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宁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76
在最近的研究调查中,电子产品在人们的使用中,经常会出现产品部分功能丧失、产品故障、产品性能下降等问题,一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加强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非常有必要。
在生产电子产品时,人的因素是客观的,如果生产人员缺乏责任感、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技能以及生产过程不足,可能会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甚至影响总体生产力。因此,客观把握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很重要。
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要对使用寿命、精度、操作等进行科学管理的机械因素。
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因素包括材料、附件和中间体。原材料的模型、规格、部件、性能等都很重要,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即原材料的选择、运输、储存和管理对于在电子生产中科学应用原材料和促进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方法因素对电子产品生产的影响更大,主要表现为法律规定、操作规范、流程等,与电子产品质量有更大的相关性。结合电子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选择工艺因素,优化生产手段,调整制造工艺参数,确保满足电子产品生产的要求。
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度、噪声、振动、照明等。如果不采用物理控制,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电子生产阶段,需要掌握生产流程,总结实际生产经验,适当调整生产环境因素,以支持生产有序推进。
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在生产工序中是直接影响电子技术成品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元器件加工的切削速度、生产模具的制作等,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所以,掌握核心技术对电子产品的生产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相关技术要求,通过结合关键工序、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要求[2]。
生产电子产品的原材料是决定最终成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电子产品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重中之重。首先,在选购、检验、入库、保管、发料的每个步骤,必须安排公司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其次,在生产材料的保存阶段,保存环境必须适宜。最后,对于长时间处于库存状态而不被利用的材料,要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定期对其中不合格的生产材料进行处理。另外,生产设备是影响电子产品成品的核心因素。但是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市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要求不是很规范。首先,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好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建立日常巡检机制,并定期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同时,在巡检或者检查中,可以利用看、听、闻、嗅、摸等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故障隐患,并不定期地对生产设备采取必要的清洁、紧固等措施,这有利于提高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把握重点领域技术升级方向,健全标准制定模式,加快构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动态修订机制,及时跟踪和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及时更新和提高质量、环境和安全等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鼓励企业主动建立更高要求的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提高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力度。探索搭建跨领域、跨行业标准创新服务平台,探索组建优势产业标准联盟,加快构建团体标准体系,扩大高质量的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运用范围。
材料与设备是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要素,生产企业应当从材料采购源头抓起,结合原材料的型号、规格、质地等参数指标,建立一个优质供应商数据库,并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在众多材料供应商中间选择信誉好、服务好、售后好、产品性价比高的优秀供应商,以确保采购的原材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在材料入库、使用、保管过程中,全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履行材料出入库手续,并进一步加强对半成品及相关材料的技术检验力度,做到无审批不出库,无生产批次不出库,无序列号不出库,以规避质量风险。另外,设备管理人员应做好生产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日常巡检机制、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设备运转精度下降,摩擦损耗增大或者出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必须及时予以调试或者维修,以免影响生产进度。
检验预防是电子产品生产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因此,生产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工序控制图的预防作用,参照工序控制图对不同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以获取多组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和处理,以准确判定各个生产批次的不合格品。此外,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应当针对某一批次的产品采取首检的方式,首检时,可以抽取一件产品,也可以抽取多件产品,当首检合格后,方可以大批量生产[3]。首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大批量不合格品的出现。如果缺失首检环节,当正式批量投产后,一旦出现大量的次品或者不合格品,将会给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将质量管理放在关键位置。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要求,控制材料质量,提高设备管理,做好产品检验,提高监督力度,保障电子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