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硕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6000)
2013年,国家出台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河北省总共有五个资源型地级城市,分别为唐山市、邯郸市、张家口市、承德市、邢台市。过去牺牲资源和环境的不科学开发,使这些城市现在发展遇到了瓶颈。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等压力,使河北省资源型城市渴望重启的机会。近年来,河北省委与省政府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各地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带动策略。利用生态文化打破河北资源型城市的单一经济结构,这有利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生态文化的发展,可以为河北省资源型城市找到重启的机会。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成全球性危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错误的,危害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国际关系体制需要改变。
生态文化产业是一种从事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生态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工业社会后期的新兴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未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前景无可限量。生态文化自身便是一个产业。这就是说,生态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存在。当下社会,物质性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缺乏,而生态性的产品反而短缺。生态文化产业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要通过媒体、广告和文化会展等形式,向广大民众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使之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形成,意味着人类将实现从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念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改变,这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协调的精神力量;生态文化也是一种人文文化,将稳定、秩序、适应等多种观念纳入自己的文化中,让人与自然得到可持续发展,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深度联系;生态文明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集成。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编制,是指导全国各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布局在资源型城市,占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已发现矿产50种,列入《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72种。煤、铁、金、钼、水泥用灰岩等河北省优势(竞争力较强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情况如下:煤炭229.01亿吨,居全国第12位;铁矿95.16亿吨,居全国第3位;金矿(金属量)269.11吨,居全国第18位;钼矿(金属量)86.93万吨,居全国第10位;水泥用灰岩55.88亿吨,居全国第12位。2018年河北省铁年产矿石量1.523亿吨,煤年产矿石量5167万吨,金年产矿石量243.96万吨。现有非油气矿山企业3101家,从业人数17.05万人,年开采矿石总量3.346亿吨,工业总产值达542.83亿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本文所讨论的资源型城市主要针对的为非可再生资源,数据来源于2019年《河北经济年鉴》)
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0394.2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4016.32亿元,增长了0.66倍。截至2017年,河北省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分3129.98亿元、15846.21亿元、15040.13亿元。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但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旧是“二三一”梯度,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但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差距在逐渐缩小。预计在未来五年中伴随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便可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河北省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
由此可见,河北省资源型城市主要的支柱产业还是以资源为主导的,存在能耗高、成本高、污染高、利润低等问题。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旧是摆脱不掉对资源的依赖,依靠资源的企业没有办法形成集合效应,一些大型企业还是处于开发阶段,还无法形成产业深化链条。
河北省的资源主要丰富在一次性能源,例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储量都非常丰富。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是牺牲环境的畸形式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不平衡。河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偏重工业型,虽然随着政策的限制和科技的发展,能源单量消耗系数在逐年下降,能源单耗产能也在增加。但是资源总量消耗确实在增长,而且近年来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需求量也在隐性增加,同时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河北省人均资源拥有量一直处于低水平的位置。近几年河北省出现雾霾、沙暴天气的次数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土地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旧很严峻。河北省近几年在绿色发展理念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下,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解决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煤炭、钢铁本来就是重污染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革新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阵痛。
河北省的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来发展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缺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定位不明确,对其他产业发展推动不得要领,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秀的表现,但是总出现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的情况,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产业特色。新型生态产业竞争力不强,形成不了产业集合效应,无法进行有效的产业整合。新型产业所需要的外部资金、人才、技术都不充足。企业缺乏影响力,缺少辐射效应,其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要求尚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的开发定位来规划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构建。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改革任务艰巨。资源开发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仍未落实到位。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资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矛盾错综复杂。
资源的枯竭已经严重影响了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依旧摆脱不了对资源的依赖。转型之路是要达到治根治本的目的的,想要摆脱对资源的依赖,那么我们就只能减少对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开辟一条新路以代替使用的资源,依旧能够发展经济,甚至能够使经济发展更具备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文化就是其中一条转型之路。抛弃原有的资源开发,转向生态开发,确实会出现阵痛,但是对于未来确实是更有好处。生态开发需要的更多是科技和人才助力,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困难,但是对减轻资源枯竭的影响,确实是最绿色、最生态化的道路。开发生态文化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衍生更多的财富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河北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瞩目,沙尘暴、雾霾等都是不合理开发资源所带来的。虽然近几年经过政府的严格管理,一些严重的污染事件已经有效减少,但是造成污染的根本问题还是没能够解决。生活环境遭到污染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就是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利用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生态产业,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直接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
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想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那就要具有整体性,生态文化这一要素是必须考虑进去的。传统资源型企业是以产品来进行相关性的延伸,也就是生产相近的产品,然后由企业自身来进行延伸。那么今天是要锁定环境来构建一个生态,然后来进行相关性的延伸。现今,锁定环境进行相关性延伸,才是做生态的思维,而生态思维才能让资源型企业真正变得强大。虽然生态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但是政府的政策推进正在逐步,民众的参与程度也在逐渐加深。我们的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是很高的,大家其实在思想程度上可以做到有环保意识,也会积极拥护环保政策,但是真正身体力行地去保护环境,践行一些要落到实处的政策时,行动力确实不达标,这一点是需要改变的。构建生态思维模式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在思想层面彻底接受生态文化,而是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加快构建生态文化,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态文化给环境和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善,最终带动行动的改变。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加快思想的转变,构建生态思维模式。
原有产业与生态文化结合。首先将资源型企业进行生态化产业链延伸,减少从资源开采到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做到各个环节都达到生态最大化。产业链条也要最大程度延长,最大化利用资源。也可以利用资源枯竭型的企业进行旅游开发,可借鉴鲁尔区的重建过程,开展绿色旅游。建设工业风工业园区、工业遗迹博物馆。让人们感受资源开发过程和现代生活的交汇。生态文化旅游助力转型升级,也会更具有绿色可持续性。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化物质载体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生态公园、文化博物馆等阵地去传播生态文化,让人们身处其中去感受绿色环境的好处,使之自发地保护环境,从思想层面做到转型升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新时代的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阵地,充分利用弘扬生态文化的节庆活动,让关于环保的节日深入人心。在消费的过程中,也要向民众传递绿色消费的理念。在民众的思想层面做好充分的工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做好思想支持。
资源型城市的没落是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伤疤。这些城市为了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太多的贡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城市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现在这些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有些城市甚至陷入了转型泥潭,看不到前路。但这些困难从来都不是放弃发展的理由。转型之路有很多条,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其中生态价值最高的一种措施。应利用好生态文化,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