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倩倩
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彩石溪管理区 山东泰安 271000
岱庙存在历史悠长,其建筑风格采用皇家宫殿的式样,目前有馆藏代表性碑刻10通,从秦到东汉、西晋、唐、宋、清,内容涉及政治、宗教、历史、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人们研究帝王封禅史和岱庙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从碑刻风化腐蚀的现状、典型保护措施以及如何加强表面防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馆内碑刻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出碑刻的风化程度,并找到环境污染病害的关键因素。结合泰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馆藏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对碑石的风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碑石的保护,从改善馆藏环境方面提出了较为有针对性的、合理可行的建议。
岱庙的碑刻历史年代悠久,跨越了自秦到近代的两千多年历史。碑刻的种类丰富,包括历代诗词类、题字雕刻类、纪事类、经幢类等。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文学、诗词、书法等[1]。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秦二世泰山石刻(秦李斯小篆刻石)、汉张迁碑(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还有些碑刻使用线雕、浮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出的图案栩栩如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例如:去东岳封号碑、重修岱庙记碑[2]。
泰山历来一直有被称为秦泰山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美称,有着举世闻名的秦泰山石刻。作为秦朝“书同文”的一个真正实物例证,秦泰山石刻至今已经历了2200多年的沧桑变迁,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目前仅仅保存下来10个字,被称为秦泰山碑刻世界上的“稀世珍宝”。
衡方碑共有815字,23行。据史料记载,在清王朝的嘉庆年间,碑阴原本有字,曾被钱塘黄小松精拓,字迹清晰。但是经过多年的风化破坏,目前已经全部没能保存。目前衡方碑保存于岱庙东北廊。
清朝顾炎武曾写道“欧阳、赵、洪三家皆无此碑”,就是对张迁碑的描写。但令人惋惜的是,在碑刻立后很快就倒塌而被掩埋。1965年张迁碑的碑文已经残破65字。此碑于1983年9月迁入岱庙的东碑廊,保存至今。
据可考碑文记载,晋孙夫人碑最早是位于现今新泰张孙庄。1793年钱塘江凤彝发现时晋孙夫人碑已经多处残破不堪。后被江氏尽心拓描,尽管如此也没有修复原文。于1983年存于岱庙东碑廊内。
北魏羊祉夫妇墓志铭全称《魏故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公(祉)墓志铭》,刻立于公元516年,于1964年出土于山东新泰宫里镇北羊祜城遗址。发掘时,碑文保存完好,但由于碑文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被当时用作路面铺整,到目前损失碑文过半。
《双束碑》又名岱岳观造像记碑,树立于东西方向,是一个典型的唐朝风格的建筑,碑的上端是施歇山形屋盖,精湛的雕工。在碑的上端及周围刻有碑文,于南侧作有两层,而其他面作有四到六层,共计45首,3978个字,跨越了唐朝到宋朝长达453年的历史长河。
《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于唐开元二十四年打造完成,此碑为记事碑,上面介绍了静默寺(神宝寺前身)的全部建立过程。《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曾立碑于神宝寺故址,后于1965年迁至岱庙炳灵门内,又1983年的十月份移存岱庙东碑廊。
宋大观圣作之碑立碑于宋大观二年。现因碑质劣拙,刻于碑上字体纤瘦,已无法阅读。额刻“大观圣作之碑”碑曾驻泰安文庙泮桥西,于1974年秋迁至岱庙中。因其为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亲自撰文,被称为“圣作”。
《明太极图碑》立碑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碑上部刻着“太极图”,中部用阴线刻太极图。碑于1979年从原泰安县署土地祠址移存岱庙。后于1983年立于东碑廊内。上溯至清朝,《太极图碑》应为乾隆年间从他处迁至泰安县署土地祠址。
《大宋天贶殿碑》立碑于宋大中祥符二年,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翰林学士杨亿撰文,书法家,翰林待诏尹熙古篆额并行书。碑刻使用篆书镌刻“大宋天贬殿碑”[3]。
岱庙中所保存的碑文形式多种多样,从帝王的封禅告祭,到泰山的庙宇建造,再到文人骚客的题诗、墓志。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泰山在中国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而岱庙的碑刻题记更是作为考察泰山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碑刻能帮助我们现代人真实的还原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宋大观圣作之碑》《大宋封祀坛颂碑》等,都是考察中国历史的重要宝藏,有些碑刻则是考察佛道发展的重要史料。
岱庙碑刻就其书体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佳作迭出。以书法价值论,秦汉时期的碑刻书体均为该时代的代表作,如《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汉张迁碑》等名碑,有着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唐、宋的碑刻书法多而精,且多为名人手迹;明清碑刻、题诗、题记书体变化多端,犹如百花齐放。
碑刻题记是中国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独特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道∶“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因此,碑刻有着其他形式文献不可取代的文化学术价值。
碑刻的风化、腐蚀、变质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这些因素加快了碑刻的老化。此外,落后的保护手段使这类文物的保存停滞不前,即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加和作用,致使石质文物的侵蚀风化逐渐严峻。主要原因如下:
