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娜 顾鸯
青岛灵山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400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至关重要,这些控制内容需要融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中,这样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工程项目的物资消耗以及建设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在编制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超预算现象的发生,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展开分析,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工程造价之所以难以控制,和材料价格变动存在较大联系。在建筑工程中,原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属于主要的耗资项目,如果可以严格把握住原材料的价格,那么工程造价控制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一些。但是由于市场情况多变,材料选择性较多,价格变动大,想要进行合理控制,难度较大。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材料价格变动频繁,再加上受到建筑工程特点的影响,所用材料多,施工周期长等,工程预算难度加大,超预算现象随之增多。
在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过程中,管理的合理性是作为工作的重点存在的,如果一个工程的管理方案并不科学合理,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而且,建筑工程项目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施工面积比较大,工程项目的各个程序十分的繁琐。如果一个工程项目并没有一个足够合理、足够完善的管理方案是无法将施工状况及时反应出来的,就会对工程的资源和工作人员造成浪费。
第一,主要体现在思想水平不足。即预算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没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容易将其他不相关的情绪转移到工作里,破坏了工作缜密性,导致预算环节出现了漏项。第二,法律观念差。有关主体没有认识到不当预算给企业甚至于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或者存在恶意预算错误以此来给企业造成损失。这样的行为往往触犯了法律。第三,技能水平低。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缺乏技能,预算当中出现了自己不能发现的错误。而对于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例如项目经理来说,也会因为自身的管理技术差而导致各环节出现超过预算的情况。这就会造成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在造价上的分歧[1]。
在超预算的众多原因中,工程内容变更属于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旦发生变更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导致用料以及人工的增加,这些情况都将会造成超预算。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对工程变更行为采取多角度的控制手段,尽可能将变更的程度降低。如果工程变更严重,就会加大施工成本。基于此,需要做好把控工作,将超预算问题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规避,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为了达到这样理想的工作状态,施工单位要做好全面审核工作,对施工方案精准、全面掌握,严格控制施工流程,确保各项施工工序的合理性,采取统一标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结合现实情况,可以成立造价小组落实造价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的精确性,从而减少超预算的发生。
预结算审核管理体系是开展预结算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在预结算审核期间,预结算管理体系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预结算审核时的效率与质量。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预结算审核工作的要求,构建出合理可行的预结算管理制度。然后配合严格的奖惩制度,确保预结算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落实到工程项目中,保证建筑企业开展工程项目时能够明确造价成本目标、成本控制对象等内容,合理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构建预结算管理体系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招投标文件审核、项目工程量计算、成本计算等,通过结合相关国家政策,预结算审核工作将会变得更加精准[2]。
对于工程施工项目来说,由于规模较大并且在存在较长的施工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程项目的设计难度,如果在设计环节未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很容易产生超预算的现象。在当前阶段,要想对工程造价展开有效地预算控制,需要技术人员重视施工方案的设计,以此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譬如说一些大型工程,如果技术人员设计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缩短施工的周期,建筑材料的损耗率也会大大减低。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最新的施工工艺,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中更好地控制施工进度。为了提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结合项目的工程造价预算方案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提前展开分析,并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以此来增强工程预算的控制成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情况,避免出现施工材料的浪费[3]。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超预算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超预算现象的发生。作为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地减少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超预算现象的发生,或者说将超支部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