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茹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则不能表达很多事物;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是人们在学习语言时必须首先具备的知识,学生词汇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隐喻性的。词汇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有隐喻性。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更多的语言学家渐渐认识到,概念隐喻理论既可以做相关理论研究,也可以被用于真实的外语教学,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学习。
回顾隐喻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隐喻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的现象,而且从修辞学观点发展到了认知的观点。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错过的一种隐喻理论就是由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他们由此创建了三个术语,即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源域指的是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目标域指的是我们将要体验的新知识,映射是将源域与目标域连接的纽带。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隐喻的实现是两个领域的映射的动态过程。而且映射根本不是任意的。其实,这是一个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边映射,而不是从目标域到源域的单边映射。而且,映射原理基于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通常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总而言之,莱考夫和约翰逊关于隐喻的观点是通过基于经验相似性的映射机制来理解、体验另一件事。莱考夫和约翰逊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大类。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经验,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为隐喻地构建起来的。例如,“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表达了“争论是战争”这一观点,我们以战争谈论争论,我们所争论的事情部分由战争概念构成。方位隐喻给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是以一个概念构建起另一个概念为特点,而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被定义为“把彼此相关的概念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1]。方位隐喻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为基础,基于人类身体和文化的经验。例如,“That boosted my spirits.”和“I fell into a depression”,这两个表达中,低垂的姿势和悲伤沮丧相联系,直立的姿势与积极向上的状态相关。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实体隐喻服务于各种目的。例如,“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和“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通货膨胀被视为可以使人们对它进行谈论、量化和识别的实体,视它为一个事件,对它采取行动,甚至相信我们理解它。实体隐喻中,人类经验必不可少。
隐喻的普遍性已经由许多研究者提出,例如Gibbs、Reddy等。“隐喻是无处不在的,越是抽象的哲学语言,越具有隐喻的思维”[2]。我们的概念决定了我们的感知力、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走动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我们日常现实中起着核心作用。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在表达中有意无意地使用了隐喻,例如“人生是一场旅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用旅途来谈论生活,因为我们在思想上隐喻了“人生就是一次旅程”的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概念隐喻可能有所不同。如果在不同的文化中出现概念隐喻“生命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生命是一个旅程”,那么阶段而不是旅程的特征将被系统地映射到生活的特征上。概念隐喻部分地构成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及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尽管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但它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随机发生。
莱考夫和约翰逊注意到人们之所以系统地使用隐喻表达,是因为他们的隐喻概念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的。不同的隐喻表达可能来源于相同的隐喻概念,它们是系统性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每个概念隐喻都控制着一个对应系统。例如,“Argument is war”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war”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如 win、strategy、gain ground等。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3]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在文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语言文本,各种概念才能得以存在。没有语言,就很难描述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会影响并塑造人类的态度、感觉以及对人类经验和与他人互动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限制了人类的隐喻思想。因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所以隐喻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又是隐喻的反映。
1.一词多义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隐喻思维的影响。”[4]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通常会非常被动地死记硬背英语单词。根据相应的词汇习得经验,这种记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学习多义词时,中国学生很难掌握单词的含义。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英语也不例外。许多学生可以记住词典中单词的一个含义,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含义,他们将选择忽略,因为他们认为很难记住所有含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通常反映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基本领域的内在隐喻理解。由于词汇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与语言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隐喻与词汇的关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可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促进词汇的习得。许多中国学生很难记住多义词,对于他们来说,记住多义词是很头疼的事情。如果学生能够尝试发现多义词不同含义之间的隐喻关联,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单词。
为了学习一词多义,中国学生可以先学习单词的核心意义,然后通过隐喻思维将核心含义与其他派生含义相关联。以“face”一词为例。最初的“face”是指从下巴到头部的前部。根据日常人们的生活经验,脸部是人们先最容易看到的部位,当将“面部”的这一本义转移到其他领域时,“face”在诸如“pull a long face”“lose face”“face to face”中会获得不同的含义。以短语“lose face”为例,脸部影响一个人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有时会影响另一个人,可以获得他人崇拜和尊敬;因此,这里的“face”是指“被人所尊重的条件”。通过隐喻思维找出一个词多个含义之间的潜在关系,学习多义词将变成容易多了。
2.习语
语言在发展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固定短语,我们将这些称之为习语。人们对习语的理解与认知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大多数习语本质上都是隐喻表达或常规隐喻;但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采用死记硬背。在大多数课堂活动中,教师先介绍习语的定义,然后提供一些例句,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和记忆该习语。某些习语含义与某个单词的含义相差太远时,有些学生会感到好奇,他们不知该习语的含义是从何而来的。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被认作一种将知识领域与惯用意义间接联系起来的认知机制。本质上,大多数习语都是隐喻表达或常规隐喻。通过概念隐喻来学习习语的方法是有效的,因为概念隐喻能够对应知识的两个领域。源域用于提供有关目标域的信息和理解。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应该了解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以便理解惯用用法,因为理解习语的过程是将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概念隐喻“love is journey”中,“journey”是源域,“love”是目标域。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对源域“journey”有所了解。通过将熟悉的领域“journey”映射到不太熟悉的领域“love”,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表达。
1.词汇的教学
根据人们的逻辑记忆特征和大脑的工作过程,普遍认为人们倾向于先感知、理解周围的简单事物或熟悉的事物,然后再去感知、理解相对复杂的事物,最后再转向了解更高层次的复杂事物。学习新单词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师应该首先教授最简单的单词,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后再教授新单词。当学生掌握了基本英语单词后,教师再去教比较复杂或非常复杂的单词,例如某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在相当多的英语单词中,中文教师很难决定先教哪种单词。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自己的记忆单词的规则。人们通常会先选择记住简单的事物,然后再借助大脑中已学到的东西继续记住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想将大脑工作过程与词汇习得结合起来,那么认知语言学就可以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其一就是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基本词汇的教学。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首先教授基本词汇是教授第二外语词汇的有效途径。
2.理论知识的教学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未被理论证明的实践是不成功的实践,英语词汇的教学也需遵守这一原则,既需要实践,也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持。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不能认识到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有些隐喻不为人们所用,而有些隐喻已成为词汇意义的一部分。另外汉语教师的隐喻能力需要提高。隐喻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隐喻能力越好,英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也会越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为第二外语的学习和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人们对隐喻态度的转变基于隐喻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表明,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将对中国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词汇学习和教学影响深远。词汇是语言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中国师生在英语词汇教与学上都面临着困难,而隐喻理论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教师感到有必要培养自己和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自己的隐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