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青年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2021-11-24 22:00刘建荣
伦理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友情和平理想

刘建荣

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是谋求人的自由、和平与幸福。池田大作认为:“培育人性的教育是通往和平的基础。”[1](P201)池田大作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平等方面的思考与对话,这些思考与对话内含了许多青年教育伦理思想,为青年指明了谋求幸福的道路。池田大作提出,永远站得住脚的真正的幸福条件有两条,一是永远主动积极地抓住人生问题不放的生命本身的态度,二是具有英明远见——睿智[2](P31)。他教育青年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应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远见卓识与睿智,才能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石。池田大作丰富的青年教育伦理思想,为青年人生幸福点亮了明灯。

一、青年的责任教育伦理思想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3](P18)。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繁荣昌盛与和平共享都离不开青年的责任担当、奋斗努力与坚定前行。池田大作说:“青年的形象应该是纯洁、热情、有正确批判能力的。青年期的别名是:为将来人格之形成苦战奋斗的时期。”[2](P127-128)青年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需要担当起国家与民族未来的责任和使命,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而奋斗,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世界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印尼的瓦希德在与池田大作探讨和平的哲学与宽容的智慧时也说:“良好的教育才是社会的支柱和世界的希望。”[4](P150)显然,人应该在青年时期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前进的正确道路,担当起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社会的责任,才能使其人生融入社会的需要之中,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青年也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如一,才可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实现远大目标。

1.青年应树立正确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前进方向,确立理想才能明确责任的重担。作为一个青年,应该确定自己准备担当什么责任,也就是明确自己的理想目标。一个人失去了正确的理想,就会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徘徊、惆怅,虚掷青春年华,留给人生的将是遗憾与悔恨。池田大作说:“从青年的本质来说,年轻人应抱有美好的理想,没有理想就失去了青年的意义。”[2](P34)“青年人的特点在于纯真的热情及任其燃烧的宏大志向。青年人的生活意义在于献身于自己的志向。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才干。”[2](P66)青年应该朝气蓬勃,如清晨的太阳散发纯真的热情,如独立的雄鹰展翅高飞,唯有理想信念才能焕发青春的光芒,也唯有理想信念才能勇往直前。“人有了目标,则会不断地努力去进行自我建设。青春的挑战,就是‘建设自己’,实际上就是‘锻炼精神’‘锻炼头脑’‘锻炼身体’的挑战。”[5](P25)理想是指路明灯,是照亮心中的那道白月光,是给予人生力量的信念,是排除万难而不气馁的勇敢,是人生命的希望。青年不应只把眼光局限在当下的个人生活,而应心怀诗与远方,放飞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胸怀远大理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跑、去挑战,这就是青春。”[5](P23)即使有的理想难以实现,人也应该有真正的理想充盈人生,池田大作就认为:“虽然有理想也许不能实现的时候,即使如此,也要怀着理想生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是不断成长的人生的明证。”[6](P30)

2.青年应培育奋斗精神

最近有一个新名词“躺平”成了许多年轻人口中的热词,这是因为他们中有些人在理想的十字路口迷茫,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池田大作早就说过:“不要过碌碌无为的平庸生活。作为一个人,要看他能在社会上活跃到什么程度,能为更多的人做出多大的贡献,能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应该要度过一个充实的、令自己满意的人生。”[5](P23)可是在现实的世界,有些人被重重物质的欲望蒙蔽了心智,追名逐利一生却找不到人生的归途。他们陷入物欲的漩涡而无法自拔,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中,比如:家长在教育中找不到培养孩子的方向感,老师在教育中找不到传授知识的成就感,青少年学生在教育中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迷失了教育的伦理价值和人生学习的目的,缺失了真正的奋斗精神而沉醉于急功近利的个人得失之中。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及生命的充实感,找到奋斗的真实方向。池田大作指出:“幸福并非在遥远的不可知处,它就在你心中。但不是安然坐等,而是朝着遥远的目标奋力挑战,克服重重障碍,它就会寓于你跃动着的生命之中。”[2](P30-31)广大青年应朝气蓬勃,激发活力,培养奋斗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开拓,永不言败。青年需要懂得,百花常开勤浇灌,生命的力与美都是在坚定的理想目标中奋斗体现的。青春不留白,生命不懈怠,人生永奋斗,才能幸福常驻。

