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实践研究

2021-11-24 11:45王恩妍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政红色资源

王恩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800)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革命”为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一种人文资源,其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种。课程思政是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也是在国家大力提倡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修养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作用

1.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优质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优质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革命传统教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我国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传统,将优秀的革命传统应用于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其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的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做到面对强敌不后退,面对艰难险阻不自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相信眼前的困境都是暂时的,中国必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必将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虽然我国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依然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1]

2.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而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等精神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首先,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物质资源匮乏,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衣食无忧”,共产党员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红军长征期间,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互相帮扶、面对缺衣少食的状况互相谦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舍己为人精神也值得每位大学生学习。

3.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由于高校不重视创新授课方法,造成很多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偏见,不愿意主动接触思想政治知识。红色文化资源中有着丰富的内容,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疑问,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案例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最可爱的人”之一的邱少云,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不暴露位置放弃自救,任凭烈火蔓延全身,最后壮烈牺牲。其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强化我国的道路自信。[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我国的道路是在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科学性。

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作用的必要性

1.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时代新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为高校提出了新的育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培育时代新人首先是指培育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3]虽然我国现阶段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广大的人民群众不需要在“战火纷飞”中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而是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摩擦,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赢得全球人民的尊重与敬仰,所以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其次,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范仲淹对人民大众以及君王的责任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岳飞的国家责任感,而当代青年人也需要对国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2.应对不良社会影响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以及红色文化资源教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5G时代,5G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快捷的传输速度以及更加稳定的传输信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各种不法信息也得到了快速传播,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们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作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很多人过于重视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各种不良行为以及思想,这些错误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导致学生之间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是非观难以抵挡生活中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及辨别是非能力。

3.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高校应当积极融入红色资源文化以强化课程思政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首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革新思政教学方法。高校无论是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还是在课程思政模式下都主要是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这虽然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思政知识,但是不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文化可以带来大量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融入红色资源文化可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单纯的文字教育相比,真实的事例往往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一批英勇无畏的英雄,将这些英雄案例以视频或者主题教育的形式引入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利于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4]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

1.开设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思政选修课程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开设了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思政选修课程。在大学阶段,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开设红色文化资源思政选修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5]例如,太行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太行人民,逐步形成了“太行精神”。长治学院作为太行山地区的高校之一在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太行精神”开设了“红色文化教育”系列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以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着重向学生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人民的抗战事迹以及重要的抗战根据地,以此强化学生对“太行精神”的认同感,并且提升他们对太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

2.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活动

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活动是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不同,主题展览活动可以以文字、视频、绘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主题内容,高校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活动时通常采用文字+插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学生对填充式教育的反感,也可以增加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储量,进而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以及精神水平。例如,吕梁山作为革命战争的战场之一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蔡家崖纪念馆等,而且在漫长的战斗过程中吕梁山出现了一批革命英雄,马烽、西戎先生将这些英雄事迹进行整理汇总编纂了《吕梁英雄传》。吕梁学院作为吕梁山唯一的高校积极在校内举办吕梁山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活动,以文字+插图+视频等形式介绍吕梁山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吕梁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接触、传承红色文化,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水平。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1.夯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要夯实理论基础。首先,高校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课程思政教育事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时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学生理解党的崇高地位,从而自觉维护党的尊严;同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可以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同时将我国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其次,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作用,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而若想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就需要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从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出发论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二是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6]

2.开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红色教育载体

积极开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红色教育载体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应当系统编写红色教材。教材是高校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时需要依托红色教材。高校在编写红色教材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选择红色文化中易于被大学生接受、能够引起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从而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兴趣。其次,高校应当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与刻板的文字介绍相比,影片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为人们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近些年来,各类红色题材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和我的祖国》等,高校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从而自觉树立崇高意识,发扬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政教育自身的发展,虽然目前为止这二者的融合水平较低,但是我们可以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提升二者的融合水平。

猜你喜欢
思政红色资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