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对策、启示:疫情背景下的线上体育教学逻辑探究

2021-11-24 12:03张文蒙赵宗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校

张文蒙,黄 涛,黄 强,赵宗林,吴 姣

前言

2020年鼠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危难之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打响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培训机构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中国教育电视台率先开设“空中课堂”,[1]紧随其后,全国各地利用网络平台陆续开展线上教学,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作用。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师生便可进行线上教学和学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战疫期间,体育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随同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华丽变身为运动直播课堂,还因为“免疫力是最好的特效药”这一科学常识的普及,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毫无疑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增进健康,调节长期隔离带来的焦躁情绪和心理恐惧。线上体育课堂的开展成为青少年乃至整个家庭的居家必备,同时也为这次战疫的成功赢得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

1 疫情背景下线上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线上教学活动的优势和价值逐渐得到凸显,其所具备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线下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首先,线上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时空的界限和限制,录播和重播功能可为学生提供反复观看和学习课程的便利,最大限度地保证知识的有效获取;其次,教学直播功能新颖多样、难度适宜,其所带来的良好学习体验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关键;再次,线上教学活动提供手机、电脑和网络电视等客户端的多种链接途径,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最后,线上教学的反馈评价、课后作业、数据统计、成绩报告等多项课后服务,全方位覆盖教学和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2]

不可否认,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大有裨益,但目前情况下,因受众多客观条件的影响,线上教学整体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就造成线上教学的呈现方式更是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形成冲突。线上教学的客观局限和体育教学特征的本质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线上体育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3]

1.1 硬件设施不足,开展难度较大

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线上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可谓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此次线上教学的参与人数和规模堪称历史之最,势必对于硬件装备、师资力量、课程规划、教育信息技术支持等相关线上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有着最为严格的要求。如此态势下,线上教学的硬件条件尚未成熟,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如山区、农村地区家庭并不具备进行线上学习的条件,无法满足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其次,面对这一始料未及的教育变革,教师和学生们几乎毫无准备,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让其难以适应,而只能匆匆应对,仓促上阵;再次,线上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家长的督导能力参差不齐,使得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4]

具体来说,突发的疫情让很多准备享受假期的师生始料未及,隔离期间的线上体育教学只能以居家体育锻炼为主,很多锻炼方式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运动服装、健身器材、指导用书等,而这些基础条件很多家庭在特殊期间并不具备。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教学环境由校园变为居家,教学场地由运动场变为客厅、卧室、楼顶甚至床榻,教学手段由面对面讲解、示范变为手机屏幕、电脑键盘操作;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学习在相当“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并缺少了教师的亲身指导和示范,很多练习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理解和领悟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线上媒介素养以及教学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缺乏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否及时适应和顺利转型有着严峻的考研,更为线上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增加了相当难度。

1.2 被迫“摸石过河”,尚需逐步探索

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一些具备线上教学功能的软件平台迅速变为热门产品,成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新宠,如钉钉、超星学习通、微信等。但随着线上教学大规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尬教尬学”场景和网络平台崩溃等“翻车现场”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吐槽一片。最常见的是,同一时段同一软件下众多学校及师生集中线上教学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尚未成熟等问题,往往是很多地方学校的线上教学发生网络拥堵、链接断开甚至是系统瘫痪;其次,一些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没有经验,技术操作生疏,生生把“视频直播课”或“录播课”变为了“语音课”或“静音课”,导致“教学事故”发生;再次,很多线上课程需要家长在线陪读,帮助学生操作线上设备,监督孩子按时上课、完成课下作业,一次线上教学必须全家动员,可谓“劳民伤财”。[5]

