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2021-11-24 13:16卫峥妮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岩政治教育

卫峥妮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只有心怀远大理想、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中国梦。由于青年学生的重要性,对青年学生正确的引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红岩》通过对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坚持奋斗、无畏生死的描写,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是新时代的“精神教科书”。将《红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一、《红岩》的内容特征

《红岩》是由罗广斌、杨益言以1948年重庆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内容、以江竹筠、许建业、宋振中等人为原型创作的革命历史小说。1961年出版至今,发行量超过千万册,是中国红色小说中影响广泛的小说。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选材贴近历史、写作技巧高、立意深远,更在于《红岩》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坚持革命等方面的内容,能引起各个时代人的共鸣。

(一)民族性

《红岩》是以中国独特的革命历史事迹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第一,《红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继承和创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拥有顽强生命力,诞生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红岩》站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从内容上看,作品所蕴含的不怕流血、舍生取义、团结协作、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补充和完善;是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传统优秀文化以时代内涵,提升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第二,作品展现了中国精神,彰显了民族品格。《红岩》展示的“红岩”精神,是有志之士建立新中国强烈信念的真实写照,是共产党坚持以革命方式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对革命党人为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高度概括。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是中国精神与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

(二)先进性

《红岩》是在众多红色文化中脱颖而出的经典著作,作品拥有超越时空的先进性,在当时有指导意义,如今也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首先,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是革命党人的信念,是对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践行;从选材上看,以真实的历史为写作素材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证据。其次,主体具有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品以毛泽东的文艺创作观为指导,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取材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使用了深受百姓喜爱的小说体裁。最后,最终目标具有先进性,希望建立一个自由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实现批判旧的封建落后文化、宣传新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社会风气的宏伟愿景。

(三)革命性

红色文化产生于外无民族独立、内受封建剥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等各种内外危机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各个阶层为救国救民纷纷进行各种实践,历史证明向封建王朝妥协,与资本主义谋求合作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无法带领国家走出危机、逃离困境。唯有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立独立而富强的新中国。特殊的历史实践赋予红色文化沉重的民族责任,红色文化天然拥有革命基因。一是作品展示了与封建落后文化的斗争的坚决性,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革命的彻底性;二是作品还彰显了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性。共产党人时刻进行自我批评、自我革命,以保持党的先进纯洁性。

二、《红岩》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强化教育功能

《红岩》是我国传播范围较广、影响力度较大的革命历史小说,鲜明的政治导向、坚定的革命精神、良好的道德精神赋予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作品具备丰富的教育功能。

第一,具备思想教育功能。《红岩》是一部政治立场坚定的文学作品。作者针对社会现象,以独特的审美意识,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完成这部文学作品。通过描写1948年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得胜利的原因。语言的生动、立意的深远,使作品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成为必然。

第二,政治导向鲜明。《红岩》政治教育功能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能引导读者形成政治意识与坚定政治认同。一是能引导读者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通过描写作品主人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坚持奋斗,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树立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二是能感染读者,增强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红岩》通过刻画共产党人与叛徒、反动派的战斗,引导人民群众增强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是促成社会成功转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三,拥有道德教育功能。《红岩》是讴歌英雄、赞美坚韧品质、赞扬传统美德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对许云峰、江雪琴等革命工作者足智多谋、坚强勇敢、为了理想不畏生死、为了信念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德的赞扬。《红岩》是扎根于人民、立足于时代,用积极向上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是激励中国人民、鼓舞青年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榜样。作品具有陶冶高尚情操、启迪心智、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教育功能。

(二)丰富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生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1]。为建设这样一支“梦之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这种教育目的与《红岩》强调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作品开篇写道,大学生为自由、民主的崇高社会理想,开展活动,争取权益;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为心中的理想,面对酷刑仍坚贞不屈;小萝卜头从小生活在压抑的牢房中仍坚持学习。正是由于这一群人,面对强权不妥协、面对压迫勇敢反抗、面对艰辛坚持学习,我们才能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理想信念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加速实现中国梦。《红岩》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保障学生不忘初心,激励学生砥砺前行,提升学生面对诱惑的应对力。

(三)提升教育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含有价值取向的专业课知识、休闲读物、网络信息及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可以进行隐性教育。恩格斯认为,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文学能承载一定的意识形态,是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

