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啸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大众体育锻炼中,社会体育场地的供应是国家战略纵深实施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人口总数增长,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等客观原因,造成了社会体育场地“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旺盛”的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大众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1]。崔为秀[2]认为,社区健身器材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健身的发展。叶敏聪[3]认为,国家需要不断紧抓公共体育场地的全面建设情况,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制定体育场地建设标准,为民生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上表明大众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场地之间存在矛盾关系。
想要了解大众体育锻炼与社会体育场地的矛盾,必须要对大众体育锻炼的基本概况有大致了解。该文从大众体育的概念、大众体育的分类、大众体育的特点以及大众体育锻炼的发展现状,对大众体育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
大众体育也被称作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其是一种面向大众,遍及全社会的体育活动。大众体育是指以健美、健身、休闲、娱乐、医疗等为目的,根据资源、业余、灵活、多样的原则来进行的身体活动。大众体育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大众体育的兴起,被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与竞技体育相对应。它的实质是,不以获得优异成绩为目的,而是以改善和提高参与者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体育运动[4]。
该文的大众体育锻炼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余暇时间,采用体育手段和方法,为谋求身心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这类身体锻炼活动为了推广和管理的方便,人们从不同角度将大众体育分为以下类型。
2.2.1 根据目的划分
按照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划分,可以分为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等。这类划分的共同点在于人们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运动,但是没有竞争的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
2.2.2 根据人群划分
按照参与者的年龄划分,可以分为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大众体育锻炼包含的人群极广,多年龄段都有相应的分类。按照性别划分,可以分为男子体育和女子体育;根据人群的健康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健全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
2.2.3 根据组织方式划分
根据组织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其中,团体式健身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广场健身舞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各地发展迅速,群众参与度高[5]。
2.2.4 根据活动内容划分
根据活动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疫情之后,健身体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疫情可能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的拐点,对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民健身是积极防控疫情的良策,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是形成终身体育的环境,是提高身心健康的基础。全民健身有利于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健身健康需求,推动实现体育强国梦;协同学习型社区,推动科学健身型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健身意识,构建家庭式健身环境;完善在线健身教学,促进居家自主健身学习[6]。
大众体育是一种最普遍的体育现象,具有4 个方面的特点。
2.3.1 健身性和娱乐性
大众体育的最基本形式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群众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身体运动过程,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和群的效果。
2.3.2 全民性和普遍性
大众体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爱好、不同体质与健康情况的人,都可以在大众体育中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活动,表明大众体育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
大众体育不是一种劳动或者工作,而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产劳动、饮食睡眠、家务劳作之余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去从事的活动,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参加与否完全取决于自愿,活动内容可以自选,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主动进行。
2.3.4 多样性和灵活性
大众体育内容丰富多样,目前流行的项目有步行、健身操、保龄球、交谊舞、攀岩、漂流、冲浪、滑板、山地自行车等。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内容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汉族体育项目有301项。大众体育活动形式不仅包括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技、体育表演,还包括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
从2013 年开始,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49.2%。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群众对于体育参与的动机愈发多样化,群众对体育的健身功能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7]。自2016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群众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但是大众体育锻炼中,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锻炼指导、正确的体育锻炼认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健康发展水平。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订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面向全民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总体来说,大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受限于场地、体育锻炼指导的影响。
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必然离不开体育场地,了解当下体育场地的分类以及其发展现状,有利于大众体育锻炼与社会体育场地矛盾的分析和研究。
体育场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可以为竞赛表演业提供专业的比赛场地,也可为健身娱乐业提供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该文将社会体育场地分为三类进行研究。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方言的定义是:a variety of language,spoken in one part of a country,which is different in some words,grammar,or pronunciation from other forms of the same language[2].
