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著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7)
随着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加强,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重视了法律风险的防控。但个别施工企业管理层缺乏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因此,为了确保高效、稳定施工,施工企业应加强风险管控意识。
项目启动前发包人做招标要约,有施工能力的企业会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整合信息做进一步合作响应,招投标阶段法律风险管控应注意审核施工企业是否具备施工能力,相关资质是否齐全,投标文件信息是否符合施工标准等为法律风险管控方向[1]。
投资落实阶段意味着建设方和施工方基本达成合作意向,只有项目投资资金准备就绪并落实到位方可判定为合作关系。因此,投资落实阶段的法律风险应着眼于投资资金能否按时、如数落实,投资落实环节资金是否安全、可靠是当前阶段管控重点。
项目建设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法律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应注重对建设全过程的管控。首先应对关键性建设环节把控,为了项目无盲区的风险管控,应将项目细分为不同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对应的法律关系有针对性地管控。
施工企业擅长对项目施工建设,而运营环节相对施工方来说较为生疏,为了加强此环节的法律风险管控,应站在运营项目行业视域下结合行业运营特点有侧重地风险管控。
建设方和施工方合同期即将履约完成阶段,资本退出证明施工企业已经履行了施工义务并达到验收合格,相关项目资产已经交付给所有权单位。因此,该阶段应注重施工方及建设方双方主体有关资产清理核对为法律风险管控方向。
根据项目施工期段不同,应将项目全生命周期分出不同施工阶段,并根据各施工阶段对应的法律关系做到风险辨识,按照各阶段的法律风险等级作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建设方发出项目施工要约后,施工企业会仔细研判项目信息,并整合相关资料,对招投标文件仔细核对,结合施工企业自身情况作出参与施工建设的决定[2]。法律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发包人发出的项目要约内容是否属实,法律主体在政府层面是否有相关资质,项目审批是否取得了建设用地授权,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与实际能力是否相符,是否存在不公平条款等。
施工单位通过自身能力和大量准备工作中标后,实施双方订立的投资协议阶段,该环节法律风险辨识度较高,在双方签订运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资本运作特性。法律风险主要是施工方的资金实力,包括融资和筹资能力,双方资金承受能力;施工项目公司的成立是否按照国家相关章程办理,公司内部组织架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公司是否具备合法性等。
传统施工建设中,项目建设阶段作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重点,是决定资金投入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该环节法律风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涉及法律关系较为复杂。项目建设阶段法律风险识别主要包括:项目开工前对建设区域范围内居民是否存在交叉影响,建设区附近是否存在种植区或养殖区等,项目建设主要构成材料的市场运作情况。
合同在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包括项目运营取得的资质是否具备合法性,建设用地是否取得政府正规途径审批,项目施工建设是否按照国家及行业执行标准实施,运营过程中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有关费用支出标准是否符合约定要求等。
项目建设的后期证明合同即将终止,合同违约风险已经在资产移交清理审核后退出[3]。公司应确保有关资产不受到损坏,运营成果考核通过,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核。根据企业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能力,涉及法律风险后的公关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只有多维度地辨识风险系数才能直观地划分出法律风险等级,根据法律风险等级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策略,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取得实效。
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生命周期根据节点不同,有着不同的职能属性,法律风险识别与管控上应按照各阶段的法律风险等级,由主及次有侧重地进行风险管控,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统筹兼顾,按照风险等级系数,注重对风险加权系数最大的薄弱环节进行法律风险管控,规避损失[4]。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风险系数最大环节包括:投资资金是否足额准备就绪,项目资金是否如期回收,项目工程各项工作准备是否完善,能否如期交付,是否存在工期延误风险,政府部门资质授权是否合法等。如果施工企业不具备有关风险防范和管控能力,为了提高投资收益,避免陷入运营风险,应申请专业法律顾问做项目风险管控。
部分企业已经配备了专门的法务部门,便于公司与其他合作主体展开合作,避免陷入法律风险。目前大部分施工建设单位缺乏法律意识,风险管控专业人才匮乏,业务能力不够。因此,施工企业应派专业法律风险管控人员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管控。施工企业还应参照自身企业规模大小、运营实力等建立专门法律风险管控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各环节起到法律风险防控职责,为施工企业建立好第一阵线的法律屏障。
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控重心未做到前置,而是风险来临后处理相关法律纠纷,将风险管控重心落在了处理法律纠纷上,防控关注点落在风险阵地后沿。因此,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应在法律风险管控上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施工企业可以参考同行业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法律常识的学习,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领域内的法律案例进行剖析,密切关注行业内的法律案例来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促进法律风险预防能力[5]。施工企业只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用法律风险视角审视自身工作岗位各项业务,同时,对施工环节重点岗位人员增强法律风险防控意识的培养,促进各工作环节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密实的法律风险防控屏障,为建筑施工企业良性运营保驾护航。
为了提高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控能力,应在分等级、有侧重的基础上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为二级管理体系搭建平台,设定法律部门,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负责公司对外合作的相关法务事宜,同时参与公司对内各项法律风险管控,针对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生命周期的法律风险按照施工阶段不同、项目主体不同,有侧重地进行职责划分,公司法务部门负责公司法律风险分工布阵,对公司有关项目可行性分析、落实和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披露,项目有关涉险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予指导,施工项目各阶段应以公司法务部门为中心,发挥各阶段职能和主观能动性,为法律风险防控和识别作出迅速反应,使内部层级之间高效配合,项目经理应对项目施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做前沿阵地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建筑行业有关行政审批适当简化,取消了不必要的环节,推动建筑行业更加自律、规范。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全面提高管理能力,避免涉足各项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敏感性,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其次,应加强企业内部规范自律,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要求运行;最后,对市场变化及国家、行业各项要求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政策变化,施工企业相关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