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玮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宜居是生态振兴的关键。基于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论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推移。我国发展理念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绿色发展的演进,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升华。走绿色发展之路,源于我们党在实践中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些认识的成果清晰地体现在党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策文件上,每年都在根据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提出更高要求。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强化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农村绿色发展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五年来,国家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发展认识的深化,有效促进了农村绿色发展的进程,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指导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实践论指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三个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以实践论为指导,不仅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还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用发展的目标指引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1.农业强: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粗放生产方式导致粮食产量、质量、安全等问题频发。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内粮食安全性饱受质疑,进口粮食悄然兴起并占据市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威胁。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面对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困境和形势,为化解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供需矛盾,只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提质增效。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党和国家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引导农产品生产由“量”向“质”转变。不仅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生产技能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质量,而且坚持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并重,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有效缓解了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强”的必经之路。
2.农村美: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等的局限性,农村环境污染仍是建设美丽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走通往美丽乡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2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扩大,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统筹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建设美丽乡村夯实基础。
3.农民富: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三产融合程度仍旧较低。在第一产业中,作物种植虽然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是农民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低,以传统的种植技术为主,增收受限;就第二产业而言,农村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受到加工方式落后、市场敏锐度低、创新能力低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在第三产业方面,有些农村地区依托其环境等自然资源从事第三产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缓慢,较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发展落后。因此,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存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和达到富裕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支柱性的产业是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党和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农民积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依托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美丽乡村。通过美丽乡村带动产村融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机遇和现实可能,努力实现“农民富”的美好期望。
在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论上的辩证法。虽然在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层面上,我国指明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但是在现实层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仍然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包括农民生态意识淡薄、技术因素、产业因素和法律因素等。
在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水平程度较低,环保意识淡薄,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认知不足,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来自“人”的阻碍。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制约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其一,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以水资源为例,农业生产常用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其二,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粮食需求与农业生产承载量不匹配,为满足粮食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持续减弱、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都与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参与到农产品的市场大循环中,单纯依靠小农经济难以实现绿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还存在品牌观念和营销意识弱等问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此外,受到绿色农产品价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已将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生态发展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但尚没有一部针对农村绿色发展的综合性法律;第二,法律规范集中于城市环境保护及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忽视了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绿色发展法治化不足的现实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乡村绿色发展内容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缺乏规制农村具体污染现象的制度体系。
在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实践中,我们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用更深入的正确认识指导实践,有针对性地为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扫除障碍,更好地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
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优化改革。扩大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在整体农业产品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从产业链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也为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绿色农业技术是提升绿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将农业科技“引进来”。在技术方面,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在资金方面,广泛吸纳政府和社会投资,为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使农业科技“走出去”。实行农业科技改革,推广新型生产技术,促进科技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实际应用中,从而实现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法律法规为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正常运营保驾护航。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律,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够保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践论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民在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思想意识。第一,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理念和知识,引导农民实行垃圾分类,进行环保种植。第二,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等向消费者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意向,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助力乡村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