3.青年应肩负时代使命

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每一座不同的山,自有其不同的使命。所有的人,都有其非他莫属的使命。没有使命的人是不会诞生于世的。”[5](P9)使命,就是自觉自愿的担当,就是理想付诸行动的“初心”,就是深感伟大的壮志,就是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动力。池田大作说:“所谓‘使命’,绝不是由他人给予的,也不是事先由谁来决定的,而是自己决定的。要由自己来决定的,它不是单纯的‘义务’,和别人委托的‘工作’是两回事。”[6](P20-21)也就是说,使命源自理想激发出来的奋斗精神与责任感。池田大作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人生幸福问题,当然不能与整个时代的变化截然分开。换言之,把目的只放在满足个人欲望上,经过不断发展之后,就又产生一种新的不幸的格式。”[2](P30)青年应该努力学习,肩负起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利益与幸福的使命。池田大作也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起能承担时代重任的人才,他指出,“能不能培养出承担下一个时代重任的人才,把他们送到社会、世界上去,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时代命运的‘成败’”[7](P41)。因此,青年应努力学习,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担当起时代的使命,胸怀世界,守正创新,努力为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人类的人。人在不断攀登人生的阶梯中体验的境界不一样,使命感就会不一样,只有勇攀顶峰,放眼望远,才能认识自己旷远而辽阔的使命,“一旦登上了顶峰,就会有更广阔的人生展现在眼前。慢慢地,自己所应担负的独特使命就会逐渐得悟”[5](P10)。人只有明确并自觉肩负使命才能变得坚强勇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殊死的对敌斗争中仍从容不迫,而有的人稍遇困难就一蹶不振甚至轻掷生命,究其根本就在于有没有使命感。池田大作说:“能够始终牢记自己‘肩负有使命’的人是坚强的。无论有什么样的烦恼,他们都不会认输。因为他们往往会把所有的烦恼都转化为希望的能量。”[5](P10)可见,使命并不只是压在我们肩上的重担,它还是动力,是能转化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支持我们顽强奋斗和希望不息的不竭之力。

二、青年的友爱教育伦理思想

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建立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共同为人生保驾护航,也共同塑造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池田大作说:“向这宝贵的‘生’和‘生命’,赠给希望的指针、赠给勇气的力量的源泉,不外是人跟人对话中的鼓励的话语。”[7](PⅡ)这也道出了中华文化一句经典“一语暖三春”的意义,充满友爱的话语抵过万金的重礼,犹如“雪中送炭”的温暖,给人以安慰和鼓励、勇敢与力量。人若没有友情,就像身处孤寂的黑洞,生趣了无。因而,孔子感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坚持友爱,温暖青春的人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通过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世界成了“地球村”。然而,人与人的直面交流越来越少,人机合作、人机游戏大战等的智能时代形成的是“快餐式”生活、冷漠化的人心。年轻的宅男宅女依赖电子化的生活,对人际伦理与友情缺乏探究与体验,孤独的个体在孤独的斗室孕育出孤独的人生。但社会生活始终是网络化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友情相互温暖,尤其是青年人需要相互友爱来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伦理性的人格适应社会的发展。池田大作说:“撇开友情,无法谈青春,因为友情是点缀青春的最美丽的花朵。”[2](P14)人的青春时期是逐渐离开父母的襁褓而直面社会、独立成人的时期,疏离父母亲人的爱就必然需要寻求朋友的友爱,拥有友情的人才能从互帮互助中获得幸福人生。其实人奋斗的信心与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朋友之情的激励,“富有温暖人情味的关系会给人以多么大的希望、信心和勇气”[2](P3)。青春时代的友情比爱情更让人回味无穷,也给人更多的温暖与留恋。友情,不仅陪伴一个人成长而使其不再孤独,更是丰富了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使其在生活中获得意义,学会善良与爱。“在一对一的心灵的接触和启发中,会产生牢固而深刻的联结人与人 的纽带。”[8](P4)善良与爱,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一种能力与素质。“将看不见的心与心联结在一起的,就是友情。”[5](P44)许多年轻人本性是善良的,是希望对他人表达爱并被爱,但囿于善良和爱的表达能力有限而被人误会为冷漠,甚至还被误解为叛逆,实际上,许多青年只是用了不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善良、亲近和爱而已。因此,青年需要增强人际对话,丰富人际合作经验,滋养仁爱心灵,理解人际伦理关系,学会人际尊重与友爱,培育自己爱的能力,在合规律与合道德的基础上实现人生的意义。池田大作指出:“彻底探究自己置身的环境,不仅可发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认识每一个人都是尊贵的存在——生命‘普世价值’的过程。”[9](P45)人在人际交往中,才会懂得人都是平等而尊贵的,才会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才会懂得“推己及人”、平等待人、友善他人。

