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江苏 常州 213161)
一年级的孩子刚步入小学生活,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进阶,进行序列化思维的培养。[1]下面,我以《沙子与黏土》一课为例,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和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一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身临其境的事物,他们是倍感兴趣的,生活中看到的、接触过的、体验过的都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去引导学生暴露出自己的已有经验,为思维的进阶奠基。比如在《沙子和黏土》这一课中,实物呈现沙子和黏土。
师:这是沙子和黏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生:沙子是粗糙、松散的、很硬……
生:我玩过黏土,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的。
生:拿出综合实践材料里的超轻粘土,这个是不是就是粘土?
沙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他们能从物体的颜色、软硬、手感等方面去描述自己熟悉的东西,而黏土,学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听过超轻黏土。超轻黏土是运用高分子材料发泡粉进行发泡制成的。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认知水平较低,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观察方法,他们对沙子和黏土的描述都是浅显的、片面的。通过这一活动,教师了解了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如何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维呢?我们要在当前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在实验中有所新发现。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是实施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一年级的学生面对的实验都是最基本的观察实验,实验的指导要非常细致,他们还没有能力独立去探究,需要教师的常扶。实验前指导: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观察沙子和黏土?
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
师:说得很好,但是今天,我们用手上皮肤去感觉时,不是简单地摸一摸了,是要像这样(示范)去捻一捻。有时候为了看得更仔细,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去观察。知道我们的实验该怎么做了吗?
师: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可以怎么记录?
生1:直接用画的方式。
生2:一条一条写下来。(师:你的记录方法很条理很清楚,也很容易看懂。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用气泡图记录。
在这个环节,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实验,具体操作如何,又该怎么记录,时刻都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科学观察记录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实验指导地越细致实验效果会越好。让学生亲历实验,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思考,这样的直观体验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求同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对。其特征是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或者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沙子和黏土》这一课中,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太棒了,发现了沙子和黏土的很多特点,接下来,老师要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实验装置图。
师:看看,这个实验是要怎么做?(图片呈现,直观清楚,一年级的学生看图说话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让他们说一说,胜于直接告诉他们)
生:我知道了,要看从沙子和黏土中滴出的水谁多。
这里的实验指导,不要一直让学生去说,因为他们没有类似的实验经验,让他们说也说不出什么,所以教师的指导多一些,一些材料的作用直接说出来,避免无谓的猜测。
师:我们在比较前先想一想,哪些实验条件要保证相同的?
生:水要一样多、沙子和黏土要一样多……
对比实验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仅次于观察实验,实验的公平性是保证实验结果的基础。在实验设计中,保证哪些条件要相同就成了重中之重。在这次的实验设计中,学生其实并不能抓住要点,他们只是觉得所有要用的材料都要保证相同,并没有深入地去想一想,哪些因素才是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的。也可以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完全放开,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最终的答案。这样起到一个提前筛选的作用,更利于正确方案的形成。
拓展应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在拓展应用的活动设计中,要综合课内外的知识丰富课堂活动的内容,打开小学生的视野,放眼整个世界。科学教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的应用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设计了多种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去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是用沙子还是用黏土。如:制作砖头、瓷器用什么?制作玻璃用什么……学生已经对沙子和黏土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拓展中让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及深诱导学生思维进阶,使学生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