岱庙位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上,一年中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频繁。在夏季,户外石质文物暴露在阳光下,表面温度高达40度或50度。当大雨过后,气温迅速下降,碑刻膨胀后会突然收缩,造成破坏。在冬季,北方屋外最低的温度到零下20度,渗入石头中的水会因冻结而产生膨胀力,使文物开裂。温度和湿度随着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露天放置的石质文物常年日复一日地受到风、日、雨、骤冷、骤热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碑文永久性损坏。
岱庙周边多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受周边不利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空气污染严重。泰安市的空气质量在夏秋为二级,在冬季和春季为三级,不能达到最高等级。有害气体主要是酸性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腐蚀、破坏石质文物,导致石质文物风化逐渐严峻。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景点,岱庙每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业造成的人为污染和破坏也十分严重。
至于岱庙的碑刻文物,嵌入岱庙东和汉柏亭城墙的碑刻文腐蚀损失尤为严重。原因是这些碑刻是在20世纪50年代嵌入在墙上的。碑刻后面是一堵厚墙,透气性差。石头本身是一种充满微孔的渗水材料。它嵌在这么厚的墙里。它终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这些石碑不断吸收墙壁中的水分,毛孔中有大量水分。随着环境的干湿冷热变化,水中可溶性盐等化学物质随水和水分迁移。水蒸发后,可溶盐浓度增加,并在石头表面生成晶体。这种破坏强度在闷热潮湿的夏季比干燥的冬季大得多久而久之导致了石质表面的酥碱变质,石头的破裂、剥离、脱落,风化腐蚀状况严重,个别石质较差的碑刻上面的文字甚至已经模糊不清。
综上所述,造成岱庙内碑刻文物风化及风化程度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因素在不同时间起着不同的作用,大多数石质文物的病害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人研究探讨应该能找到比较科学的保护及修复措施。
岱庙碑刻由于其历史非常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保留下来的碑刻文物的数量众多。但是由于自然风化以及人为损害,现在的碑刻文物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表面污渍清洗。众所周知,泰安岱庙中的碑刻文物长期处于暴露的环境当中,由于各种天气的原因,使得碑刻文物表面上覆盖着大量的灰尘和污渍,对碑刻文物本身还存在较强的腐蚀作用。如果要对其表面的灰尘和污渍进行清洗的话,大部分是方法就是利用离子水、丙酮以及酒精三元体系进行清洗,使得碑刻文物清洗干净。
(2)去除表面可溶性盐。为了去除碑刻文物表面存在的可溶性盐,采用的纸大多吸水性能较好,浸泡在热的蒸馏水当中,让纸张成功转变成纸浆后,紧密包裹在碑刻文物的表面之上。经过纸浆包裹后,碑刻文物表面的可溶性盐就会被吸附到纸浆中去,继而达到去除可溶性盐、保护文物的效果。
(3)粘结补强。对于岱庙中有残缺的碑刻文物而言,需要先对残缺部分进行清洗,然后才更有利于进行粘结,进而达到保护的效果。粘结的材料大多是选用环氧树脂法、硝酸纤维素法、聚乙酸乙酯法,进而确保碑刻文物的整体性。针对严重的风化问题,碑刻文物脆弱的表面一般需要整体渗透和加固处理。加固方法一般是通过喷淋法、贴敷法和灌浆法进行加固。
(4)表面封护。在表面封护方面其中的方法包括设置碑楼、在石碑周围设置护栏、进行玻璃防护罩的安装、覆盖保护膜、憎水封护剂、进行抗风化保护层的涂刷等方法。这类表面封护的方法可增加耐腐蚀、耐热、耐水的性能,从而实现了对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
对于典型的保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上典型的保护措施如果完全操作下来不仅费时间而且费力,还存在其他的缺点:①如果使用玻璃罩,则会出现炫光的问题,长时间观看反光的玻璃会产生反射炫光,会造成严重的不舒适感(因人而异),从而会影响参观者进入到旅游观光区的情绪。②清理问题,如果采用玻璃罩,但是放在外界的玻璃罩无法完全密闭,所以也会有灰尘进入,吸附在玻璃的内壁之上,给人一种不干净的错觉,影响游客的观感,想要清理就需要打开玻璃罩,工程量仍然巨大;如果采用保护膜的手段进行防护的话,擦拭过后保护膜容易受损,还需要重新增加保护膜,完成这一套工序也需要很大的工程量。
目前较多采用的文物保护剂分为有无机类和有机类的。其中无机类的保护剂利用溶液中的盐分在石材的空隙中结块或直接和碑刻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填满石材微孔隙,例如:石灰水、氢氧化锶、氢氧化钡、碱性硅酸盐等,但是仍有缺陷易产生可溶性盐而加剧石材的风化。有机类的保护剂有石蜡、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等,但其耐老化性能较弱。而且碑刻类文物在保护时还不应它的内容造成遮挡。本论文选取三种最有效的保护剂,第一种保护剂为在石灰水和氢氧化钡的混合溶液酯化并交联缩合,之后将其乳化为涂抹在石碑类文物表面后可在室温条件下固化形成透明基底保护层的高粘液体。第二种保护剂为丙烯酸树脂使用三十烷醇改性的有机保护剂,可以光照条件下固化形成透明中间防护层。第三种保护剂为植物源材料的桐油、石蜡为原料高速剪切并缩合制备的具有防水、耐水、疏油、耐腐蚀、耐磨等综合性能的透明外保护层。我们选取材料的原料是无毒无害的绿色原料,辅助材料也基本为安全无腐蚀性无机或有机材料,既环保又廉价,且与碑刻类文物材质相容性高,不会在防护过程中对此类文物形成二次破坏,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岱庙存在历史悠长,其建筑风格采用皇家宫殿的式样,目前有馆藏代表性碑刻10通,从秦到东汉、西晋、唐、宋、清,内容涉及政治、宗教、历史、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人们研究帝王封禅史和岱庙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人们研究帝王封禅史和岱庙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本文从碑刻风化腐蚀的现状、典型保护措施以及如何加强表面防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馆内碑刻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出三个等级的风化程度,并找到环境污染病害的关键因素。结合泰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馆藏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采取了三种基于植物源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碑刻文物保护,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不会造成二次危害,更加有效的保护了碑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