2.坚守信赖,夯实友情的基础

人生需要友情,但友情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友情决定于‘自己的生活态度’。”[5](P37)一个人要获得生活资料可能只要勤奋劳动就可以了,但友情的获得则需要付出诚信与仁善。池田大作说:“信赖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条件。尤其对于青年,也许可以说,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2](P3)只有仁善与诚信的人,才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交朋友要有交朋友的原则,“所谓朋友,都应该是没有利害、不耍卑鄙手腕、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结交的关系”[2](P15)。青年人渴望友情和朋友,但首先需要检视自己是否值得他人视自己为朋友,其中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做人有信用,永远给予他人信赖感。曾子曾说:交朋友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对朋友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情的基础。诚信,不仅关涉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也关涉社会的信用安全与公序良俗。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竞争与商品交易均需要以诚信为基础,才能夯实公平正义的市场行为与商业道德秩序。诚信,就是重诺言、不欺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池田大作认为,人“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是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2](P6)。失去诚信或将永远失去人心而使人生孤独暗淡,唯有以诚相见的人生才是轻松、明媚、友爱、快乐、幸福的。友情的获得不仅需要恪守诚信,还需要有爱的奉献精神,池田大作指出:“友情,应该是当对方痛苦的时候,自己也能与之共同分担并给予鼓励。而当自己苦恼的时候,对方也能为己分忧并给予鼓励。这样一种有如清澈的流水般的感情,才是理想的友情。”[5](P53)这也就是说,朋友之间不能只是同甘,还应该能共苦,困难之中的相互扶持才见真情,也才能显现真正的理想的友情。

3.学会理解,掌握交友的原则

对于如何教育青年明辨是非、正确交友及交友正确,池田大作一生悉心探索并形成了重要的教育伦理思想。他指出,朋友之间应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朋友是不为装潢门面或欲望支配的野心所能玷污的、纯洁无瑕的、最像人的样子的关系。活着的人应有的相互理解,是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人际关系的不可缺少的基础。”[2](P16)“在人间社会里,最根本的是‘心’。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也不是荣誉,而是心的世界。”[8](P7)朋友之间没有真心就会时刻透着虚伪和虚假,就会从“哥俩好”的虚与委蛇而变成“哥俩损”的结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正直的、诚信的、见闻广博的朋友就是益友,而逢迎谄媚、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和花言巧语的朋友就是损友。益友都会对朋友真心交出自己的情感、知识与能力,而损友往往虚情假意、背后算计、表里不一。真相终归无法被假象所掩盖,“只考虑利害得失的‘算计的人生’,最后也要算计自身。算计是有限的,但自然是无限的”[7](P37)。池田大作指明了算计是无法与自然的本质规律相抗衡的。交友过程,是以真心换真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青春时代的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恋爱的序曲。自己以人格相许,也期望得到对方整个人格的信赖。这是明白了人的尊严之后的宝贵一步。”[2](P15)通过交友,青年也将明白一些社会的本质与规律,以及社会交往和做人的道理。池田大作指出:“通过友情的交流,青年才懂得世上不允许任性”[2](P17),朋友之间“重要的不是同情、怜悯对方,而是‘体谅’和‘理解’”[8](P2)。唯有相互尊重与理解,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奠定友谊的基石。因此,青年要学会近益友、远损友,“与好人交往,会染上好心;与坏人交往,会染上坏心。不论多么善的好人,一旦入了恶的世界,两三成会变成恶人”[7](P6)。群体共情形成群体意识,善意与恶意在群体中同样具有传播性和传染性。故此,青年需要学习树立正确的友爱观,学会择友和交友。益友相交,首先是自己必须成为他人的益友,做一个有益于朋友的人,以崇高的人格和广博的知识感染身边的朋友。池田大作也说:“要想‘结交益友’,首先必须‘自己要成为别人的益友’,好人往往总是会聚集在好人的周围。”[5](P49)故此,青年应该坚定信念,使自己成为值得他人信赖的良友才能聚集起具有共同信念和理想目标的朋友,共谱人生奋进的篇章。

