其变迁,较为系统地展现新文科研究的现状。本文弥补了新文科文献定量分析的空白,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二、新文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设置“新文科”为检索主题(3)检索条件为(主题%='新文科' or 题名%='新文科' or title=xls('新文科') or v_subject=xls('新文科'),截至到2021年5月14日,共检索到744篇文献,其中包括学术期刊615篇、学位论文4篇、会议7篇和报纸43篇。从时间跨度上来看,2019年之前,每年发表的文献不超过3篇,各年份的发文量保持相对平稳,从2019年开始,以新文科为主题的发文量迅速增加,2019年当年发表103篇、2020年快速增加到389篇,其中期刊发文量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83篇和314篇。这说明在2018年教育部倡导发展“四新”学科建设之前,“新文科”没有受到学界的关注,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开启以及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新文科迅速掀起一股研究热潮。 其中,2002-2020年的发文量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20年新文科发文量年度趋势

从文献来源看,发文量最高的是《中国社会科学报》(25篇),该报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展现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的窗口,致力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发文量2到6名的依次是《艺术教育》(15篇)、《中国高等教育》(13篇)、《中国大学教学》(13篇)、《校园英语》(12篇)和《图书与情报》(11篇),其余期刊(或报纸)的发文量均小于10篇。

从学科分布上来看,高等教育占有绝对优势,达到476篇,几乎呈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表明新文科建设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推进;但同时也看到,新文科的相关研究不仅涉及到文学、新闻学、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等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学科研究,也涉及到了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文理、文工跨学科交叉研究。从学科分布上看,新文科研究正在表现出推动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作用。

三、新文科研究热点: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

(一)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主要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四大类。就本文的研究对象新文科而言,其在中国的诞生源于2018年教育部大力倡导发展“四新”学科建设,同时就以“新文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2018年及以前年份的发文数量十分有限。为更好地反映新文科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CSSCI来源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此类学术期刊的文献质量更高,学术性更强、更专业,时间跨度为2019年到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14日,以主题“新文科”作为检索条件,共得到检索结果215条。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清洗整理,删去编者按、会议介绍、学术热点介绍、选题指南和作者缺失的文献,最终得到202篇相关文献。

(二)高频关键词和共词分析

1.高频关键词。关键词(4)本文对关键词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具体如下:把“新文科”和“‘新文科’”统一归类为“新文科”;把“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和“‘新文科’研究方法”统一归类为“新文科建设”;把“‘戏剧与影视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 统一归类为“戏剧与影视学”;其他关键词不做处理。一般是一篇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了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关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内在关系(5)胡秀芳、赵军、查书平、鲁凤、王晓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题漂移与趋势分析》,《生态学报》2015年第21期;余构雄、戴光全:《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旅游学刊》2017年第1期。。通过对样本文献中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展现该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202篇CSSCI来源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新文科”这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数远远超过其他关键词,表明大部分文献都将“新文科”作为关键词来使用。此外,“文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和“学科建设”这四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也较高,表明这四个方向也是目前新文科相关研究的热点。

通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20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从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时间切片为1年,我们最终得到了156个节点和274条链接,网络密度为0.0227,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数,频数越高,节点就越大,同时在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中表现为字体越大;节点之间的链接越粗,表示节点之间的共现强度越大,没有链接则表示不同节点之间不存在共现关系;网络密度越接近于1,节点之间的互动就越频繁,因此就关键词分析来看,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有限。通过CiteSpace应用软件得到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大的节点对应关键词“新文科”,表明新文科是样本文献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这也对应了前文发现的中“新文科”关键词是最高出现频次的事实;同时,从这一节点散发出许多连线,表明样本中有大部分文献对“新文科”展开了相关研究,例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同时,“人才培养”“文科建设”“学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节点也较大。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其研究热度也越高(6)陈玉梅、付欢:《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方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因此这些领域也是新文科研究的重点,这与上文的分析相一致。

图2 新文科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2.共词分析。共词分析是典型的文献计量方法,它通过分析某篇文献中几个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分析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对文献内容的分析(7)罗润东、徐丹丹:《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前沿动态追踪——对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共词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政策量化分析(8)苏敬勤、李晓昂、许昕傲:《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政策构成对比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6期;黄萃、赵培强、李江:《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变迁量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9期。、隐性关联知识(9)曹志杰、冷伏海:《共词分析法用于文献隐性关联知识发现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学科主题演化(10)叶春蕾、冷伏海:《基于共词分析的学科主题演化方法改进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等领域,但更多的还是用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分析与前沿趋势上。