对于线上体育教学而言,无论通过哪种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授课,体育教师都必须由“运动场”转换至线上网络平台,临时充当网络主播。这一角色的转变匆忙而生疏,一向善于面对面进行言传身教的体育教师难免手忙脚乱,语钝失色。但为了备好课、上好课,体育教师一般也只能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教学计划关键词,搜索下载已有相关网络课程资源为我所用,在班级授课平台上直接作为教学课件进行播放;二是,知难而上,亲自披挂上阵,依靠自己并不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制作非常“简朴”的教学课件,如微视频、PPT等,使出浑身解数尚才“应付”一堂课,不可否定每个课件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但其中内容拼凑起来却风格迥异,前后可能大相径庭,使得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前者看来,网络教学资源虽好,但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出来教师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让教师看起来像是“不劳而获”;后者看来,使得本就疏于网络的体育教师,被“技术”问题牵绊太多,既不能设计好教学课件,又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到头来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1.3 活动流于形式,背离教育本真

所谓“停课不停学”是指在特殊期间进行停课,但不能停止学习,其中“学”是指广义的学习,不仅仅指的是学知识、上网课。但很多地方和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将“学”的内涵进行狭隘化:由主动的学习行为到校园学习行为,再到学习知识和学科知识,再到网课学习,最后是知识不停地灌输。更有甚者,为了地区和学校成绩“不落伍,不掉队”,便进行超纲学习,违规补课,严重增加师生的负担。另外,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应对教学评估,让教师绞尽脑汁的设置花样百出的线上课程,签到、讨论、作业、测验等形式多变、题型复杂,使得学生全天都在忙着听课、打卡签到、提交作业、运动拍照,而家长也在一旁监督、陪读,除了要保证手机、电脑、ipad、摄像机等设备“全副武装”外,还要忙着准备教材、打印资料、在线答复老师等,老师、学生和家长皆为了网课心力交瘁。[6]

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体育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场地作为基础,运动技能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巩固练习,有着其他文化课无法比拟的实操性。线上教学所引领的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教学场地环境和器材设施的要求将难以得到满足,即便是将线上体育教学内容改为居家、徒手健身练习,也会因为时空限制、教学手段、参与积极性等问题而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在文化课的线上教学中,教师一人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客户端便可完成备课、视频讲解(直播或录制)、签到、问答、布置作业等教学流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完成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答疑。但体育课并非如此,教师授课方式的差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家长的监督和配合都是影响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线上体育教学的直播和录播相较于文化课会变得更加困难。运动技能的学习讲究精讲多练,学生练习前需要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包含体育教师从不同角度和身体部位所传递出的丰富而有效的“肢体语言”,如正面、背面、镜面、侧面等示范面,又如上肢、下肢等身体部位。因此,很多情况下线上体育课程的制作仅凭体育教师一人无法完成,需要他人配合才能保证在转换角度示范时镜头能够准确地拍摄到,否则一节想靠更多“语言讲解”来弥补“肢体语言”不足的体育课将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甚至会导致学生理解错误,产生负面效果。对于学生来讲,线上文化课所设置的签到、点名、作业和测验等督学手段可以很好地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些手段一旦运用到线上体育教学中将丧失很多意义,运动技能学习最重要的是运动参与、身体练习,并非是学生的口中答案和纸上作业,这考验着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线上体育课中的签到、问答和课后以照片、视频为内容的作业也都只能片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1.4 情感互动缺乏,“教学”效果较差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授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良好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及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的交流互动,往往存在于练习和比赛的对抗、竞争、合作过程中,有着深刻的成功、失败、喜悦、悲伤等体验感,对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友谊、师生情谊等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线上教学中,由于时空阻隔,学生只能面对网络平台而非真实的人,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大大减少。[7]线上交流更多的是信息、知识的传递而并非是情感和思想的互动,这使得体育教育中特有的肢体语言、情感交流、身心互动等学习氛围无法在线上教学中得到实现。

