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英
(休宁县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安徽 黄山 245400)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提质增效,树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全方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的形成来源有:征用以及无偿拨划、财政预算拨款、各种捐助以及捐献、由市场化经营所积累、依托行政力量经营所积累、行政性建设收费与累积。其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是相分离的,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和使用权归行政事业单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能更好保证国家机器流畅运转;能提高资产的利用和使用效率;能有效减轻财政负担;能实现“政资分离”和“政管分离”;能满足公共产品(服务)的社会需求;能提高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效率以及透明度。
行政事业单位因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要求高,尽管制定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是受管理理念落后、日常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不新等的影响,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多多少少暴露出一些问题。
1.存在重购轻管意识
很多主要领导都会注重对流动资金的信息掌握,至于固定资产的成新率、闲置率、使用效率等家底不清,因工作开展需要的时候,大力争取财政资金配置,配置到位之后,对后期使用情况不再过问,致使大量还能使用的资产被闲置,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2.缺少成本核算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不用跟企业一样进行成本利润率核算,不以盈利为目的,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从上到下缺乏对国有资产的重视,认为是单位的财产,只要不拿回家,坏了都属于正常损耗,在使用过程中,资产长期处于无维修无保养的状态,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更别提主动加强资产保养,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了。新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旦固定资产的折旧提足之后,有些部门、有些人就认为这项固定资产可以做报废处置,重新配置固定资产,从而放弃管理。其实,许多固定资产提足折旧之后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比如电脑折旧年限6年,6年之后许多电脑都是能够继续使用的,加强提足折旧但仍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3.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
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都是进行一个笼统的管理,未按实际进行一个分类,不同类别的资产进行不同的管理,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按在用资产、已提足折旧资产、闲置资产等进行管理,这些大类资产再根据管理需要、使用需要和部门间资产调拨需要等进行细分类别。
1.资产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低
部分单位不重视资产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对于新任的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岗前培训,出现资产管理人员不知道管些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管理的状况。例如,接受无偿捐赠或盘盈的资产要提醒财务上入账,不能形成账外资产,对于应该报废的资产,要及时申请报废,以免虚增单位资产。
2.内控管理机制弱
一是部分单位,特别是一些小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由办公室人员或财务人员兼任,一人多岗,不能形成相互制约机制;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或完善相应的内控管理机制,导致一些不相容岗位由同一人兼任,且得不到有效监管。
3.外部监督不到位
许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仅限于内部一年或半年盘点一次,与财务账目核对,对盘点结果缺少重视,不了了之,没有深挖原因,缺乏必要的外部审计监督,光靠单位内部监督,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到位,效率低下,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4. 制度操作性不强
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指导意见,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看上去制度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导致许多制度形同虚设。
财政部门按预算安排资金,资金拨付后并没有进行跟踪管理,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只要单位在年终报表中反映了资金拨付情况,如资金在两年内使用完毕即算通过,至于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是否完整入账核算并不过问。目前,虽然初步有一套绩效评价体系,但针对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高,绩效数据主要靠行政事业单位自己上报,财政部门难以逐一进行核对,存在监督不主动、不经常和评价过程形式胜于实质的问题。
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增、减、调拨、计提折旧、月报、年报等核算与操作,但与财务账务核算系统、预算系统、决算系统及一体化支付系统是相分离的,各自拥有独立的系统,系统间没有进行无缝对接,无法为财务账务核算以及财务预、决算、支付提供准确的依据,没能成为资产全程信息化管理的支撑。
1.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里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个个都要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切实提高单位可持续发展,节约资金,爱护个人所使用和保管的资产,杜绝资产浪费。
2.增强成本效益理念
对于个人所使用和保管的资产,个人比较熟悉,更有利于资产的养护,更有利于保证或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效果;对于那些虽已提足折旧,但仍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能放松,充分发挥这部分资产的效益,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对于那些于本单位来说是无用的闲置资产,而对其他单位来说还是需要的资产,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调剂或调拨的手段,互通有无,减少财政资金重复投资。
3.增强资产精细化管理意识
资产的类别很多,对于资产管理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各类资产的管理需求,量身定制,针对不同资产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1.提高资产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资产管理业务水平,增强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岗后,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上级或本级部门组织的资产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以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大单位可以建立内控部门或科室,专人负责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单位内控管理;人少的单位,不能成立专门的内控科室,但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止监守自盗。
3.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发挥审计、纪委、监察等部门的检查督查力度,从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调拨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查,并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对单位往来款项的监督管理作用,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往来款项的清理作为单位和领导管理责任落实的主要事项,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促使领导和财会人员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及时清理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往来款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二是引入社会第三方审计制度,对国有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早整改,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效用。
4.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在制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前,对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调研,确保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与国家相关制度和指导意见相统一,同时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财政部门主要重视管理资金,轻视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各预算单位因各种原因未入账的资产,更不在财政部门管理视野。因此,审核预算单位来年预算编制时,在资产配置预算方面,需充分了解预算单位存量资产数量和使用状况,以存量定增量;财政部门应建立资金使用的跟踪机制,加强监督,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构建资产管理体系,预算资金用于物资采购、项目建设的,应要求资金使用单位及时报送资产管理情况,并纳入单位账务核算;充分发挥财政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作用,预算股严格控制预算单位资产采购预算,国资股严格预算单位资产配置审核,业务主管股室从严把关预算单位资产采购资金审批,严把源头关;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动态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产存量和增量情况。
信息化管理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必需,因此,加快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完成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与财政账务核算系统、预算系统、决算系统和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或者直接改造建设成一个系统势在必行,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整个财务管理形成一体化,真正实现国有资产在某一区域或跨区域调度利用的快速运转,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国有资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加强部门横向联动、单位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让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更趋于科学化,让国有资产监督体制更加全面,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加快节约型、服务型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