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玲 赵 明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盘锦 124000)
随着“健康中国”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人民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昌盛、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幸福指数,关系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师的身心健康程度不仅与其个体工作成效相关,更影响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师这一职业的整体形象。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教师的身心素质进行有效提升,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016年,国家22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1],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对教师群体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亚健康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以武汉某高校对45周岁以下(包括45岁)青年教师身心健康水平自测的调查为例,青年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为56.9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亚健康状态占比分别为65%、22%、13%。[2]这一调研结果与近年来对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公职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吻合。景军、孙薇薇等人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88.5%的基层公职人员在血压、血糖、甲状腺等方面存在着一项或多项的异常,其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程度与其健康程度具有相关性。[3]
对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压力及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均需要被及时关注,并予以专业帮助。以辽宁省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做的一项心理健康水平调研结果为例,参加测试的男女比例为17∶8,其中情绪稳定性不佳者占比60%,他们表现为行为易冲动,情绪两极化波动频繁;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者占比8%,具体表现为应对困难的准备和自信不足,自我评价低、易受环境干扰;社会适应力不足者占比8%,具体表现为兴趣范围狭窄,缺乏进取精神,常常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刻板、冷漠、对周围人宽容度较低;强迫性思维倾向者占比8%,具体表现为神经易紧张、容易对事件动机过强,造成压力和负担、反复思考、不能保持适度的压力和动机水平,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16%的被试呈现联想过多过快的思维倾向,具体表现为当遇到外界要求或现实受阻的情况时,极易产生不满和不安等行为后果;社交回避、过度敏感等占比8%,具体表现为被测试者的精力和神经活动水平低下,处事缺乏动力,刻板,缓慢,很少参加体育运动,不喜欢参与社交或回避与他人交往,常常容易感到有躯体不适,提不起精神,慢性疲劳、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问题,具有神经衰弱的倾向。部分被试者性格比较内向,为人比较谨慎,倾向于自我贬低和自我谴责,很少直接表达感情,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上述受试者有必要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对自己做全面深刻的剖析,形成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激发自己了解他人的兴趣,提升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与他人建立深入、友好的关系,从而从周围环境当中获得更多支持和帮助。
心理健康水平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及工作满意度,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教育领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尤为重视。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效能感提升的训练中着重围绕着对压力、抑郁、焦虑状态的调适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作为一个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工作动机、压力与绩效之间存在相关性。根据Yerkes-Dodson定律,适度的压力水平能促进工作效率,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工作绩效。长期受职业压力影响并不能有效调整,不仅会使个体产生严重的身体不适感,还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来源从客观上说主要有来自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职业角色要求、教学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保障及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潜能等。从主观上说,客观存在的职业压力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体处理内心矛盾和各种角色冲突的能力;因此,改善客观环境、使教师更多地从社会支持中获得保障之外,提升教师个体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教师个体处理各种职业压力和角色冲突的能力加强训练,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能符合社会角色的要求,也能灵活协调自身多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键。
渐进式肌肉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由雅各布逊(Edmund Jacobson)于20世纪初期提出。雅各布逊认为,躯体的状态与其精神状态相对应。在躯体放松的条件下,精神状态也会处于放松状态;因此,当个体无法通过解除造成精神紧张的客观压力源的时候,可以通过调节其躯体紧张状态来解决主观层面的紧张不适感、焦虑、抑郁等心因性问题。基于此原理,在系统脱敏治疗时,沃尔普就运用了渐进式肌肉放松技术。通过有序地使肌肉先紧张后放松的训练方法,继而对紧张的心理状态进行放松。[4]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目前在临床医学中被大量应用于对患者术后应激状态的干预、神经官能症的治疗等方面。在心理咨询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于系统脱敏治疗、缓解压力、舒缓神经辅助睡眠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干预过程。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在EAP心理健康服务中。
由于个体渐进式放松技术要求的步骤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全身肌肉“从头至脚、逐步进行”先紧绷再放松,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变式,这些渐进式放松训练变式在对个体或团体进行渐进式放松的训练过程中融入了正念放松疗法、暗示疗法等,或对个体进行指导干预,或融合团体动力学技术,发展成为团体放松训练。这些变式的基本原理均是根据雅各布逊的躯体—精神状态对应的观念和强化的原则,在个体放松的状态下,引导其不断强化积极性情感、良好的感觉及正确的观念等,通过心理生理作用机制对身心状态加以控制,达到缓解焦虑、压力调控、管理行为、指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工作态度,以指导其工作行为,提高其处理压力和角色冲突的能力。
Luthans等研究者认为,个体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是应对职业倦怠非常有效的个体资源,其中包括个体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个体的心理资本与个体的社会资源同样重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对环境挑战必备的最主要条件之一,是一种能够积极组织个体自身行为使之能够获得生存优势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学习和有目的地训练来获得、提高。[5]有调查显示,积极心理资本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呈显著的相关性。郑建君[6]在2016年的一项对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的调研结果表明,个体心理韧性、信念、乐观态度等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当个体具备良好心理状态时,处理角色冲突和压力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其中,心理韧性这一因素在压力管理过程中非常关键,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中介调节的作用,心理高韧性特质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体在身心失衡的状态下及时并恰当地对认知进行优化,并能进行合理重组。
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教师职业形象,是其发挥自身优势、教书育人的重要保障。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增加教师职业效能感,稳定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训练,增加教师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有助于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队伍中进行EAP心理健康培训课程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性保障下进行。因此,教师素质提升的EAP心理服务能否得到制度性、政策性和文化理念等方面的支持,是这项工作是否取得较高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