1.5 学习反馈不足,自主学习难控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这一过程,每个阶段学习效果的累积都离不开练习、纠错、改正、继续练习的结果,学习反馈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是需要学生动起来学习的学科。不可否认,线上体育课程资源也许更加丰富,技术动作示范也许更为标准,学习时长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无论如何,体育课上运动技能的学习更需要的是简单明了的讲解、准确无误的示范和及时有效的纠错,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过程中第一时间的学习反馈和评价。相比线下体育教学,线上体育教学的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价有着严重的滞后性,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截然不同。再加上线上体育教学场地环境、器材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均以个人练习为主,“单打独斗”情况下,则可能出现“自学成瘾而无人反馈”,“练习错误却无人指导”,“要求参与却无人理睬”的局面。

1.6 外界环境侵扰,安全隐患频发

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实现“停课不停学”,即避免了外出感染病毒的可能,也保证了学生知识的及时获取,毫无疑问是一项惠民举措。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线上教学的开展却存在着一些隐形安全隐患。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包括线上体育教学在内不仅仅是简单的手机、电脑等设备端的授课和学习,它还附带有其他辅助工作作为支撑。需要准备纸质教材、购置学习工具、打印资料等,这些都需要家长或孩子外出到书店抢购、网购或学校寄送教材领取快递、打印店打印资料等。费时费力暂且不说,一旦出门造成人群聚集,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后果不堪设想。[8]

对于线上体育教学来说,进行居家锻炼无疑是最好的手段,但由于教学需要、学生和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是,线上体育课程所教授的居家锻炼方式需要一些基础健身器材,如瑜伽垫、弹力带(绳)、小哑铃等,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这些器材,只能出门购买;除此之外,线上体育教学也会有相关教材和资料需要购买和打印,如此便会带来安全隐患。二是,疫情期间的长久隔离会让很多家庭心浮气躁,加上线上体育教学的开设让大家“动起来”的欲望日益倍增,很多家庭跃跃欲试地想要“走出去”,选择在室外自认为的“安全地带”进行课程学习或课下锻炼,如爬楼梯、外出跑步、小区阳台或公共体育场所进行锻炼等,更有甚者约三五好友进行集体体育活动,如此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三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科学表明进行大量运动反而会使得人体的免疫力暂时性降低,提高患病的风险,很多学生及家庭迫于隔离现状,无事可做便选择进行减肥、健身等活动作为消遣或目标,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把控,一旦过高便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医学专家为什么指出“疫情期间进行减肥不可取”的原因。

2 疫情背景下线上体育教学的实施对策

2.1 合理选择线上教学途径

线上教学的优劣势明显,一方面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并允许随时随地无限次观看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只能是互看互听,以往的当面互动、现场合作、情感交流等只能成为奢求。尤其是体育教学,更加注重精讲多练,仅靠线上的听讲、观看等难以保证学习效果,而线下的学生实践练习和教师及时指导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疫情期间,采用“线下指导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规避自身缺陷和不足,实现功能互补,效果优化,实才能堪大任。[9]针对线上体育教学,在方法上,教师要选择适合居家锻炼的学习内容,侧重讲解、围绕难点分析,营造逼真的运动场景;在纪律上,引导学生及时“现身”,排除外界干扰,做到看、听、模仿等心无旁骛。针对线下指导练习,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将线上所学知识进行线下练习,并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通过钉钉、学习通、微信、QQ群等渠道进行反馈,也可进行提问;其次,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图文、语音和视频通话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指点迷津。[10]如此,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指导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质量。

2.2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让教育界始料不及,这对于学校、师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大考验。线上教学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恐怕不是“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一个都不能少”。[11]正常情况下,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家庭之间的区别和差距的确存在,但通过相互之间的教学研讨、外出访学和培训交流等手段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差距。但在疫情隔离期间,学校封闭,绝大多数师生被困在家里,教学资源匮乏,面对这种情况下的线上教学,不同地区、学校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学资源储备、教师业务能力、学生适应能力等参差不齐,只能自顾不暇。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学校和家庭,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家庭等诸多情况,都是保证线上教学全面普及,实现“教育公平”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地区实际为学校做好制度和技术上的保障;学校要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线上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如此,构建政府、学校、教师三级线上教学体系,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有机共同体”,以保证本地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

