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赵梦昊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选择在火锅店当服务员。他的父亲很失望,觉得儿子的书白读了。(6月26日 红网)
点评:
“程序员”改行当火锅店服务员,赵梦昊并不是第一个“离经叛道”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专业性工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就业压力过大。据教育部和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909万人,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35万人。显然,社会资源与指数型增长的应届生数量不匹配,大学生找工作难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作难找是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却在“996”的高压工作环境中熬坏了身子。因此他们选择脱离压抑的氛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是从事更为轻松的行业,即使这份工作在一些人眼里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然而,所谓的“不务正业”,不过是他人的偏见。每个人都该放下自己的偏见,尊重他人选择。而且,生活不是试卷,并没有标准答案。
网约车、外卖送餐、网约家政服务……各种“网络平台用工”新业态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纠纷。日前,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网络买菜平台送菜员受伤后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的纠纷案件,依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6月27日 《扬子晚报》)
点评:
网约车、外卖送餐、网约家政服务等网络就业者,在给社会提供各类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权益的真空。苏州市吴中区审结的这起网络平台就业者工伤补偿案,无疑为网络平台就业者权益保护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借鉴推广。
网络平台在处理网络就业者劳动关系时,往往会规避网络平台自身应承担的职责,避开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在现实当中,不少网络平台求职者,在求职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求职手续等的掌握,被网络平台误导、诱导的情况并不少见,致使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被无形中削弱。
对于利用优势主动减轻自身责任、无视劳动者权益的网络平台,就应该坚持用法律手段规范其用工状态,让网络平台就业趋于更合法、更规范,否则,任何一方权益被长期忽视或否定,都将影响个体劳动者的具体权益,也将影响网络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将扭曲合法健康的用工秩序。平台企业和外包企业应当规范用工,主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从业劳动者共享新经济模式发展的成果。各地应该积极探索、丰富完善网络平台劳动关系保障法规,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网络平台劳动保障法律规范,确保双方权责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