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莉
“不是不想参加组织生活,是年纪大了实在不方便。”这是威海市环翠区古陌社区老党员车玉莲的心里话,也是摆在全区1596 名社区年老体弱党员面前的实际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环翠区实行“关爱式”管理,开展了“社会组织党员+老党员”联学等特色项目,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每月定期上门为老党员送学。一年时间,已上门送学8000 余次,彻底解决了年老体弱党员学习“空档”难题。这是环翠区推行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特色项目的生动实践。
分类管理如何“分”是首要问题。为此,环翠区打出“线上+线下”的组合拳,线上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平台查明底数,线下结合网格化治理工作,组织力量开展两轮大排查,对90 个社区的党员数量、职业等情况进行全摸排,累计摸排在册党员7000 名,非在册党员12337 名,科学划分为离退休、年老体弱、退役军人等8 类群体。
分好了类别,接下来就是如何“管理”。环翠区为此专门成立了分类试点工作专班,由组织部牵头,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从区级、镇街、社区三个层面分别搭建平台,累计出台《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13 个,明确示范社区15 个,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离退休工委把我们这些老同志集中起来,提供这么高品质的学习活动,每月还组织我们为社区做一些事,我感到很温暖”,正在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打门球的退休干部于秀芬说。对离退休党员,环翠区实行的是“挖潜式”管理,不仅打造了集党建活动、志愿服务为一体的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还创新了“荣誉退休”“二次任职”机制,引导230余名离退休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0 余次。
近日,张村镇新柳社区的社区家庭劳动农场特别热闹,西红柿、韭菜、葱等各种蔬菜瓜果应接不暇,这是威海艺校和锦华小学的孩子们与他们的家长共同劳动的成果。像这种社区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环翠区共建了46 个,开展了52 个校社劳动教育合作项目,以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带动式”管理,使1010 名年轻党员家长从基本失联状态被快速纳入到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
每一类党员都有为其量身定制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菜单。比如对退役军人党员实行的“关爱式”管理,为1.6 万名退役军人建立了完整信息档案,为10 余名退役军人找回党籍。还有对个体工商户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实行的“同步式”管理,为466名党员开展就业培训、用工与就业双选见面会等主题活动20 余次。此外,针对流动党员的“跟踪式”管理、非股民党员的“联动式”管理和在职报到党员的“双重式”管理,让701 名流动党员找到“家”,539 名非股民党员和1.2 万余名在职党员扎根社区,在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有一套完善的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套制度加入了信用指数,党员参加学习、参与服务都可以与信用指数挂钩,然后到社区信用“超市”兑换物品和服务。环翠区创新推行的“信用指数+先锋指数”的双指数管理模式,细化了不同群体党员的考评标准,还推广党员“红蓝榜”,年度评定为四星级及以上的党员上“红榜”,可以享受到信用积分“超市”的积分兑换物品和服务;年度评定为二星级及以下的党员上“蓝榜”,发放“组织提醒函”,督促其限期整改。目前,已对130 余名党员进行了“组织提醒”,对14 名党员作出组织处置。
环翠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元波对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成效很有感触:“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我区初步建立起了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一揽子’体系,实现了社区党员管理从无序式到标准化、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由运动式到常态化的转变,推动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