2.3 科学制定线上教学计划,合理设计线上教学课程,

随着国外疫情的疯狂蔓延和境外输入病例的逐渐增多,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国内各级各类学校进行长期的线上教学也将成为常态,而不只是一种应急手段。为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科学制定线上教学计划,合理设计线上教学课程,保证线上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成为必然要求。首先,线上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要参照日常在校作息时间表,遵循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其次,线上体育教学内容要为防疫而备,要求教师结合实际仔细甄选,主要以居家、徒手或轻器械、单人或亲子、体能和各项身体素质等练习内容为主,力求简单有效、易学易用;再次,教师可根据学科性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深入的专业信息和知识,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如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了解各类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观赏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等,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和锻炼方式,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另外,教师还可甄选体育界正能量事迹和体育人励志故事启发学生心智,弥补居家身体练习的单调和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运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最后,合理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工具保证“教”与“学”渠道畅通无阻,通过课堂纪律和课下反馈规,范线上教学和线下练习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监督学生的学生情况,适时督促学习进度,提供线上体育教学质量。[12]

2.4 家校共育,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完整科学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线上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更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尤其对于线上体育教学,学科特征、生理惰性、外界环境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不稳定因素,实现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家校共育”模式,无疑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考虑到学科特性,运动技能的课下练习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器材,承担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考虑到外界环境,人在长期隔离、久未活动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生理惰性,精气乏困,抵触体育锻炼等现象,因此,完成下来并非易事。而对于学生来说,克服这些困难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协助。具体来说,一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完成课下练习,巩固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完成监督责任;另一方面,课前为学生备好所需的运动空间和器材,课后帮助学生完成运动练习的拍摄(照片、视频等),反馈给教师作为指导、评价的基础资料,另外,可在一些亲子、双人配合等练习中与孩子相互协助,同时也实现了自身锻炼,一举两得,如此完成协助任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是同一系统下的“有机共同体”,为实现家校共育,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指导措施,强调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责任,指导家长主动监督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学会关心、爱护孩子,用心沟通和交流;同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陪伴孩子顺利度过特殊学习时期。[13]

2.5 及时反馈评价,优化学习效果

如上所述,特殊期间,进行以“课下指导为主,课上教学为辅”的线上体育教学模式才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这就涉及一个学生学习反馈和教师指导评价的问题。由于学科特点,线上体育教学在课堂中暂时无法做到让每个学生跟着教师设计或教授的动作内容进行同步练习,也无法通过简单的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即便是布置课下作业、进行阶段测试也需要通过独有的方式来加以完成。因此,对于线上体育教学而言,学习反馈和指导评价变得不可代替。为此,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学习内容、布置课下作业,之后在课下定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统一反馈评价;二是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通知学生查看,并要求学生进行理解、模仿练习,之后在课堂上查看学生练习反馈,再逐一进行指导评价;三是教师将线上体育课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用来查看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后一部分用以教授新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细细究来不难发现,前两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完成教学和学习,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第三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在体育教学中,新授内容与教学反馈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学生练习错误却无法得到及时纠正的现象,继而影响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测,检验学习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时期,体测项目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新,力争做到切实有效。

2.6 构建多维团队协作模式

疫情期间,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为保障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对线上教学进行科学、整体的综合设计,避免各科教师各自为战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学科内不同教师组成各学科线上教学团队,借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点,规避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扬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设计的教学计划和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在线上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分工合作,搜集不同类型的线上教学资源,分课程、单元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计划,根据自身专项选择擅长的教学内容并分享,适时进行线上教学研讨,开发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同申请、完成研究课题,在团队协作中发现问题,交流心得,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学科外不同职能部门组成多维线上教学团队,发挥多方作用和功能,通过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为线上教学提供更为有利的基础和保障。[14]一是学校管理团队,学校领导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任务和资源,保证各部门、各学科保障和工作准确到位;二是课程研发团队,各学科教学团队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学科间师资、教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三是信息技术团队,为线上教学提供诸如搜集资源、配音配画、制作微课等方面的网络技术支持,提供坚实的后备保障;四是心理咨询团队,适时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对于疫情隔离期间教学活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避免矛盾激化;五是应急救援团队,防疫特殊时期,针对学校师生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有专人负责应对和寻求救援。构建多维团队线上教学模式,发挥团队力量和作用,实现“教师教、学生学、家长管”的最优化。[15]

