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宇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贵州 贵阳 550025)
艺术设计教育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生产与工艺美术生产活动当中以艺术、科学、文化为主线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是培养感性与理性协调、具备创造性与综合性特征的人才。近年来,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创新性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职业院校、企业及学生本身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多赢”。[1]创新性教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文化、市场、经济等多领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基于计划、构思及研讨,学生可以利用造型、色彩、光线、尺寸等因素形成一个新的事物,在其中融入自身的艺术审美,将个人创意情感表达出来。艺术设计还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知识,保持作品的创新性;否则就会与市场需求不符,失去实用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性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设计者个性的发展,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从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角度来说,基于创新性教育,积极寻求自身突破,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与进步,从关注工艺到强调艺术,再到生态观念的体现,都反映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运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这一定位,在开展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项目驱动教学,实现企业项目课程化,使学生能深入到企业和岗位当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还要基于学生作业成果化、教师实践制度化来形成课程群,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创建专业化的工作室与综合性的实验室,以“工作室制”与“实验室制”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得到有益的训练,以此作为框架构建教学群,形成相互关联的综合教学平台。[2]
在开展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突出设计理念的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培养一批拥有现代设计思想和设计技能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指的是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团队。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论文等多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帮助,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使校企合作模式更加深化。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师力量,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产学研”模式是职业院校创新性教育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途径。该模式当中的“产”指的是产业、“学”指的是学校、“研”则指的是研究机构。“产学研”模式指的是实现产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这种模式的运用体现出了创新性、科学性及实践性的特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向他们宣扬创新精神,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体验,在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能力。部分职业院校还在学校为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场所,他们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进行运用,知识的记忆会变得更为深刻。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是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过去,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由本科院校所开设,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始扩展到职业院校。但由于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很多职业院校在科学建设、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缺乏经验,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不够完善,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3]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虽然在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但是对于市场需求的认知存在盲目性。对于广告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内涵缺乏深入了解,不清楚学生毕业之后所服务的人群和从事的职业,这导致相关课程的开设缺乏针对性,艺术设计专业的魅力和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由于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不准确,市场需求和市场反馈信息存在盲目性,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活动当中无法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校虽然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应的实验制作课和毕业实践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只是按照学校要求“走过场”,无法扎实地学到知识。同时,培养目标没有融入岗位的实际需要,这导致学生在就职之后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重新学习。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落实创新性教育。
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时候会效仿本科院校,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结构的设置,都会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气息,课程设置不应受到束缚,而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热情。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前瞻性的学科,课程设置需要结合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但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关注的只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技能,忽视了视觉传达理论的教学,同时将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领悟艺术设计的内涵,也无法进行自我创作。
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为了帮助他们适应岗位需求,也为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所服务,学校会积极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于校企合作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课堂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从业经验,能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都不够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这是因为很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经验与校企合作经验都不够成熟,只能聘请本科院校的教师或者高校的研究生来开展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对职业院校教学情况不了解,属于“纯学院派”的教师,无法满足实际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理念是重要的方针政策,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会以此为核心开展起来。教育理念还是引导职业院校发展的旗帜,对于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部分职业院校只关注学生艺术设计技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问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4]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在后期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走出一味临摹或模仿别人设计作品的困境,自主创新,设计属于自己的作品。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对艺术设计的认知与理解,成长为创新型与综合型的人才。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会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为学生讲解教材的知识。这种模式比较传统,虽然可以达到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但是过于程式化与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的压力,禁锢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职业院校要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与接受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模拟项目式的小组比赛,为学生设定主题,要求他们基于该主题发挥创意,为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职业院校要重视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要使学生意识到教师与教材都并不是权威,书本当中所记录的知识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也会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其次,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传统艺术设计教学重技巧、轻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新的教育方式下,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对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产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任务式”“发现式”及“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5]最后,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有意地为学生留出创意空间,基于“空闲教学法”来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保障他们的创意自由权利。
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对内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创新性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艺术设计存在偏见,这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艺术设计作品权益的保护,国家在政策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相关部门对于个人设计没有予以有效的鼓励。在教育环境优化背景下,国家与政府要对艺术设计予以支持,为创新性教育的落实提供充足的外部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性。立法部门还要加强对设计者权益的保护,减少设计权益被侵害现象的发生,这体现了对创意的尊重与鼓励,体现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视,也对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给予了肯定与尊重,有利于创新性教育的落实。
项目教学法、“双导师”实践教学、“产学研”模式等都是适用于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创新性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学校需要结合设计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总结出适用性强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