我们对202篇文献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11)这里采用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构造共词矩阵,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由8个高频关键词构造的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元素的数值Ai,j表示关键词i与关键词j同时出现的文章数量,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与其自身同时出现的次数,即包含该关键词的文献数量。通过共词矩阵我们可以看到,“新文科”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这几个关键词中的一个或几个同时出现的频次较高;“学科建设”与“新文科建设”同时出现的频次也较高。

表1 新文科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部分)

(三)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文献计量另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线关系,把共线强度大的关键词归为一类,从而把不同文献的全部关键词划分为几大类。由于新文科的提出时间不长,在知网中收录的CSSCI文献有限,同时关键词较为集中,故本文只分析出现频次大于等于3的关键词(37个),聚类方法参考Callon 等人(12)Callon M., Courtial J P., Laville 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 Scientometrics, 1991, 22(1), pp.155-205.、罗润东和李超(13)罗润东、李超:《2015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4期。的研究,首先根据共现矩阵得到余弦指数,然后根据余弦指数得到每个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最终归纳总结得到聚类名称。

本文通过对202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最终把37个关键词划分为8个聚类,具体见表2。

表2 新文科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聚类表

1.对“新文科”中“新”的阐释。新文科一经提出,如何界定和理解“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由《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联袂开展的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新文科入选十大热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新文科一经提出,许多专家围绕新文科的新理念、新内涵、新目标、新任务等问题进行研究(14)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王学典:《何谓“新文科”?》,《中华读书报》2020年6月3日,第5版。。一些研究指出,新文科以交叉融合和继承创造为主要方式,强调中国特色,具有战略性、创新型、融合性和发展性四大特征(15)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1日,第4版。。新文科的“新”并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科交叉协同来实现(16)程焕文、程诗谣:《新文科建设与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使命与核心价值》,《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4期。,包括创新理论知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学科融合发展等诸多方面(17)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学术交流》2019年第11期;蔚海燕、李旺:《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之路径》,《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6期。,以新文科内涵创新驱动文科教育改革(18)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用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模式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为在新科技革命、历史新节点、进入新时代和全球新格局的大背景下(19)樊丽明、杨灿明、马骁、刘小兵、杜泽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0期。,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20)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也体现在人文精神主题变化、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变化上(21)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还体现在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和新路径上(2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新文科的“新”不是对原有传统文科的彻底否定和颠覆,而是在原有文科基础上进行的继承与发展,拓宽了传统文科的边界和深度(23)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服从并且服务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需求应当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第一准则(24)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为追求研究深度而过度细化的专业设置,带来了专业之间的封闭与隔阂,导致资源共享程度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新的时代需求(25)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打破传统文科封闭保守的专业教育模式,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26)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在专业设置和布局上,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27)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既要推动现有专业转型升级,也要建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和新方向,推动文科的融合化发展(28)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还要通过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实现从专业分割到深度融合的转变(29)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学术交流》2019年第11期。;以跨学科跨专业的前沿交叉为手段,破除由学科专业目录所导致的秩序化知识体系在学科专业上的禁锢(30)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打破专业障碍,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模式(31)何培育、杨虹、李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新文科在专业建设上强调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和新方向,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融合,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医科等学科的跨专业跨领域融合(3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不仅要打破文科内部的壁垒,也要突破传统文科的边界,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权利(33)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学科本来就不是一个孤岛,文科理科都是彼此相互渗透的(34)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但跨学科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文理加总,也不是单纯地在传统文科中加入新技术,而必须要有实质性的跨界协同与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35)季卫东:《新文科的学术范式与集群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为此,要淡化学科界限,鼓励建设新知识领域、强化新知识积累(36)吴岩:《“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通过文理交叉来解决极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现实问题(37)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在课程建设上,突出跨界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束缚,鼓励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探索从“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的转变,强化实践导向(38)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

4.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的提出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承担着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新趋势(39)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2期。。在培养路径上,首先要回到中国实际,在本土实践与理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其次要阐述中国实践,坚守中国立场;最终以国际对话的形式展现中国价值(40)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同时也要积极发挥现有人才在行业或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和引领作用,坚持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扭转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局面,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顶层设计(41)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还要落实校内校外“双师”建设,扩大师资队伍。此外,高等院校要顺应人才培养的新变化,通过设置新专业、开辟新方向、建设新课程、探索新模式的形式,培育具有扎实基本专业能力、又能学习吸收其他专业技能的新文科人才(4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处理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知识深度之间的关系,学习范围的“广”不能以失去专业知识的“深”为代价(43)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5.传统文科与现代数字科技的结合。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新文科”对现代数字科技格外关注(44)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这也响应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所提及的将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现代数字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文科提出了新的要求(45)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数字化信息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材料,大数据、工人智能的飞速发展不断挖掘传统文科的研究深度。数字人文就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典范(46)加小双、冯惠玲:《“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4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推动文科研究范式转变的双轮(47)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主动与现代数字科技融合,但不能一味强调技术,不能让技术取代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技术新方法在推动传统文科学术研究的应用(48)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中国编辑》2021年第2期。,例如组建社会科学实验室(49)王震宇、薛妍燕、邓理:《跨越边界的思考:新文科视角下的社会科学实验室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构建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50)加小双、冯惠玲:《“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4期。,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成为“新文科”的研究新范式(51)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