三、青年的人本教育伦理思想

责任就是担当,就是对义务的履行。康德说:“(人的)德性乃是人的意志,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力量,其强弱只能由其克服(人自身由于各种偏好而造成的)障碍的大小来衡量。”[10](P370)也就是说,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由个人意愿或理想目标决定,而是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技能与伦理品格。因此,青年要肩负起人类责任,必须毕生求知并修养德性,伏骥奋进。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创造真正的人,是培育谦虚而伟大的生命之路。”[6](P2)池田大作提出的人本教育思想对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理想点亮青年确立人本教育的立足点

池田大作指出:“教育,是幸福的道路;教育,是和平的道路;教育,是正义的道路;教育,是胜利的道路。”[6](P3)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本性,引领人的理想,促进人本价值实现的成人过程。这为教师指明了教育的价值,也为青少年指明了学习的理想目标。在池田大作看来,“教育必须在人的内心中培养‘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不幸之上’的那种自律,进而培养‘在构筑他人幸福的过程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的目的观、使命感和责任感”[4](P152)。世界博大精深,人生永远是一个学习过程,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怎么样学习是由人的理想指引的,人生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立德树人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目标。因此,池田大作把人生理想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立足点。一个人“有征服高山的意愿,但没有登山的技能,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与此同时,想要克服人生的种种障碍,首先得知道怎样做才能最确实、最妥善地达到目的”[2](P32)。可见,理想的实现需要智慧、知识技能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结合,其中智慧是基石,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也是智慧的显现。“所谓智慧,在某种意义上,与人的生活方式是表里一体的,与宽容、慈悲等内在品格的外溢是分不开的。”[4](P152)人需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以礼仪约束自己,才能践行伦理的生活,也才能懂得克服人生种种障碍的道理,过有意义的智慧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且,“青年期好奇心强,向学心切,所以求知的精神极其旺盛。可以说,它加速着人的形成”[2](P19-20)。人的青年时期为增长智慧与知识技能提供了条件,也为成人成才打下了基础。因此,青年应该为着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学习,不负韶华,使自己成为充满智慧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2.人道遵循贯穿青年人本教育全过程

人,生之为人,首先在于其生物性;而人真正成为人,则是其社会性和道德性完善使然。孙彩平说:“道德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所以,把人的道德性看作人对自然、社会(群体)、他人及自我的一种责任感,也就是爱。”[11](P37)爱和责任感,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即人道。“人道,即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教育道德性最核心的伦理概念。教育的理性与公正都是为了教育的人道,也可以说是教育道德性的两翼”[11](P139)。池田大作把教育称为人本教育,就是要使人回归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道德性。人需要自始至终为人道、守人道,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中传递爱的精神,以自己最大的热情与能力肩负起社会给予的责任,以博大的襟怀热爱和包容社会中的事物,提升道德境界,践行道德义务,为人类谋求和平与幸福。因此,青年还应重视学习,增长履行人道的本领,池田大作说:“人类的未来的确掌握在青年手中。毫不夸张地说,重大的责任担在青年的双肩。毕生保持求知欲,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它将成为你足以拯救人类的一大贡献。”[2](P43)教育是教育者的责任,学习是学习者的责任,学习应成为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不学习难以成人成才,也就无法担负其为人类谋和平、谋公正、谋幸福、谋解放、谋胜利的责任。唯有通过学习,青年才能增长智慧,通达人道,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的道理,并培养自己爱的素养与承担责任的能力。

