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
山东中正食品科技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莱阳 265200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加工、储存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食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检测与监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在食品检测与监督过程中,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加强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研究,为食品问题预防与处理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食品检测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基于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食品检测项目与种类日渐增多,如氨基甲酸酯、有机硫脂、有机磷、有机氯等与农药相关的物质检测;砷、铅、汞、镉等重金属物质检测;磺胺类、生长促进剂类、呋喃类、抗寄生虫类、激素类等与兽药相关的物质检测[1]。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检测难度,为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提出来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证食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提高食品检测效率,降低食品检测操作难度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重点问题。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则是在此背景下,基于计算技术、传感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等创新发展与结合应用下形成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声、光、电、磁、热等为基础,依托仪器、试剂进行物质分析、识别、鉴定、测定,满足食品治理与安全检测需求[2]。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类型多样,且各具优势。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对其具有全面、正确了解,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根据检测物品、检测要求、检测标准等科学选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维护食品市场秩序稳定。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光谱分析技术。研究表示有机物分子以及部分无机物分子经近红外光(波长780-2526nm)照射,和其振动频率相一致或相近的化学键或官能团会随之振动并将一部分光能吸收,得到红外光谱。通过分析红外光谱能够对物质结构、物质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现食品质量评价、食品类型区分、食品真假辨别、食品有害物质检出。例如,近红外光谱能够有效检出牛奶中还原奶的含量,正确率超过99%;近红外光谱可有效检出肉制品蛋白质、水分等营养物质成分,为肉制品品质等级鉴定提供可靠检测信息;近红外光谱可有效测量花生含水率,鉴定银耳、黑木耳、牛肝菌品质等。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具备了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无损伤等优势,可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应用推广。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基于生物视觉原理在计算机领域、智能学习领域等应用下形成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针对性处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在食品检测领域,该技术不仅能够辨识食品新鲜度、食品品质等级,也能够有效评估食品成分含量,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需求。例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采集胡萝卜颜色参数,并根据胡萝卜颜色与胡萝卜抗氧化活性、胡萝卜总酚含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构建数量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掌握具体颜色值,并根据颜色值估算胡萝卜抗氧化活性与胡萝卜总酚含量。又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可评价肉类食品新鲜度的信息特征量(氨气、细菌菌斑、颜色等),对肉类食品新鲜度进行检测,划分肉类食品品质等级。
基于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以测定。在此背景下基因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得以迅猛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又被称为“DNA微阵列技术”,主要是利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将具备特定基因序列的探针分子固定到载体上,将标记待测样品加入其中,进行多元杂交,根据杂交信号对受检测样品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该技术不仅操作简单,且自动化程度高在转基因成分鉴别,微生物含量测定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食品检测中,可根据转基食品特异边界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成基因检测芯片,用以鉴定该类转基因食品,并在和其他食品检测技术结合应用下测定转基因食品成分;可根据过敏物质、毒性物质设计探针并制作基因表达谱芯片,用以分析食品致敏与致毒风险[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术是食品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在现实应用中,食品中含有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如镁、铝、锶、钾、铜、钙、锰等),经原子化产生自由基态原子,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器所发射的特征谱线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掌握待测物质在食品中的具体含量。
人工嗅觉/味觉检测技术属新型检测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食品气味识别进行食品安全性、新鲜性评估。同时,该技术也能够用于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用以检测食品生产过程中腐败程度,以保证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
食品品种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决定食品检测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为保证食品检测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应对食品检测技术具有正确、全面了解,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满足食品检测需求。同时,应树立创新发展意识,不断提升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以更好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