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窝子到高楼大厦

2021-11-24 01:49李向新
兵团工运 2021年2期
关键词:塔里木团场兵团

李向新

住房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2020年7月1日,我与分公司的同志一道去十二团“塔河五姑娘”红色影视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找回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追思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

站在荒凉的沙地上,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几十间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的地窝子连成片,简朴的牌楼上写着“英雄连”三个大字,正上方一颗五角星格外醒目。这片低矮、阴暗、潮湿的地窝子是兵团人早期开荒造田的住房,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能够撩起一代兵团人的记忆与情怀,它们仿佛为那漫长而激情的岁月作着无言的旁证。

1966年3月,我的父母与南京军区几万名官兵一同复员,携家带口奔赴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塔里木阿拉尔支边。父母亲被分在农一师汽车二营二连,一间20平方米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就是他们的家。不过,这在当时要比周边团场的住房好很多,有些连队职工还在住地窝子。

什么是地窝子?地窝子就是从平地向下挖个大坑。长五六米,宽四五米,深两三米,胡杨树作梁,红柳枝盖顶,铺上树枝、芦苇、枯草,再盖点土,中间留个天窗。一个简陋的落脚之地就成了。地窝子的顶一般略高于地平线。如果不是冒出一截烟囱。谁能想到那是房子。一下雨就得拿盆往外泼水,否则“房子”会塌。一刮风尘土就簌簌地往下掉,早晨起来灰头土脸。

听父亲说。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承担着屯垦戍边的职责。创业之初,兵团职工大多住的就是地窝子。那时候,很多集体宿舍是十几个支青挤在一间地窝子里睡大通铺,新婚的支青也只能在其他支青们“腾空”的地窝子里住一晚。

城里的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小时候父亲带我去阿克苏市玩,除了地区行署、师机关办公楼以及零星的几幢百货大楼外,其他建筑几乎都是平房。无论城里还是团、镇,每户人家两间土坯房,一间吃饭。一间睡觉,总面积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天花板和墙面都是用报纸糊着。到了过年,揭掉被煤烟熏黑的旧报纸,再糊上新报纸,这样房屋亮堂多了,也多少有了过年的气氛,一家人围着火炉吃西瓜别提多满足了。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团场住房逐渐改善,砖房普及了,虽然还没通自来水,但是屋里通了电,连排连片的砖房整齐划一。房前屋后种些果树和蔬菜。一到傍晚,左邻右舍在院子里支张桌子,一起品赏各家端上来的拿手菜,唠着家常,邻里关系和睦融恰。

90年代,城里和团场兴起了楼房。多为五层,两室一厅带地下室,上下水通畅,晚上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上公厕了。再后来有了户型之分和时尚的装修风格。记得第一次听说一线城市装修房子得花十来万元时,我差点没惊掉下巴。后来塔里木的装修费也飙到了这个价,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到了新世纪,全国房地产发展进入快车道,兵团团场也告别了住房短缺的时代。商品房、廉租房和小别墅等住宅类型越来越多样,团场人的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后,兵团实施团场小城镇建设,每个团场建成了一批批基础设施和廉租楼房,集中供水、供暖、绿化、排污,市场管理等,综合配套服务也日渐完善。如今,人们更青睐90-160平方米的中大户型房,舒适、随性和快意,而且很多人家还不只有一套房。

从地窝子到广厦千万间,是质的飞跃。不少老职工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住地窝子。现在住楼房、住别墅,这是进疆时想都不敢想的事。”当年父辈们吃窝头、住地窝子,就是为了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现在这些都实现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从影视基地回来,站在新买的125平方米、带电梯的第二套公寓前,我思绪万千,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有数十万五湖四海的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大学生来到塔里木。在阿拉尔,几乎每个人都能自豪地告诉你一个精彩的创业故事。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职工群众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塔里木团场兵团
兵团记忆
塔里木盆地新发现石油资源逾2亿吨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立足“严、实、俭、专”,大力提升会议管理水平
兵团文化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路径探析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塔里木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塔里木触动了谁的神经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