3.人生幸福指明青年人本教育的方向

池田大作认为:人最根本的权利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权利,生命的“尊严”与“平等”是最根本的标准[9](P207)。“不懂得自己的尊贵,就不会懂得他人的尊贵……让孩子意识和觉悟到这些,可以说是教育的根本的使命。”[6](P16)青年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书写美好的人生剧本,重视他人和自我的生命尊严与平等权利是需要知识与智慧的,更需要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操,教育的任务是要教会孩子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知识和智慧。“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在人的一生里,获得幸福,成为胜利者的根本力量在于面对千差万别的环境、条件和现状,都能妥善加以处理,具有开拓前进的才干和智慧。”[2](P95)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改造自我并改造世界,知识才演化为个人的智慧。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成长,在思考中才能悟道,在践行中才能修养。而且,“实现优秀的人性教育,在需要知识、理论、道德的同时,还需要旨在提高人的精神的艺术和诗心”[1](P239)。这是说,智慧只是为人生幸福奠定理性的基石,人生的幸福还需要情怀,其实,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体悟,艺术和诗心熏陶的精神素养同样重要。此外,幸福不是外在华丽包装,而是一种真实体验,池田大作说:“人按照本来面目生活是最快乐的。歪曲或掩饰,就势必勉强。哪怕你身居高官显位,享尽荣华富贵,只要有虚饰,就绝对体味不到真正的幸福。”[2](P6)总之,人的幸福就是坚守人道而生活。孔子也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青年只有通过学习做一个仁德、智慧、正直、谦虚、勇敢、刚毅、节制、诚信、善良的人,才不会随波逐流、狂妄自大,才能造就幸福的人生。

四、青年的和平教育伦理思想

教育就是要为人在心中点亮那盏催人奋进的理想之灯。池田大作指出:“‘真正的理想’中有幸福,有正义,为他人,有和平,在‘幸福’‘正义’‘为他人’‘和平’——这条延长线上建立起来的、描绘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理想’。”[1](P31)讲到和平,我们往往想到暴力、战争等,而池田大作说:“所谓‘和平’,并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所谓‘和平’,是指‘每个人都朝气蓬勃,神采奕奕’,‘人权得到重视’的社会。”[1](P25)也就是说,和平不仅是人的环境平安、人生平坦、人际平等,还有人的内心平静、充满激情和热情以及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诚然,不管是和平外在环境的创造还是内心精神的升华,都是需要人开悟和修养的。池田大作认为:“和平始于教育。培育人性的教育是通往和平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1](P201-202)

1.和平教育坚定青年的非暴力信念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确信“只有爱和非暴力,才是为自由而战的现实且道德的唯一武器”[1](P98)。他认为从反对者心中引出“善良”之心,走向觉悟的斗争才能创造世界和平。池田大作高度认同地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前言说:‘战争既发动于人心,故和平之堡垒须建筑于人心。’金博士的斗争,也是为了克服盘踞在人类生命中的憎恶与傲慢。虽然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其根本只有从在每一个人心中建筑‘和平的堡垒’出发而别无其他选择。”[1](P204)确实,人类需要和平才能和谐发展,战争和暴力只会带来破坏和伤害。和平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克服人内心的恶的心魔及自私、傲慢、偏见、暴力、霸权等的心结,激发人善的良知及公平、正义、平等、友爱、仁慈、和谐等非暴力信念。只有通过和平教育,教导人们学会选择另一种非暴力的生存方式,才能奠定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

2.人性革命培育青年的和平价值观

池田大作忧虑暴力、战争等对世界和平的破坏。他指出:“我们要本着责任和慈爱,为下一代准备‘生存之道’。为此我们需要人性革命。只有人性革命才能发掘出我们内在的潜能,令我们自觉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采取正确的行动。”[12](P40)池田大作所讲的人性革命与马丁·路德·金提出的“价值观革命”意思基本一致。他论述道:“关于这个‘价值观的变革’,金博士简明扼要地向人们阐述道:‘我们必须迅速进行从物质优先社会向以人为本社会的自我变革。’一个‘物’优先于‘人’的社会,其结果会成为‘不把人当人’的冷酷社会。故而,正是这种从‘物质优先’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换,才是确确实实地迈向和平创造的第一步——这与我们所推进的和平、文化、教育运动的理念同出一辙。”[1](P185)总之,人性革命就是要对覆盖现代社会的“忽视人性”与“轻视生命尊严”这一病理挑战,是变革价值观的一场战斗。在青年中开展和平教育,弘扬人性的善德,革除自私、偏见与傲慢等暴力观念与思想,世界才能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法则,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正如池田大作所言:“对人类竭尽忠诚,为和平做出贡献的年轻的世界公民——以更大的力度培养和支持向‘内在的变革’进行挑战、为实现神圣使命而奋斗的青年们的联合,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1](P195)

