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虹 赵 华
(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思政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来自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理论,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陕西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红色文化遗迹众多,孕育了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思想教育的引导,红色文化潜力进一步发展,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
1.地域性
陕西是全国红色文化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多种多样,主题鲜明,具有地域性特征,大力弘扬与发展陕西当地的红色资源文化,有助于塑造陕西红色资源的突出特色,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陕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与号召力,从而提升省际内部的文化软实力。
2.政治性
陕西的红色文化以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以陕北为中心的“延安精神”,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马栏革命”与“西迁精神”,以陕南地区为核心的“苏区文化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蕴着党的政治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一定时期内的革命精神的表达,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着内在精神与内在灵魂,凝聚着历史意识和不懈的政治哲学。
3.经济性
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不相分离,红色文化产业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之一,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其中蕴含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能够推动市场经济,提高区域知名度和人流到访量,更好地输出以红色文化为纽带的全方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1.挖掘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从现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种类上看,大多数红色文化的传播以史实为主,对于红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有待提升,缺少品牌效应的输出,内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匮乏,因此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隐形基因难以被整合利用,跳出旧式框架,循规蹈矩,导致发展受限。
2.传播方式创新性不足
由于地域分布不均,且大部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仍以物质遗址承托红色内容的开发与利用,仅仅限于形式的改革,目前较为注重短期效益,而未长远规划,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群体受到局限,加之与其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还未完整形成,进一步阻碍了其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延安精神”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在新时代,“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被广泛地应用于全面从严治党中,以理想信念贯穿从严治党管党的全过程,“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是现今党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党的建设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并且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将方针政策落于实处;密切联系党群干群,求真务实;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防止离心离德,做到党和人民一致,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本质特征。
“马栏精神”与“苏区精神”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其基本内涵较为相似,共同点是坚信革命必胜,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的主旨;它们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新阶段的执政经验,是共产党人正本清源,固根守魂的政治本色。[2]
时刻将党和人民利益放到第一位,是全党上下主题教育的根本基点与使命担当。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和人民是国家建设、国家富强的享用者与创造者,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爱国奋斗精神。[3]西迁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引领。文化自信视域下“西迁精神”的内涵特质与当代价值。
在当代,“西迁精神”不再局限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导向,而是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面精神旗帜,要将西迁精神落实在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中,切实加强“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正确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在新时代以时代楷模的形式传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以爱国热情服务国家、服务西北,主动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先锋。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红色文化在“大中小一体化”中以不同形式、不同深度、不同广度被教育者灌输于意识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一步将其内容转化为自身实践的提升与内化,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平衡发展,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传播度,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进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育人的关键在于内因与外因的合理配合与推动,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自我,在人格发展与个人修养方面起到指引的作用,肯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红色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导向的价值认同,红色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又来自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诠释与还原,有利于构建社会大众的和谐文化观;红色文化也展示出共同的社会理想方向,两者在本质上具备目标的一致性;红色文化的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集体主义教育形式约束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般道德水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遵循的准则,进一步营造了“以爱国主义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风气,“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社会职业道德正能量,等等。从底层制度中抽离出来,以新颖活跃的方式提升社会认知,传承红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中国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四个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陕西红色文化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底,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累积,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重要论述,从另一方面表现了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党“革故鼎新”的历史遗留的宝贵成果,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让我们饮水思源,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激起我们的文化自觉。
红色文化的发展与革新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先导注入了红色文化活的灵魂。在当今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植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内在契合了国家自强、国家现代化富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党建的引领与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进一步促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作用。在红色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否定了我们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并且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深了我们的人道主义情怀,推动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促使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情理兼修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理论基础。[4]
在新时代激发创新力量,以多种方式推动红色文化的内核更新与历史传承,以数字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意境进行全方位的还原,从而深刻地解读、回顾红色文化中的感人事件,并对其进行生命解读。通过大数据灵活与快速便捷的特征,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用直觉思维来弥补当前的数据逻辑缺失或落后情况,在网络化背景下,将打破的信息重新整合编制,恢复信息原有的连续性与结构性,建构强大的文化资源系统,以充分理解与把握信息。
在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中,建设红色网络平台对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意义重大,让青年学生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融于学习生活之中,建立学生对红色文化载体的熟悉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之中,使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通过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多种思政教育方法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于心,潜移默化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的数据库,保障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获得学生的认同。
思政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思政教育创新的平台,全方位了解学生需求,为更好地完成红色文化教育提供资源,整合学生在校内的红色文化数据资源,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掌握[5]。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社会中的人,离不开社会,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的数据库,保障思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获得学生的认可,将红色文化合理传播,发挥思政教育的主观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