3 疫情背景下线上体育教学的启示

3.1 以学生为本,展现人文关怀

在国家“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区和学校纷纷部署线上教学,这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让众多师生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对于学生,只能隔离在家学习,他们大多数还未成年,加上所在地区、学校、家庭以及个性特点、兴趣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想要保证线上教学效果,无疑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保证广大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上体育教学需要展现更多人文关怀。

一是教学时间安排要符合人的生理规律。首先,线上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依据学校日常作息时间而定,根据实际情况可略做调整,但总体不变,而体育课适合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一周两次为宜。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学生一直对着电子产品会感到视觉疲劳、思维迟钝、四肢麻木,影响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因此在一上午线上教学的最后一节适宜安排体育课,静则学习运动知识,活跃思维、减轻疲劳,动则活动筋骨、身心舒畅,如此劳逸结合,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中午午休之后,人体困意未消,在下午第一节安排体育课可以消除困意,振奋精神,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二是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特殊期间,体育教学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需发挥创新思维。居家身体素质练习要新颖多样,负荷适宜,定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安排相应内容的学习,也可组织学生讨论,创编动作进行练习;除此之外,引导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观看各类运动项目赛事等,开阔视野和思维,培养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三是关注个体差异,关心学生成长。线上教学开始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和个人因素难以适应线上教学模式,如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家长复工后学生独自面对教学难题、教学进度跟不上等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及时进行排查,发现后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身心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和身心辅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四是反馈评价体现人文关怀。线上教学的虚拟性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互动沟通和有效监督,这对于教学效果的保证是一大考验。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课堂教学反馈,采用差异化评价标准,对效果反馈进行多维度分析匹配,及时跟进纠错或表扬,保持高效互动。另外,对出现进步慢、波动大等情况的学生个体,做到早发现、早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疏导、教育,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享受关爱。

3.2 回归教育本真,同频时代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停课不停学”开展以来,由于人们的曲解,很多地方将线上教学当作文化课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因此把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线上教学的打卡签到、作业测验、考核评比中去,形式复杂、过程复杂,导致线上教学形式化、功利化过重。获取知识是实施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但并非唯一目的。在“知识中心课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很多地方和学校将广义概念的“学”进行狭隘界定,窄化为“学科教学”,而全民网课式的“停课不停学”也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不停学”变为不停“管”、不停“灌”,剥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早早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素质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人为本而非只为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要及时转变观念,走出“知识中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此进一步完善和升级,迫切需要实现对于“学习者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教学模式的关注和实践,发觉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其获得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体验,另外,让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和发展,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眼界和认知,促进学生与时代、社会同频发展。

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握好线上教学的要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中去,坚持五育并举,利用全民抗“疫”时期,为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满怀理想、充满追求,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付诸实践,跨越学校围墙而走入社会,而教育就是让他们学会自我认知并与社会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和对社会有用的人。[16]

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民防疫期间,发生了太多令人触动的故事,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到国内民众、企业和海外华人踊跃捐赠防疫物资,再到各地党员、市民积极参与防疫志愿活动,这些“最美逆行者”的点点举动,无一不是开展思政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的最佳范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课程教学只能将孩子与周遭的世界割裂开来,不知真实而变得无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国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孩子们需要放眼外界、投身参与,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共饮凉热。借此契机,开设一节家国情怀课,告诉孩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开设一节自然环保课,告诉孩子学会保护环境、敬畏自然;开设一节生命健康课,告诉孩子养成健康生活和运动习惯,从我做起;开设一节公民素养课,告诉孩子加强自我要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学校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