6.新时代背景下的交叉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新的时代背景。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为代表的“四新”建设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国家改革发展战略需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全面改革(52)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7期。。有别于“旧文科”特别强调“分科治学”,“新文科”格外追求“学科融合”(53)王学典:《何谓“新文科”?》,《中华读书报》2020年6月3日,第5版。。当下,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不断加深,改革创新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54)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社会的发展催生社会需求的变化,带来交叉学科的发展(55)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1日第4版;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当下迫切需要知识复合与学科融合型人才;在历史新节点上,推动多元文化交融迫切需要跨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人才;在探索和引领时代发展上,需要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形成新的专业与方向(56)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新文科通过整合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多方力量,是破解新时代文科建设核心问题的重要路径(57)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7.以外语学科建设为代表的专业体系建设。外语在新文科建设中较为活跃。外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的特点(58)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期。。当下,只懂一门外语而不懂其他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面临着危机和挑战(59)郭英剑:《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外语》2020年第1期。。新文科为外语学科带来了新转机(60)王宁:《新文科视野下的外语学科建设》,《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要秉承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融合、学科内涵提升与跨学科发展相融合的原则(61)李岩松:《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共促一流外语学科发展》,《外语界》2019年第3期。,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战略定位(62)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外语电化教学》2019年第5期。;坚持外语学科本色与专业特色,积极顺应交叉融合的发展之路,实现课程体系的特色化与多样化发展(63)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外语界》2020年第4期;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中国外语》2021年第1期。;完善“语言+”的培养模式,加强国别区域研究的相关建设(6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中的应用(65)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做强一流专业、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课程(66)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67)石琳霏、姜亚军:《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外语教学》2020年第3期。,鼓励辅修第二专业,培养“一精多会”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68)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期。。

8.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代表的课程体系建设。戏剧与影视学作为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交流传播的载体,是文化产业领域最强势的学科,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9)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2期。。戏剧与影视学以戏剧为创作基础,穿插音乐、美术、舞蹈等多个学科领域,先天的具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优势(70)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但也存在外延开拓性不足、过度强调个性而缺乏整体关照的不足(71)周星、康宁:《新文科建设语境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得失与改进》,《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影视越来越大众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受众需求的快速转变,因此艺术影视学科必须要适应新文科这样的变革(72)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实现人文学科内部的“小融通”,也要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大融通”(73)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三种课程的圈层建设》,《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坚持专业体系化建设的规范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以自主创新、融合创新和延伸创新的形式指向学科发展未来(74)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四)关键词时序变化

全部的关键词按首次出现的时间分为三大类,对应样本文献涉及的三年时间。具体来说,2019年有关新文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文科内涵和外延的解读和人才培养上,因此在这一年出现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新文科”“人才培养”“文科建设”“新时代”等,这些关键词本质上是对新文科建设活动的关键和特点的阐述;到2020年,相关研究更突出交叉融合,此时也开始出现了较多以学科名称为代表的关键词,例如“图书情报学”“外语教育”;到2021年,由于当年的样本文献仅统计到2021年5月,因此相关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学科发展上,但是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例如对“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研究明显增多,同时与《新文科建设宣言》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出现,表明新文科建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新文科建设也从人才培养自觉延伸到学科研究,延伸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上,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力量。

四、结论

通过对新文科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对所有文献的分析来看,以新文科为主题的发文量在2019年之前每年文献不超过3篇,2019年迅速增加到103篇(期刊发文83篇),2020年井喷式地增长到389篇(期刊发文314篇)。这充分表明了新文科建设在理论研究上成效很大。从学科分布看,高等教育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发文量达到476篇,这充分表明了新文科建设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推进。新文科相关研究不仅涉及文学、新闻学、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等传统文科内部的跨学科研究,还涉及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文理、文工跨学科交叉研究。这表明新文科建设正在成为文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推动力。(2)通过对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共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我们总结了新文科研究的8个研究热点,即对“新文科”中“新”的阐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传统文科与现代数字科技的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交叉融合发展、以外语学科建设为代表的专业体系建设、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代表的课程体系建设。(3)通过对关键词时序变化分析发现,2019年新文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文科内涵和外延解读和人才培养上,2020年相关研究更加突出交叉融合,随后到2021年相关研究开始重视学科发展。这表明新文科研究已从人才培养自觉延伸到学科建设中,延伸到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上,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科外语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