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探讨

2021-11-24 16:01屈海艳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31期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部门财务部门

屈海艳

(深圳市龙华区龙澜学校附属新塘幼儿园,广东 深圳 518100)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落实,行政单位财政监督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帮助行政单位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方法不够规范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监督落实过程中,还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监督方式的完善,导致财政监督的效率低下[1]。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也没有做好不定式突击检查工作,还是以常态化的方式,开展业务监督,导致问题发现与解决不及时,增加了事业单位运营的风险。

(二)内部监管机制较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也不断结合国家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相应改革措施的落实,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但是,事业单位的财政制度并没有跟随改革进行相应的变化,导致财政监督相关机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监督工作落实时,并没有科学的工作参照依据,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不仅降低了财政监督的规范性,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没有根据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法律体系的完善,导致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监督工作落实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指导,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不利于相关部门进行财政监督检查方式的完善,使得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特点,不能真正发现事业单位财政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法律手段对其相应的处罚,降低了对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实际监督效果。

(四)业务衔接不够到位

财政监督是我国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的合法方式[2]。财政监督的主要职责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财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事业单位进行财政监督时,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进行监督工作的合理化调整与衔接,以保证做好事业单位财政的全面监督与管控。但是,由于部分财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在进行财政监督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并不能借助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加了财政监督工作的难度,也不能对事业单位财政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导致财政监督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性不大。

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

1.完善政策制度

财政监督政策制度是保证相关部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重要依据,我国财务部门应当根据事业单位财政监督需求,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制度的完善,为相关部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我国财务部门可以对目前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防腐倡廉工作需求,进行相关制政策制度的完善,不仅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合法依据,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法律制度,进行事业单位财政收支、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针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降低事业单位财政监督中存在的不合法现象,有助于促进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升。

2.规范财政检查

我国财政部门可以根据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需求,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标准的统一建设,为相关部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统一的标准,有助于监督工作的细化,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标准进行监督工作的落实;还为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降低了其他因素对于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干扰,有助于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效果的提升。

3.理顺监督关系

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财政监督工作开展时,可以以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基础,理顺监督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充分对事业单位业务开展需求进行考虑,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细化,为财政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完善的方案,既可以保证财政监督的工作效果,还可以基于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导其有序进行改正,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在基于事业单位服务性的基础上,融合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形成新的监督机制,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全面性,保证了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切实落实[3]。

(二)明确职能定位

1.明确监督方向

我国各地财政部门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开展时,健全监督责任制,促进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升,实现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从而在财政相关部门内部形成大监督机制,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监管的效果。各地财政部门应当发挥领头作用,结合事业单位财政监督需求,建立标准化的财政监督机制,科学进行事业单位月度、季度、年度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规范性,一旦发生事业单位存在违规违纪问题时,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处理处罚工作的开展,借助惩戒措施,促进事业单位自觉意识的提升。同时,各地财务部门应当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把事业单位业务开展与效果纳入其中,保证财政监管的全面化,从而发现事业单位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督促事业单位进行问题改进,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2.拓宽监督手段

我国各地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财政监督手段的拓宽。一是监督手段完善。各地财政部门可以结合事业单位财政监督需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手段的完善,协助相关部门全面对事业单位财政进行监督,做好事业单位财政环节的完善,在事前完善审核环节、事中完善监控环节、事后完善检查环节,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全面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责任意识的提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监督工作的开展,保证监督的有效开展。二是建立联动检查机制。各种财政部门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组建联动检查机制,降低财政部门的监督压力,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效率。三是财政监督员的下派。各地财政部门可以结合事业单位监督需求,进行财政监督员的下派,使得财政监督员根据财政监督需求,进行事业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三)科学安排工作

1.规范检查程序

我国各地财政部门应当结合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效率提升需求,规范财政检查程序。一是事业单位财政监督计划的制定。各地财政部门可以结合上一年度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数据,结合事业单位服务性,进行接下来事业单位财政监督计划的科学制定,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完善事业单位财政监督计划,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科学开展。二是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流程规范。各地财务部门基于监督计划,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流程的规范化设计,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流程规范,进行财务监督工作的开展,提高财务监督的效率。三是监督协调机制完善。各地财务部门可以结合事业单位财政监督需求,增加与监察、审计等部门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合力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的监督,保证财政监督的有效性,有助于事业单位规范意识的不断提升。

2.安排检查时间

各地财务部门可以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需求,进行监督时间的科学安排,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定期和不定期配合工作。通过财政监督时间的科学安排,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政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定,指导其进行财政管理方式的完善,不仅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政使用情况,还降低了财务部门监督的压力,有助于财务部门监督效率的提升。

3.统一财政口径

各地财政部门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是,可以结合事业单位财政风险管控需求,进行财政口径的统一,使得相关部门可以进行自身职责的履行,提升财政监控的效果。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各地财政部门领导应当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结合事业单位财政监督需求,进行监督内容与形式的完善,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各地财政部门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监督过程中,可以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动态化进行监督工作的落实,既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效率,还可以借助网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最大程度降低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不可控因素。三是内部监督成果强化。各地财务部门可以结合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监督,进行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升,以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制度要求,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的落实,提高监督效率[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事业单位服务性的需求,根据法律规范,指导其进行相应的改正,使得事业单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我国财务部门应当认识到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重要性,不断结合时代和信息技术的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转变财政监督工作模式,为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的效率,还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财政监督财政部门财务部门
直面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加强财政监督探索创新之路
科研经费报销抑制科研积极性的治理研究
简述企业经营效益的经济管理对策
人民银行与财政部门财政支出数据差异分析——基于新疆2008年-2013年数据
新面孔:为财政监督发展注入活力
——财政监督战线新人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