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德,徐东伟
(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00300)
降杠杆减负债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这一重要工作部署上更应该准确把握新时代定位、新阶段要求,积极践行这一光荣使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普遍面临“两金”总额高、现金流持续紧张、负债不断攀升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既有先天因素和市场制约导致的外在影响,也有经营不善和管理不力引发的内部失控。从长远发展、高质量运行的角度出发,只有持续优化市场经营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企业壮大的双赢。
应收账款和存货两者占用的资金,简称中央企业“两金”。基础设施项目存货包括建设采购的原材料、周转材料以及已完成施工建设未得到结算确认的存货。
“两金”的高位增长会在多个方面对企业经营造成持续性影响,给企业的健康运营带来困难和挑战。
一是制约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两金”的高增长直接导致企业资金不断沉淀,流动资金日益紧张,偿债能力不断下滑,公司经营负担不断加重,资金整体失衡,更进一步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信用危机。
二是制约企业品牌打造以及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需要过硬的财务数据体现,资产负债率等硬性指标是合作单位了解企业的第一窗口。“两金”高导致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潜在业主对企业的定位和评价,直接影响业务的开展、市场的开拓。
三是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两金”居高不下,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虚高,企业内生动力被不断削弱,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而企业为了发展被动举债经营,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期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若不及时加强治理与管控,势必迎来衰落乃至破产的结局。
1.行业资本匮乏,建设资金来源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时间周期长、收益见效慢,大多数依赖政府平台、国有资本投入,2015—2017年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地方政府信用支持融资,增大了政府支出压力。2017年7月,政治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政府兜底”的模式一去不复返,行业建设资金形势趋紧,款项支付周期延长,支付意愿降低,施工单位“两金”逐步走高。
2.项目性质特殊,行业制度规则复杂
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民生经济展开,市政道路、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等专业项目建设具有分布广、牵扯面大、实施复杂的特性,建设过程中,要求细、标准高、规则多,“先干活后算账”是常态,工程变更“只认事实不确认过程计量”的情况也客观存在,参与管理和建设的利益各方都有理有据,压力最终传导到了施工单位身上。
3.建设管理环节多,工程收尾销项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要接受政府委托实施单位、监理单位、过程审计单位、项目区域内权属单位的管理,程序多、把关严,项目实施过程中结算办理,款项收取层层审批,周期拉长,施工单位为推动项目顺利建设不断被动投入、不断垫资,推高“两金”,项目竣工移交后仍需经过政府审计,工程才算彻底收尾。建设协调过程清收难,收尾销项回收质保金更难,是长期困扰基建单位的核心问题。
1.认识不深刻,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管理层对“两金”概念的认识不清晰,对“两金”过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在意识和认识层面没有达到国务院国资委的基本要求,导致企业“两金”管控体制不健全,组织开展的工作不深入,以点带面、流于形式,管控效果不明显,管理问题久悬不决。
2.策划不深入,建设不通畅
基础设施项目具有体量大、战线长、周期久的特点,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征拆协调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项目正式实施后,建设单位单一地依靠前期批复文件生搬硬套地开展建设工作,不全面梳理盘点并充分策划推演,经常陷入窝工、停工、返工等被动局面,工程建设的成本投入额外增加。
3.管理不到位,技术不过硬
基础设施项目因其复杂性和专业性,对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项目建设工作面安排、建设资源统筹调配、施工技术运用和更新等都考验着项目管理团队的脑力和智力。随意安排、不经思考的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工程建设出现履约、质量等问题,使项目效益被侵蚀,条件差的项目直接亏损,造成“两金”挂账。
1.引入长期资本,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基建行业专门的投资资本进出、获取合理收益的灵活机制与体系,增强社会资本进入行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借鉴参考国外基于基建项目开发的创新金融产品,开发适用于国内项目建设的模式、工具,同步匹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长周期建设的资金需求,多维度引入资金“活水”,激发行业发展活力。
2.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平等互利的体系
从公平交易与管理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买卖平衡的互利机制,既要作为施工单位的卖方,在项目建设中完成既定的义务和目标,也应该提倡并推动作,为买方的政府平台或部门积极提供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的服务保障、问题协调以及政策支撑。例如,在项目建设初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固定比例的预付款,保障项目顺利启动推进;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权益纠纷、权属争议等问题,及时启动政府内部协调机制,在行业层面全面贯彻实施质保金保函政策等内容,切实消除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3.优化管理体制,建立灵活可控的监管制度
从项目建设过程管控的角度出发,应该给予条件完备、手续齐全、管理规范的项目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提供足够的管理空间,在过程资料齐备的情况下,减少层层把关、重复审核,化繁为简,加速推动项目实施。对建设阶段存在的变更等待定事项,应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施工单位的权益。在政策执行上,严格落实《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竣工决算办理的时间要求,减轻施工单位的资源占用压力。
1.认真学习领悟,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层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将思想意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形成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职能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协同管控体系,要将“两金”管控目标和任务分解下沉,纳入主体考核体系,全面增强各层级责任人的紧迫感、危机感,切实完成“两金”的存量压降和增量控制。
2.做实全周期策划,强化精准决策,做细过程管控
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要建立全周期策划管控的机制和体系,加强事前推演和判断,制定全级次的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开展顺利、风险可控。要强化项目过程管控,从资源投入开始到款项回收,要确保每个环节有资料可查、有责任人在管,充分贯彻“谁花钱、谁管控、考核谁”理念,牢固树立“没有现金流的产值不是产值、没有现金流的利润不是利润”的理念,“坚持现金为王”的原则,以项目资金回款为导向,从根本上推动项目“两金”压降。
3.加强行业研究,加大创新投入,做强品质创优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公司,要切实加强专业领域研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研究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与工法的优化升级、创新突破,对固有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升级,推动企业跨越发展、行业全面进步。要对基建行业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性的重塑,以精简高效、协同互利为出发点,打开行业管理新局面,将项目建设做优做强,从根本上扭转“两金”管控的被动局面。
“两金”压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也是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经营、行业持续发展向好的必经之路。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企业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必然不断向好向上发展,从而形成政企互利共赢、更好造福社会、更强支撑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