3.1.1 公益性社会体育场地
公益性社会体育场地主要由政府出资规划、建设和管理体育场地器材,以城市中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为主要目的的社区体育服务方式,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类型和重要方式[8]。
3.1.2 微利性社会体育场地
微利性社区体育服务是相对于不收费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和高收费的营利性社区体育服务而言的,其是以贷款投资、政府贴息、有偿服务、保本微利为主要特征的社区体育服务方式。因为,除公益性、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运动爱好的人需要社区提供特殊的体育运动服务。这种服务的对象相对较少,但要求相对较高,参与人的运动水平也较高。微利性社区体育适当收取费用是有必要的,但费用收取的额度应合理、适中,以便有相对固定的人群参与,以维持微利生存[9]。
3.1.3 产业性社会体育场地
产业性社区体育服务是指社区提供的满足特定高收入、高消费人群,高层次、个性化体育运动特殊需求的,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训练和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性质的体育服务方式[10]。
在了解社会体育场地的分类之后,人们应对体育场地的特点、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到其发展过程中的要点,对研究结果有重要作用。
3.2.1 公益性社会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
此类体育场地利用率两极分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其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一般都比较合理,但有的地方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已经大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大多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因为现有的体育场地较少,出现了现有场地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导致了我国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低效[11]。
3.2.2 微利性社会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
微利性社区体育服务针对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和特殊运动爱好的人群,这部分人对运动条件的要求高于目前社区可以提供的公共体育活动条件,因此,社区体育事业应充分考虑到这种需求,尽可能地提供服务。目前,此类场地较少,主要为社区管理,场地项目主要为球类场馆[12]。
3.2.3 产业性社会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
经营模式多样,社区直接管理下的人员聘用制经营,也可采用限制运动项目后的招标经营方式,还可用由投资建设体育运动场的投资者与经营者自选运动项目的方式。其中,第三方投资者建设使用的数量最多。
4.1.1 新兴大众体育锻炼缺乏场地
当下健步、广场舞等新兴社会体育运动开始发展,但是并没有专门为其设置的运动场地,现有场地均以专项活动场地为主,大片的“广场舞类型”空地较少。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广场舞会选择在商场、公园附近的大片空地进行,而更是有群众选择在大马路上进行健步。甚至有群众在社会篮球场进行个人锻炼,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原场地运动者的活动,产生了矛盾。
4.1.2 传统大众体育锻炼场地供求存在分化
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专业体育场地及营利式场地多,但是日常健身的群众较少,经常在工作日会出现专业体育场地空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的情况,多数人群仅有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才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在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想要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多,日常工作闲余时间较多,但专业类体育场地少,无法满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两个地区的大众体育锻炼习惯和方式存在分化差异,同时体育场地的设置也存在较大的悬殊,显示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4.1.3 体育基础知识,观念存在差异化
从广场舞、“暴走团”为代表的群众新型体育锻炼项目来看,其参与者大多年龄为中老年,其对于项目的场地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大量空地,并且对于专业项目场地的认知程度不够高,认为其在专业场地活动的行为合理;从以篮球、羽毛球、排球等为代表的活动项目来看,参与者年龄相对较为年轻,并且有一定的专项技术,其对专项场地的体育认知程度较高,有明确的项目划分,对于占用专项场地的新兴项目感到不合理。
第一,新兴体育锻炼方式兴起较为迅速,并且没有固定的较为规范的活动场所。广场舞、健步等体育锻炼方式发展速度快,没有固定的场地限制,群众集体聚集于空旷场地,或是暂时无人使用的专业场地中。容易与当地管理人员或者专业场地锻炼群众产生场地使用矛盾。
第二,虽然体育场地存在分化,但是一部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周末时间段的专业体育场馆往往供不应求,在较为落后地区的专业体育场馆往往空闲较久。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较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但是周末时间参与人数多,总体场馆使用率不均衡。而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活节奏不快,空闲时间多,群众可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不足,从而产生供求矛盾。
第三,新兴体育锻炼活动在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情况下,部分参与锻炼群众会占用较大面积的体育活动场地,与规范使用活动场地的锻炼者易产生冲突。
第四,部分专项场地缺少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标识告示,部分新兴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者在无特定场地情况下,选择在无人的专业场地进行体育活动。
第一,当地政府、体育局应积极关注当地新兴体育锻炼活动的发展情况,对废旧体育场、闲置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将空闲场馆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强场馆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对城市的空余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达到群众的需求,同时根据需求,减少部分专业社会体育场地的运营,更改为产业型经营方式。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应把多余的空地利用起来,加强体育宣传,组织健身讲座,开展锻炼活动,调动群众积极性。
第三,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对区域内活动场地进行划分,并且定时对体育基础知识结合身体健康开展讲座、宣传活动。也应该在相应的专项体育场地贴上提醒标签,规范使用场地,应有专业人员对体育场地进行管理,规范场地使用时间等。
第四,新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和传统体育锻炼活动相结合,应有政府或社区派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现场的活动指导和新活动形式的开展,力求最大化利用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
第五,社会体育场馆需要形成自身的影响力,注重宣传,提升社会体育场馆的辐射能力,从而满足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新兴体育活动,政府和社区应起到协调作用,对体育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同时督促其管理和监督,并为新兴项目解决场地问题。群众应增强体育基础认知,保持良好的场地使用习惯。大众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场地存在矛盾关系,但是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应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城市的场地数量进行相应的场地划分。参与体育锻炼人数的增多,对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