3.倾听对话纾解青年的和平诉求

青年时期是放飞理想、探索奇异世界的阶段,对青年进行和平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对于这一点,池田大作指出:“‘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这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和根本所在。‘倾听’看似简单,实则是最为困难、需要耐心与勇气的行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倾听’必须从内心深处对对方怀有‘信任之心’、怀有关怀对方的‘尊重之心’。”[1](P202)美国的文森特·哈丁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也十分肯定地提出:“和平教育就是‘倾听’。”[1](P199)诚然,人生长在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的环境里,也就能够学会给予他人的存在以深切的肯定,人性的慈善之花才能得以绽放,这也是和平教育的真谛。事实上,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倾听的机会,更容易产生叛逆、对抗、冲突、暴力等心理倾向,不懂得对话与沟通,他们的心声缺乏倾听的纾解,就会形成愤怒和心灵经受创伤的情绪,长期积压就会逐渐用暴力来说话,霸道地维护尊严。因此,让青少年感受到被尊重、诚心诚意地在倾听他的心声,也就是让他感受到“被爱”“被重视”,这是爱好和平的教育者必须做出的努力。倾听,是人际对话中的智慧,是高尚道德人格的体现,也是对他人内心诚敬的表现,还是人与人“心桥”搭建的途径。池田大作也说:“青年的生命,因接触高洁人格与深厚睿智而获得了最高的滋养。所以日常与青少年接触的教育者的不断成长和真诚鼓励,是极为重要的。”[4](P160)对青年开展和平教育,需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傲慢说教、灌输,更要杜绝强权与暴力,只有平和、平等地倾听对话,才能以心育心、心灵共振,培育其和平的思维、和平的价值观与和平的品格。

五、池田大作青年教育伦理思想的启迪

池田大作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与人生幸福,以其丰富的和平文化和人本教育思想体系,给予青年人生指点。

1.青年要诚实地生活

青年是立志致远的时期。每一个人在他(她)初长成进入青年的时期都充满豪情壮志,虽朝气蓬勃但也少了一点理性,多了一些莽撞。唯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开出鲜艳夺目的花蕾,获得真正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故此,青年人应该学会诚实地生活。池田大作就认为:“人心若诚,则性格必然向善。”[5](P108)也就是说,人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人应该诚实守信,这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任何歪曲或虚饰,不仅无法立足于社会,也无法获得心灵的真正宁静并体会到真正的幸福。青年唯有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脚踏实地,奋斗努力,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魅力的美好青春与幸福生活。

2.青年要有教养地生活

“教养”,是指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态度、习惯等。有人说,教养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教养是永远保持对底层的尊重,是对真善美的甄别与传承。总之,教养与文化和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也与智慧有一定差别。教养是一个人的知、情、意的融合贯通,是“知、情、意三者完全具备的表现”[2](P98),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风度,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与生活方式。池田大作认为“真正的‘教养’应当是:为社会为人民竭尽全力工作,作为它的结果,在自然界与生命之间渗透出高尚的情操来。”[2](P98)青年怎样才能有教养地生活呢?池田大作指出,“青年,应当在各自的严峻环境中,多学多劳动,学好本领……只有在严酷的生活中才能磨炼自己,提高人格,丰富见闻”[2](P99)。青年要学会善良,不仅要从书本知识中、从他人那里多学习,而且需要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多历练体验,正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青年唯有全面修养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这才是青年有教养的生活样式,也应该是新时代青年的理想追求与努力方向。

3.青年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池田大作认为青年要把困难的环境当作历练自己的“道场”。他指出:“现在的一切环境、遭遇都是改造自己的场所,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丢开自己所处的现实,期待于遥远的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苦战奋斗的人也很多,但现实这一场所才是培养人、改造人的‘道场’。”[2](P21)国家对青年赋予使命,民族对青年赋予责任,人民对青年赋予希望。学习虽然艰辛,但唯有学习,才能成人成才。教育者的教育只是美好愿望,学习者的刻苦学习才能达成理想。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谱写新时代青春的壮丽华篇,在完成时代使命的征程中书写无悔的青春人生。

猜你喜欢
友情和平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当友情遇到禁忌
友情也需要及时“修补”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友情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