《红岩》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蕴含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故事情节、炽热的感情,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生活化、生动化的故事展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思政教育的抽象理论。通过阅读,对比许云峰等共产党人与徐鹏飞等特务分子、甫志高叛徒行为,以及最终结局,引导学生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升教育成效。

三、《红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红色资源,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岩》是极具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更值得被重视。促进《红岩》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深挖时代内涵,赋予《红岩》新生

《红岩》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距今已72年。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国情发生巨大的变化。《红岩》的故事虽然已经远去,蕴含的精神价值却具有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只有铭记先辈奋斗过的艰苦岁月,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很多优秀的故事,在时间的流逝中已慢慢失去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不乏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之人不尊重历史、恶搞《红岩》。质疑英雄,就相当于否定先辈的努力;遗忘历史,就意味着否定自我。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无畏牺牲、毅然站在抗疫前沿,这是《红岩》精神的延续,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是对《红岩》内涵的丰富。结合时代要求丰富《红岩》内涵,将“红岩”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是作品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二)立足课程教学,传承《红岩》精神

1.融入课程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新时代,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讲好”“讲活”,增加亲和力,提升实效性。《红岩》以展示中国精神为主,是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故事。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大量的契合点,立足共同点,推进《红岩》走进教材、走入课堂,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江姐由于心中有信仰,所以能承受夹手指的酷刑;许云峰由于脚下有力量,所以能用手挖出地道、从容赴死。这些都是“讲活”思政课的重要素材。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美德的重任。以《红岩》为中国故事蓝本,能增添思政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与亲和力,能传承奋斗的、奉献的、革命的红色基因,能提升学生的涵养。

2.提升教师素养

教育大业,教师为本。新时代,教师承载着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引导学生实践的重担。也是坚定学生信念的引路人,是增加学生知识的指明灯,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教师的态度、教学技能、知识储备是教学成效的影响因素,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持续增加自身技能,才能承载教书育人的重担,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红岩》具备教学性,将红岩的价值导向与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责相结合,站在理论的高度,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向学生讲述《红岩》故事,拉近教师与学生、理想与奋斗、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利用网络平台,讲好《红岩》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时代的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4]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全域需要运用广义的网络方式,加强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5]《红岩》价值取向明确,具备教学意义,更需要自觉立足网络,承担起凝聚民族共识、培育社会新人的重要责任。“不日新者必日退”,讲好《红岩》故事要利用网络平台,坚持守正创新。把握《红岩》本质,创新《红岩》形式。依托网络宣传《红岩》内容,利用网络工作矩阵,把我们想讲的《红岩》故事变成学生想听的,把学生想听的故事融入我们想传递的“红岩”精神,使《红岩》深入人心。怎样利用网络平台讲好《红岩》故事?应坚持统筹理论舆论,联合网络,精心设计故事,利用各种形式展现故事;采用网络话语风格,增加对《红岩》的记忆点,拉近作品与大众的距离。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用既具备价值导向,又拥有吸引力的内容影响大众。《红岩》具备这种情感寄托,我们有必要利用网络讲好《红岩》故事。

(四)依托实践教学,深化《红岩》记忆

胡锦涛针对提高思政教育成效时明确提出:“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6]开展与《红岩》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作品影响力、增强作品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我国持续探索教育新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其中创新教学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将《红岩》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其育人功能。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红岩》故事演讲比赛、红岩阅读会、重演《红岩》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红岩”教育,深化《红岩》记忆,升华对《红岩》的理解。

2.研学旅行实践

课堂教育赋予学生理论的高度,研学旅行深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理解,巩固教学成果。参加研学旅行能增加《红岩》作品的感染力,影响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将“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岩》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渣滓洞是共产党人坚持革命理想、遭受残酷刑法的见证地,是共产党的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见证地,是革命理想与现实奋斗的见证地。引导鼓励学生去渣滓洞参与实践教学,见证江姐遭受酷刑之处、小萝卜头学习的牢房、共产党人就义的场所。狭窄的牢房关押着几百人,阴暗的渣滓洞没束缚着学习的心,残忍的刑具未改变共产党人的信仰。将渣滓洞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充分发挥《红岩》引导功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红岩》故事,加深对“红岩”精神的理解。

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通过营造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实践,能提升教育效果,继承红色基因,传承“红岩”精神。

猜你喜欢
红岩政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题解教育『三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