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斯
儿时的春节,虽说时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仍然记忆犹新,往事像电影似的,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
与其说“春节”,我更愿意叫“过年”。小孩都盼年,进入腊月,年在孩子心里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年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在我家,最忙的就是母亲,她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更半夜。因为那时要把麦子变成面粉,就要用石头磨来磨,而且要磨四五遍。最白最好的面当然是第二遍,越往后的面就越差。最好的第二遍面当然是用来包饺子。
过年的前两天,母亲便忙着用发酵的面来做馍馍、包子,而且要蒸好几锅。因为那个年代蒸的各式各样的馍馍要吃到农历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母亲每年做馍馍、包子,不管是月份大还是月份小,全都放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父亲是个文化人,每年临近春节,他都要忙着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书写春联,家里的活儿也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农历年三十上午,是我家最忙的时侯,大人、小孩都在忙。因为这一天,室内室外都要清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室内所有家具都要搬到院子里,先用湿毛巾擦,然后再用干毛巾擦。当然,这些活儿自然由我这个孩童来干了。
过年要吃隔年饭,就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即除夕的头一天晚上。母亲睡觉以前把高粱米饭做好放在锅里,年三十早上来吃,即为隔年饭。
我们胶东半岛的风俗习惯是,过年要吃三顿水饺,即年三十晚上一顿,大年初一早上一顿和初二晚上一顿。大年初一早上这顿水饺,母亲总是要包上几个钱币的水饺,吃水饺时看谁吃的钱币多,新的一年谁就会走好运发大财。
年三十这顿中午饭,是春节这几天中最重要当然也是最好最丰盛的一顿饭,肉、鱼、鸭、鸡当然都少不了,母亲整整要忙一个上午。
吃过年三十这顿中午饭,算是真正的过年了。我穿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拿着父亲早已用红纸包好的几毛压岁钱,便撒腿往外面跑。村子里的巷口胡同都是孩子,男孩子把鞭炮拆散放在兜里,一个一个燃放。有一种叫“麻雷子”的炮特别响,点燃以后用罐头盒扣上,罐头盒飞起十几米高。
过年这几天,我天天都要与小伙伴们跑到邻村去看大戏。因为我们个头小,看不见唱戏的人,便爬到戏台旁边的屋顶或树上去看,尽管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内容,但每天还是跟大人们一起去凑热闹,而且一去就是一整天,中午也不回家吃饭了。
儿时的春节,浓浓的乡情。难忘胶东的一个小村庄——文登市米山镇东下庄村,还有令我魂牵梦绕的父亲、母亲和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